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裏叫弟子好好流通《法華經》,他的弟子都發願,但只願意在他方世界流通《法華經》,都不肯留在娑婆世界;唯有大菩薩才講願意在十方世界流通《法華經》,這才是佛的意思,你到哪裏都可以,包括我們這個世界。
那什麼是〔邪見〕呢?你今天來這邊聽課想得到什麼,這個概念就是邪見;你現在念佛打坐,學佛想得到什麼,這個概念就是邪見。舉個例子,你現在在念佛,你在念的時候,你總是希望你念得很有感覺,對不對?是嘛,你就是希望你現在念,心很甯靜,跟佛菩薩相應,身體輕安…,你們的潛意識裏充滿這樣的概念,不然你們怎麼念得下去?!越念越有感覺,才會越念越起勁,才會一顆一顆地念下去,人家說功夫成片,你是功夫成串,念珠一串串地念。我說這樣叫分別心,你今天念得很舒服,但你抵不過無常,你不可能每次念都這種感覺。糟糕,今天感覺很好,明天感覺不好,越念越浮躁,好像入地獄的感覺,後天覺得越念越索然無味,口幹舌燥,第叁天感覺又來了。你在做,一天好,一天不好,這就了不起了,一般都一個禮拜才好一天,這樣算很不錯了,有的人念了一輩子都沒有好過。爲什麼我們會退道呢?你自己認爲你遇到挫折了。什麼叫挫折感?誰跟你講你念佛念那麼久沒有見到阿彌陀佛就有挫折感?你講你念佛念那麼久身體也沒有更健康,是誰跟你講念佛念了就可以身體健康?你說你念佛念那麼久也沒有入定,是誰跟你說會入定的?這個都是你自己內在的邪見跟你講的。你想修行修下去就會怎麼樣,這樣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說服你。我說你念佛是分別心的陷阱,你想要念起來感覺好,那感覺不好難道不行嗎?可以啦,感覺不好你還是要念。你念佛坐禅的目的是爲了感覺好嗎?爲什麼你就想要這種感覺?你有沒有看到你內在的陷阱?常跟無常是兩邊,好跟壞是兩邊,定跟亂是兩邊;那不落兩邊,難道叫我站在安全島嗎?不落兩邊就是平常心。念佛就是念佛,打坐時怎樣就怎樣,平常心。你的潛意識沒有那麼簡單,它有好惡。就像趙州禅師問:「什麼是道?」南泉禅師說:「平常心是道。」趙州禅師就開悟了。
平常心就是六祖講的不取不舍。爲什麼不取右邊,也不取左邊呢?右邊是無常,左邊是無常;右邊是空,左邊是空;右邊是無我,左邊是無我;右邊是苦,左邊也是苦。左右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阿含經》根本的思想。以大乘法根本思想,就是「諸法實相,緣起性空。」右邊了不可得,左邊也了不可得,你現在想要哪一邊的想法都是了不可得,所以你想要得哪一邊就是〔邪見〕,你只要把這個概念打開,你的智慧就會大開。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你都忙得團團轉,你在轉什麼?你從右邊跑到左邊,再從左邊跑到右邊,但不管你怎麼跑,都想要好的那一邊,這個概念讓你很苦,但是你真的能夠體悟到嗎?
【障重,煩惱根深;】[障重,]就是因爲你有分別對待的邪見,所以障礙你自己很嚴重。[煩惱]執著。你在執著你的邪見,如果你有邪見,你不執著它還可以,過了就算了;但你過了依舊不算,所以你越有執著就越有煩惱。執著〔根深〕,根已經紮得很深,你被這個障礙,沒有辦法跟大智慧的人一樣。
【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大雲]無明。[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智慧被障礙住了。[日]我們自己的自性。《六祖祖壇》裏類似的譬喻講過很多。不是沒有太陽,而是烏雲密布,不需要去尋找太陽,只要烏雲散開就好。學禅的人常常掉入一個陷阱,他去找太陽。你去找太陽,你會覺得很困難。比較六祖大師跟後來禅師講的,我個人認爲後來禅師的更困難,他們講得越來越抽象。爲什麼?後來的禅師叫你直接去參禅,很困難。參禅是什麼?參「我是誰?」,或「念佛是誰?」這樣的困難度太高了,我不鼓勵這樣。我所講的並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六祖講的,烏雲散了,你的妄想執著散了,智慧就出現了,重點擺在你願意將你的妄想執著去除嗎?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衆生自心迷悟不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沒有見性的修行人就是小根。
【若聞悟頓教,】你的潛意識不太相信你一聞就會開悟,那你怎麼還來上課?又何況不來學《壇經》的人呢?這不是你的邪見又是什麼?我現在不跟你講開悟不開悟,我現在跟你講個簡單的概念,有個人,從來沒有做過生意,但想成爲一個大生意人,就去請教一個很會做生意的人,他說:「我決定從商,可不可以請你慈悲開導我怎麼做生意?」那個人也不吝啬,把他的經驗跟他分享了兩叁個小時;想學做生意那個人有沒有可能會懂?會。你們會相信這個譬喻,卻不相信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來聽「頓悟法門」會開悟?你們說:「哪裏有可能,要修很久的!」請問,難道生意做很久的人才會做生意嗎?還是真正懂得做生意竅門的就會做生意?對,懂了就會做,這就是頓悟法門。不是你學多久的問題,縱使你學很久,竅門不懂就不行。現在的人修很久,沒抓到竅門,修到最後打迷糊仗。你用世間法的概念反而很容易懂,但你要將你的心法跟別人講,不是每個人都能懂的。一個做生意的人要教他的方法,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就像雕刻家朱銘,他過去雕神像,他想突破、想超越,他就很懇切地去拜訪楊英風大師,楊英風只說:「我可以跟你談概念,但你不是要跟我學,你不需要學我的風格,我今天能教你的並不是技術,而是觀念。」同理可證,你們今天不是要學修行的方法,而是你要是懂了就懂,你不懂我講方法也沒有效,這叫做頓悟。每個人都有機會一聽到就懂,你們的內在一定要把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概念拿掉,才有可能契入;不然你是喜歡讀《壇經》而已,還按照其他方法修。這樣可不可以?不是不可以,因爲你沒有辦法這樣修嘛!我只能跟你說你是學頓悟,修是漸修。我過去一直談這個概念,聽過我講《六祖壇經》的學生超過一千人,有這麼強烈信念的還找不到一個!
爲什麼六祖大師一生能度四十叁個人開悟?只要是漸修的,一定需要時間,所以不可能度那麼多人,唯有頓悟才有可能。頓悟是一翻兩瞪眼,迷跟悟這樣而已,懂了,沒有了,出去;不懂,還得留在那裏修。修行不是技術的問題,是心法的問題,所以叫心地法門;只要是牽扯到技術的問題,就是慢慢來;這就是頓悟跟漸修的不同。有人講:「但是我讀大乘佛經,幾乎都講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祗劫。」你們誤會了,不是修行需要叁大,而是你們的時間都浪費在猶豫不決,不信我問你們:「現在甘願修行的人舉手?」你不要騙我,我們喜歡修行,也想修行,但是這會兒還不甘願。說好聽,你還有很多願望未了,其實是你還有很多欲望未滿足。說什麼你責任未了,是五十歲責任會了,還是六十歲,還是往生才會了?你不要談責任了不了,不要說等你事情做完;事情永遠都做不完,人退休不是結束,往生也不是結束。你聽聞了頓悟法門之後,還沒有這種決心,後面根本不用談。
【不執外修,】只要真正懂的人,就〔不執外修〕。什麼叫〔外修〕?就是那些只有修行形象的人。沒有明心見性,念佛、坐禅叫〔外修〕,沒有從自性下手,統稱〔外修〕。我們現在的人很沒有志氣,每個人都不想求明心見性,但想求往生極樂世界。我不是說到極樂世界不好,極樂世界很好,我也要去啊。我的意思是說,你的目標要擺在明心見性,萬一見不了性,時間到了,你就往生極樂世界。而不是說,你的目標擺在極樂世界,還說:「我是末法衆生,這輩子要開悟不可能;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重新教我,我才有可能開悟。」很多人就停留在「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種概念,所以我說你很沒有志氣。我的目標擺在「明心見性」,但是我也要到極樂世界。
佛法事實上叫內學或內典,就是往內在、自性修學。很多人雖然懂這種概念,但修下去,他潛意識裏對開悟見性的部分是放棄的,因爲他沒有那個勇氣,原則上你是〔外修〕的。你不要說:「沒有啊,我念佛是不離心的。」念佛是可以不離心,但是你真的有不離心嗎?你真的懂什麼叫不離心嗎?不是每個念佛的人都這樣。我們的心中常常會用很多的概念來安慰自己、騙自己,說:「這樣修就對了。」所以有人問我說:「師父,念佛可以解脫嗎?」我說:「你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嗎?」接著我看他怎麼回應,我不跟他講可不可以,任何法門都可以,我只是要看你懂還是不懂。你懂,我聽你講話就知道。有時候你問我,我回答你的那一段話,是要看你的反應,看你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你的觀念正不正確。有的同學很奇怪,他以爲我丟個話,就是回答完畢。有人認爲念佛要解脫,不解脫他念佛幹什麼!要我講出所以然他才修,不然就不修。既然這樣,你爲什麼問我念佛能不能解脫?你就問我怎麼解脫就好了。你的重點是擺在念佛還是解脫?他說:「因爲我走到哪裏,都看到很多人都在念佛,我才問。」我便回答:「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你問你的就好了,不要問別人的事。」我們內在通常不清不楚,探討事情不直接了當,別人的事跟你無關你也問,你的時間就是耽誤在這裏,浪費自己的生命。
【但于自心常起正見,】六祖大師只要你心中有〔正見〕。有正見之後,要不要方法?不是要解行並進嗎?解就是〔正見〕。已經具備正見的人,接著自然就會過生活了。生活就是修行,這叫生活禅。但現在的人不是這樣,他到任何道場去,不是問法師什麼叫正見,而是問怎麼修行。法師告訴他一些方法,他有了收獲很高興,回家就開始修;現在身邊看到的幾乎都是這樣的人。
大家常常聽到有人修行修出問題。最容易出問題的是念佛還是坐禅?坐禅。…
《六祖壇經講記 第29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