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29集

  六祖壇經講記(29)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不懂得從自性修起的就是〔小根〕。從漸修入門的,都不是從自性修起。修行難道一定是悟後起修嗎?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沒有修,怎麼會開悟?」另一種說法是:「如果沒有開悟,怎麼能真正去修行?」到底哪一種對?漸修的人是先修後悟,人家叫他念佛他就念佛,叫他誦經他就誦經,如果他能夠老實地去念佛,他也會開悟;漸修都是屬于這一類,一般是小根之人。六祖大師所講的頓悟法門,是悟後起修。我們應按照對方的程度講給他聽,對小根的人,不要講〔頓教〕法門。

  

  漸修的法門聽起來有次第,比較容易懂,做起來覺得比較踏實,好像有個方法可以依循。但〔頓教〕法門不是這樣,是不論禅定解脫,不是從戒定慧下手的;那用什麼的方式修呢?唯論「見性與否?」他給你開示,要你懂的都是見性法。你現在來聽課,只有兩種答案:不是見性,就是不見性;一般人幾乎都不見性,聽起來都覺得很有道理,好像滿天都是閃閃的金條,但抓不到任何一條。你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究竟在說什麼?漸修的法門難道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沒有辦法離開現實的人生,你要理清楚六祖在告訴你什麼。小草就跟小根的人一樣,他不能夠堪受,小根之人就用小法,用漸修的,你慢慢跟他講。我們雖然不明白衆生的根器跟程度,但你要有善巧方便。

  

  比如有客人來,一般人都犯個毛病,自己喜歡吃什麼就煮什麼,應該是針對客人的好惡才對。如果他跟你說,從小我聽到別人念佛都很感動,你就教他念佛;你不要說:「這是情執作用,我教你坐禅。」你慢慢地問,就知道對方什麼程度。高明的中醫生他要透過「望、聞、問、切」,「望」就是觀察氣色,透過觀察,依經驗判斷,病人可能是什麼狀態,但爲了證實,應該還要問;「聞」的意思有兩種,除了聽病人講話的聲音,還可以聞病人散發出來的味道,你身體有什麼味道就代表你有什麼病,所以他透過視覺和聽覺;接著才問:「哪裏不舒服?」有時候病人講的也不能完全相信,但幾乎八九不離十,身體哪裏不舒服應該自己最清楚;這叁個動作之外,還要透過把脈才能確定要開什麼藥。一樣的道理,你在家裏有沒有跟你孩子把過脈?你只有透過你的觀察,你爲什麼沒有透過「望、聞、問、切」來觀察你身邊的人?接著才提出你的方案、建議和關心。一般的人沒有耐心,也沒有那麼謹慎,都是憑著經驗判斷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只要有耐性,聽這個人講,知道他大概是什麼程度,再跟他分享適合的法門。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般若〕智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爲什麼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因爲你沒有見性。如果你沒有見性,只能夠講你很聰明。

  

  以現象界來看,小根人與〔大智人〕當然不一樣,因爲每個人迷悟深淺不同,所以展現出來的就不一樣;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見性之後就會一樣。所以你不需要找任何借口,說自己差勁、業障重、沒有辦法,因爲你的觀念不正確。有的人表面上在講佛法,事實上講的都不是佛法。比如有婦人來跟你哭訴,你就說夫妻是冤親債主,欠債要還…。你這麼講是佛法嗎?你講的是宿命,不是因緣,你只講到過去,佛法不是只有過去;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未來有未來的因緣;你現在就去改變嘛!你來聽課就可以改變你的因緣,如果你少了這段因緣,就是宿命論。所以似是而非的概念,讓你聽了不知道要怎麼辦!學習的誤會越多,對佛法的偏見就越深越重。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緣]原因。[邪見]凡夫就是邪見之人,聖賢就是正見之人。我們今天有個重要的目的,讓你知道什麼叫正見,從此按照正見來過人生,你必然大徹大悟。大家在學習,不論是哲學、心理學、宗教或佛法,你可以告訴我什麼叫正見嗎?!你自己不見得有正見,但你會不會修行?會。現在你找一萬個人,看起來都是修行的,透過考試,你找不到五個有正見的,我講這話一點兒也不過份。舉個例子,如果嚴格來講說,你現在在修什麼,跟你現在是個修行人,境界是不一樣的。你修什麼?他說每天都在念佛,你就覺得他是修行人,這樣的概念不對。你每天有做功課,早課跟晚課,你是不是修行人?不是。你每天早上打坐一個小時,晚上一個小時,這也不等于你是修行人。你每天都看佛經,也不等于你是修行人。現在答案出現了,以上我講的這樣的人很多,但這樣的人不等于是修行人。你會嚇一跳,真正的修行人到底在哪裏?修行人也有做以上那些動作,那你怎麼分別?念完佛依舊起心動念,他就不是修行人;做完早晚課依然是貪、瞋、癡不斷,他就不是修行人;打完坐之後遇到境界,依然被境界轉,他就不是修行人。按照我這樣講,這些人只能說形式上他們有在做功課,但這樣的人總比一般人好一點點,那一點點就是還有一點福報,或多種一點善根。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修行的樣子,但不是修行人,也因爲這個原因,才會造成別人對你的不認同。你工作放著,整天念阿彌陀佛,他爲什麼要把錢送給你?!碰到有事情,你卻一定要去做早晚課。你說:「師父,你不鼓勵我們做早課嗎?」難道一定是那樣才算早課嗎?不可以改成在馬路上義務打掃嗎?執著這樣的概念會變成你很嚴重的陷阱,你跟他講,他可能認同你,但他依舊會照做;或者他完全不認同你;這兩種反應都沒有覺悟。爲什麼這樣不是修行人呢?很簡單,你本身有〔邪見〕,只是你現在在做一個修行的樣子,你不要騙自己。你在做修行的形式,你認爲這樣就是修行;或有一天會開悟,或會往生極樂世界。佛真正的意思是要改變你錯誤的知見,天下所有的老師,無論是孔子、老子、耶稣基督,還是釋迦牟尼佛,都是偉大的教育家,教育家真正要告訴你的,就是你的觀念錯誤。但大家不願意去探討觀念正不正確,尤其是讀過佛法的人,常常誤認自己正確。如果你是個有正見的人,你爲什麼還會嫉妒別人?你爲什麼會抱怨別人?我光談這兩個,你們誰沒有這兩個「小小」毛病?你們不用很優秀,如果你們一輩子都不抱怨,我就說你是個聖人。你會抱怨,你的觀念哪裏正確?我只講抱怨,還沒有講貪、瞋、癡,那更困難。一樣的道理,你們來上課,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你學習態度不好,談什麼修行?!你毛病脾氣一大堆,不願意去改正,卻求觀世音菩薩開你的智慧,求阿彌陀佛帶你往生極樂,這樣很過份。你真的在欺騙你自己,要欺騙到什麼時候?!稍微有覺性的人能察覺到自己這樣,但他沒有辦法改變,所以他很無奈。你無奈,邪見;你自卑,邪見;你自傲,邪見;猶豫不決,邪見;懶惰,邪見。修行是從這裏開始,但你卻不從這裏修,然後到處去問怎麼修。你完全沒有正見,完全不知道你在做什麼。所以我常講,與其這樣,不如好好把家裏照顧好,把事業做好,說不定還會有成就。

  

  《壇經》難講難懂,難在哪裏?你現在教他一個方法,他回家馬上能用;你教他《六祖壇經》,他還是不知道。比如你去上腳底按摩的課,你過去都沒有學過中醫西醫,你去上第一節課,老師教:哪裏痛就按哪哩,哪裏不舒服就按哪裏。你回家,覺得收獲良多,教你,你就馬上回去用。《六祖壇經》聽一年,回去怎麼用?你孩子心痛要按哪裏?你丈夫肚子不舒服按哪裏?你摸不著方法。比如你念佛,你小孩心痛,就念阿彌陀佛,久了心就不痛…,有沒有比較有成就感?我教你有形有相的方法,你馬上懂,但六祖沒有教你這樣的概念,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要懂權巧方便,你要懂究竟的。但你要注意,只懂事相,不懂理體,你還是小根之人,而非大根之人。

  

  什麼叫〔邪見〕?一般人所知道的邪見,就是不要去害人、傷人,製造麻煩,這是簡單的邪見。請問,嫉惡如仇算不算邪見?算。但對一般人來講,嫉惡如仇不算一個很差勁的表現,但是你現在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嗎?那馬上要進警察局了。如果孩子問你:「是當老板好還是當職員好?」你如果講:「依我的經驗還是當老板好。」他媽媽講:「依我的概念還是當員工好。」這兩個都是邪見。如果你說:「兩個都好。」算不算邪見?也算。爲什麼?講話不負責任。如果兩個都不好,你是要我怎麼樣?我們今天談邪見的問題,不是叫你不要去做壞事,沒有那麼單純。你執著去做好事,就是邪見。你得到表揚叫熱心公益,後面就應該加上邪見兩個字。世間人對這個概念不能懂,他懂的是善惡的概念,這不需要學佛法就會懂,所以人家都以爲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勸人爲善。難道佛教只是這樣嗎?只知善惡,你不需要來學佛了,你本來就有這個概念,那叫社會價值觀。

  

  什麼叫〔邪見〕?分別對待就是邪見。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西方有極樂世界,東方有琉璃世界,哪個比較好?都好?講更標准的答案。好在哪裏?你是覺得去這兩個地方都好。我的概念跟你不太一樣,只要你會修行就好,並不是說去東方也好,西方也好。我的話不但涵蓋那兩個地方,而且還超越這兩個地方。我會修行,不管去彌勒後院,或留在娑婆世界都好,只要我清楚就好。佛在《法華…

《六祖壇經講記 第29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