..續本文上一頁是假相,看到你的愛人是假相,看到你的仇人也是假相。一般人是比較執著愛人還是仇人?都執著啦!就是執著才會讓你苦,不管你執著什麼!執著學佛也是苦,修也沒進展,聽也聽不懂,不修怕下地獄,我們的概念就是這麼複雜。不但你所看的所有的人是假相,你現在所擔心、罣礙的事,你現在所執著的事物都是假相。簡單地講,能夠障礙你的人、事、時、地、物都是假相,難道你不明白嗎?現在難就難在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不容易,縱使講清楚了,你的潛意識不認同,你的執著依舊在。先把道理徹底地講,講到最後讓你的潛意識開始動搖,就像骨牌效應,一個倒下去,全排倒;我今天來上課的目的,就是負責把你講得動搖。你應該好好地觀察一切的現象,這叫修行。你現在時時刻刻要好好地觀察一切現象,而且不可以只觀察你想觀察的,任何的現象都一樣,你也不要選擇性地觀察,喜歡和不喜歡都是一樣的,我建議你直接觀察你的身心,就是五蘊,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你執著你的先生、兒女,表面上你執著別人,實際上你是在執著你自己,好好看看你自己就好,把你自己身心的假相看個清楚。「非相」,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他才跟你說「無相」。
一合相
世尊講「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假設你認爲世界是真實的,這是針對凡夫講的,那佛幫你取個名字叫「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一,就是形成的那個現象;「合相」就是所有的因緣條件才形成那個現象,一件事情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你這個人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一合相就是因緣合和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形成你這個人,這個物,這件事,這個世界,這個國度…你家也是這樣,也是因緣條件形成的。「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就是說它並不是真實的,「是名一合相」,不得不爲它取個假名。人就要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你不要抓著「一合相」的概念不放,它只是個假名。「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這個緣起的現象到底是什麼?我很坦白地講,對一個開悟見性的人,「體、相、用」叁個是同樣一個,相就是色,體就是空,當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體、相、用」事實上是整體的,如果特別跟人家講,它也是不可以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你的內在認爲它是實在的,你執著這個概念。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因爲所有的現象不是真實的,你才不要去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裏的重點是「我相」,你不要去執著你這個人;「無法相」,法相就是你的概念。你今天來學佛法,也在學一個概念,你也不可以執著佛法。不要執著「我」和「我的概念」,這兩個是歸類于「有」;「亦無非法相」就是「空」的意思。叫你不要執著「你」的概念,但是你也不可以執著這個「空」,它的意思不是「沒有」。不要執著分別對待的概念,空跟有,生跟滅,好跟壞,善跟惡都是分別對待的概念。離「空」就是不可以執著「空」,離「有」就是不可以執著「有」。不要執著那個現象,叫做「有」;亦不要否認這個現象,叫做「空」。「我」就是一個現象,不要執著「我」,也不要否認「我」。不要執著你的孩子,但不要否認你有孩子…這就是中道的智慧。你看到一切的現象都不要否認它,都不要執著它,這就是般若智慧。
這個世界就好像在做夢,如果你認爲這個世界是在做夢,從此不願意付出,就掉入「空」的陷阱;如果你認爲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你做得要死,拼得要死,那你就痛苦。你怎麼樣才能平衡呢?在虛幻不實的世界,你要認真地生活,這就是中道的思想;你認真生活,又能夠知道它虛幻不實,所以很輕松,完全不會執著。假設你很愛這個茶杯,這個愛有執著的意思,那你要不要好好地愛惜它?你要好好地愛惜萬物;但是如果你只停留在愛惜,你的內在是充滿了貪愛和執著的。當有一天,你失去它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如果他背叛你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所以代表說你只懂一邊,另一邊,它改天消失了你會很痛苦。注意看,這個是我很愛惜的茶杯,我好好地照顧它。但是有一天,我不小心打破了,我也不會苦;拿掃把,把它掃起來就好。我不否認這個現象,破了,我也不執著這個現象,講完了,世界所有一切的道理都是這樣子。不執著現象的「有」的概念,但是在佛學角度你憑什麼不執著?以「空」的智慧你才能夠不執著,你要知道它如夢幻泡影;我用茶杯來譬喻,你很容易懂,換成你的兒子你就不容易懂了。你的兒子現在有因緣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要好好地愛護他?!萬一他改天離家出走,或發生意外了,你是不是傷心欲絕?!你沒有中道的智慧,你只有活在對他的執著,你沒有悟到空,所以你沒有辦法去接受它。「我不執著它,我也不否認它。」這就叫中道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有的人講:「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都是假的,活不了幾年啦!」這樣講是不對的,這樣講好像在否認這個人生。我只是叫你不要去執著,這個不執著是包括「有」和「沒有」都不執著,不要把它當成執著「有」,或只執著「沒有」。到底「有」還是「沒有」?這是陷阱。只要是現象,就是分別對待的,六祖也跟你講「佛性非常非無常」,一切你都不要執著,別管什麼「空」跟「有」,連「一切都不要執著」的概念也不要執著,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情,該工作要去工作,該休息要去休息;那是要做還是不要做?該做就做,這是隨緣,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吃,吃過多你會痛苦,該睡,睡過多你會痛苦,睡太多、睡太少你的火氣都會大,這叫不符合中道;不符合中道,你一定會出差錯,中道就是般若智慧。
《金剛經》叫你「不執著,認真做。」不執著就是不落于「有」,認真做就是不落于「空」;有的人,一天到晚喜歡打坐,這樣也不對。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邊靜靜地打坐,你的生命對人類有什麼意義?有的人靜不下來,老是往外跑,美其名叫「熱心公益」,事實上是你內在在攀緣,希望別人肯定你,你一直希望跟別人在一起,你沒有辦法安定下來…。你沒有去探討過自己的內在嗎?一樣的道理,你現在上班,跟你去做志工是不沖突的,一個禮拜工作五天,周休二日去做一天或兩天志工就很了不起了。一樣的道理,該來上課,你來上課,下課就下課,上班去上班,下班就下班,家人來了,陪家裏人聊天,聊完天之後,你就來讀佛經或修行,這樣,家庭圓滿,世界大同。學佛本來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被大家的概念搞得烏煙幛氣。
實相
「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當你能夠徹底達到這樣的境界,接下來你就可以契入實相,這個實相就是見性,就是真實的現象,是你的本來面目。你證到實相也不能執著,當你一執著,就不對了,那只是假名叫真相。很多人學佛法,學到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以爲完畢了,這是不對的。剛才有同學問我:「師父,要學到什麼程度?」我說:「沒有什麼程度,一直學,生生世世都要學。」你好好看《金剛經》,它表面上跟你講一個,又破一個,講一個,又破一個,有人看二、叁十年都看不懂。你要明白釋迦牟尼佛到底在講什麼,他東講西講,就是叫你不要執著。
離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就是徹底地不執著,不要執著「我」這個假相,當有一天明心見性了,你也不可以執著這個真相;離一切相就是離開假相和真相。「則名諸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則名」,也是個假名,叫做「佛」;人類爲了去形容他,不得不去創造個名詞,就是假名,《金剛經》講完了。如果你了解這些概念,你回去看《金剛經》,應該可以看出眉目,它東講西講,都是在講這個道理。有時候你在讀經典,不要那麼挑剔,不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和翻譯,你要知道它真正在講什麼。我們禅宗裏面常常講:「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就是「達摩祖師來中國真正的心意是什麼?」不是逐字地去解說《金剛經》真正在講什麼?你要抓住它的重點。你抓住這個概念,《金剛經》裏面叁句論法,「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你就完全懂了,整本《金剛經》就建立在這個架構上。看完《金剛經》,再看《六祖壇經》,是一拍即合,只是《六祖壇經》講得比較白話,一般人好懂,《金剛經》講得也很直接了當,只是怕你看不懂。你看到什麼眉目了嗎?六祖大師是因《金剛經》開悟的,他的思想沒有離開《金剛經》,只是他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你看《六祖壇經》,他分明叫你不要執著境界,要離開一切的境界,這裏面講的著境就是著相。
【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無論你執著的是什麼現象,你的憂悲苦惱統稱煩惱和塵勞。海水本來風平浪靜,現在因風起浪,就是因你的執著,你平靜的心開始浮動了。你現在是這種狀態,就是此岸,就是苦海;執著了那個境界,你的心失去了甯靜,産生了痛苦。地獄在哪裏?現在就叫地獄,執著就是地獄;不執著就是淨土。佛教要講淨土,不要講天堂,天堂事實上是天道,有時候是因爲習慣,用地獄跟天堂對。
【離境無生滅,】你只要不執著,你的心就可以保持平靜。
【如水常通流,】執著就好像把心堵住。一條水溝,只要把水堵住,水太小流不過去,水太大會造成潰堤,造成你的災難。水流通,就是我們智慧通達,因爲心中完全沒有障礙,智慧通達的人講話是很圓滿的。請問,我們看佛經,最好是看原文,還是看別人的注解?如果你的回答是「看佛經不需要看注解。」這樣有盲點。你們來聽我講《六祖壇經》,是不是聽我在注解?只是我現在用語言,我翻成文字就是注解。你說「要看注解。」這樣講也不對;我們喝果汁要喝原汁,經文就是原汁,注解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原來的思想。回答任何問題回答得圓滿真的不簡單。要這樣回答:「剛開始不懂的時候,可以參考注解,看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好好體悟原文。」它有個次第;有時候看到不同的注解,不要因此起煩惱,「到底哪一本寫的對?」這樣講話都是不對。他的程度是五十九分,注解就是五十九分;程度七十分,注解就是七十分。考試卷發下去,哪裏每個人都一百分?!不要問別人的體悟,要問自己的體悟。如果道理不圓滿,你處處都會矛盾,你做任何事情都會矛盾。
名佛
【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離境就是不執著,離境就是離相,離相就是諸佛,當下就是彼岸,當下就是解脫。今天講的這一段,你聽懂你就完全懂;這一段,是佛法的全部,你要修行,就是從這裏下手。
《六祖壇經講記 第24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