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里叫弟子好好流通《法华经》,他的弟子都发愿,但只愿意在他方世界流通《法华经》,都不肯留在娑婆世界;唯有大菩萨才讲愿意在十方世界流通《法华经》,这才是佛的意思,你到哪里都可以,包括我们这个世界。
那什么是〔邪见〕呢?你今天来这边听课想得到什么,这个概念就是邪见;你现在念佛打坐,学佛想得到什么,这个概念就是邪见。举个例子,你现在在念佛,你在念的时候,你总是希望你念得很有感觉,对不对?是嘛,你就是希望你现在念,心很宁静,跟佛菩萨相应,身体轻安…,你们的潜意识里充满这样的概念,不然你们怎么念得下去?!越念越有感觉,才会越念越起劲,才会一颗一颗地念下去,人家说功夫成片,你是功夫成串,念珠一串串地念。我说这样叫分别心,你今天念得很舒服,但你抵不过无常,你不可能每次念都这种感觉。糟糕,今天感觉很好,明天感觉不好,越念越浮躁,好像入地狱的感觉,后天觉得越念越索然无味,口干舌燥,第三天感觉又来了。你在做,一天好,一天不好,这就了不起了,一般都一个礼拜才好一天,这样算很不错了,有的人念了一辈子都没有好过。为什么我们会退道呢?你自己认为你遇到挫折了。什么叫挫折感?谁跟你讲你念佛念那么久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就有挫折感?你讲你念佛念那么久身体也没有更健康,是谁跟你讲念佛念了就可以身体健康?你说你念佛念那么久也没有入定,是谁跟你说会入定的?这个都是你自己内在的邪见跟你讲的。你想修行修下去就会怎么样,这样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说服你。我说你念佛是分别心的陷阱,你想要念起来感觉好,那感觉不好难道不行吗?可以啦,感觉不好你还是要念。你念佛坐禅的目的是为了感觉好吗?为什么你就想要这种感觉?你有没有看到你内在的陷阱?常跟无常是两边,好跟坏是两边,定跟乱是两边;那不落两边,难道叫我站在安全岛吗?不落两边就是平常心。念佛就是念佛,打坐时怎样就怎样,平常心。你的潜意识没有那么简单,它有好恶。就像赵州禅师问:「什么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就开悟了。
平常心就是六祖讲的不取不舍。为什么不取右边,也不取左边呢?右边是无常,左边是无常;右边是空,左边是空;右边是无我,左边是无我;右边是苦,左边也是苦。左右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阿含经》根本的思想。以大乘法根本思想,就是「诸法实相,缘起性空。」右边了不可得,左边也了不可得,你现在想要哪一边的想法都是了不可得,所以你想要得哪一边就是〔邪见〕,你只要把这个概念打开,你的智慧就会大开。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你都忙得团团转,你在转什么?你从右边跑到左边,再从左边跑到右边,但不管你怎么跑,都想要好的那一边,这个概念让你很苦,但是你真的能够体悟到吗?
【障重,烦恼根深;】[障重,]就是因为你有分别对待的邪见,所以障碍你自己很严重。[烦恼]执着。你在执着你的邪见,如果你有邪见,你不执着它还可以,过了就算了;但你过了依旧不算,所以你越有执着就越有烦恼。执着〔根深〕,根已经扎得很深,你被这个障碍,没有办法跟大智慧的人一样。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大云]无明。[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智慧被障碍住了。[日]我们自己的自性。《六祖祖坛》里类似的譬喻讲过很多。不是没有太阳,而是乌云密布,不需要去寻找太阳,只要乌云散开就好。学禅的人常常掉入一个陷阱,他去找太阳。你去找太阳,你会觉得很困难。比较六祖大师跟后来禅师讲的,我个人认为后来禅师的更困难,他们讲得越来越抽象。为什么?后来的禅师叫你直接去参禅,很困难。参禅是什么?参「我是谁?」,或「念佛是谁?」这样的困难度太高了,我不鼓励这样。我所讲的并不是我发明的,而是六祖讲的,乌云散了,你的妄想执着散了,智慧就出现了,重点摆在你愿意将你的妄想执着去除吗?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众生自心迷悟不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没有见性的修行人就是小根。
【若闻悟顿教,】你的潜意识不太相信你一闻就会开悟,那你怎么还来上课?又何况不来学《坛经》的人呢?这不是你的邪见又是什么?我现在不跟你讲开悟不开悟,我现在跟你讲个简单的概念,有个人,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但想成为一个大生意人,就去请教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他说:「我决定从商,可不可以请你慈悲开导我怎么做生意?」那个人也不吝啬,把他的经验跟他分享了两三个小时;想学做生意那个人有没有可能会懂?会。你们会相信这个譬喻,却不相信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来听「顿悟法门」会开悟?你们说:「哪里有可能,要修很久的!」请问,难道生意做很久的人才会做生意吗?还是真正懂得做生意窍门的就会做生意?对,懂了就会做,这就是顿悟法门。不是你学多久的问题,纵使你学很久,窍门不懂就不行。现在的人修很久,没抓到窍门,修到最后打迷糊仗。你用世间法的概念反而很容易懂,但你要将你的心法跟别人讲,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一个做生意的人要教他的方法,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就像雕刻家朱铭,他过去雕神像,他想突破、想超越,他就很恳切地去拜访杨英风大师,杨英风只说:「我可以跟你谈概念,但你不是要跟我学,你不需要学我的风格,我今天能教你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同理可证,你们今天不是要学修行的方法,而是你要是懂了就懂,你不懂我讲方法也没有效,这叫做顿悟。每个人都有机会一听到就懂,你们的内在一定要把觉得自己不可能的概念拿掉,才有可能契入;不然你是喜欢读《坛经》而已,还按照其他方法修。这样可不可以?不是不可以,因为你没有办法这样修嘛!我只能跟你说你是学顿悟,修是渐修。我过去一直谈这个概念,听过我讲《六祖坛经》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有这么强烈信念的还找不到一个!
为什么六祖大师一生能度四十三个人开悟?只要是渐修的,一定需要时间,所以不可能度那么多人,唯有顿悟才有可能。顿悟是一翻两瞪眼,迷跟悟这样而已,懂了,没有了,出去;不懂,还得留在那里修。修行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心法的问题,所以叫心地法门;只要是牵扯到技术的问题,就是慢慢来;这就是顿悟跟渐修的不同。有人讲:「但是我读大乘佛经,几乎都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你们误会了,不是修行需要三大,而是你们的时间都浪费在犹豫不决,不信我问你们:「现在甘愿修行的人举手?」你不要骗我,我们喜欢修行,也想修行,但是这会儿还不甘愿。说好听,你还有很多愿望未了,其实是你还有很多欲望未满足。说什么你责任未了,是五十岁责任会了,还是六十岁,还是往生才会了?你不要谈责任了不了,不要说等你事情做完;事情永远都做不完,人退休不是结束,往生也不是结束。你听闻了顿悟法门之后,还没有这种决心,后面根本不用谈。
【不执外修,】只要真正懂的人,就〔不执外修〕。什么叫〔外修〕?就是那些只有修行形象的人。没有明心见性,念佛、坐禅叫〔外修〕,没有从自性下手,统称〔外修〕。我们现在的人很没有志气,每个人都不想求明心见性,但想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不是说到极乐世界不好,极乐世界很好,我也要去啊。我的意思是说,你的目标要摆在明心见性,万一见不了性,时间到了,你就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说,你的目标摆在极乐世界,还说:「我是末法众生,这辈子要开悟不可能;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重新教我,我才有可能开悟。」很多人就停留在「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概念,所以我说你很没有志气。我的目标摆在「明心见性」,但是我也要到极乐世界。
佛法事实上叫内学或内典,就是往内在、自性修学。很多人虽然懂这种概念,但修下去,他潜意识里对开悟见性的部分是放弃的,因为他没有那个勇气,原则上你是〔外修〕的。你不要说:「没有啊,我念佛是不离心的。」念佛是可以不离心,但是你真的有不离心吗?你真的懂什么叫不离心吗?不是每个念佛的人都这样。我们的心中常常会用很多的概念来安慰自己、骗自己,说:「这样修就对了。」所以有人问我说:「师父,念佛可以解脱吗?」我说:「你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吗?」接着我看他怎么回应,我不跟他讲可不可以,任何法门都可以,我只是要看你懂还是不懂。你懂,我听你讲话就知道。有时候你问我,我回答你的那一段话,是要看你的反应,看你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你的观念正不正确。有的同学很奇怪,他以为我丢个话,就是回答完毕。有人认为念佛要解脱,不解脱他念佛干什么!要我讲出所以然他才修,不然就不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问我念佛能不能解脱?你就问我怎么解脱就好了。你的重点是摆在念佛还是解脱?他说:「因为我走到哪里,都看到很多人都在念佛,我才问。」我便回答:「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问你的就好了,不要问别人的事。」我们内在通常不清不楚,探讨事情不直接了当,别人的事跟你无关你也问,你的时间就是耽误在这里,浪费自己的生命。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六祖大师只要你心中有〔正见〕。有正见之后,要不要方法?不是要解行并进吗?解就是〔正见〕。已经具备正见的人,接着自然就会过生活了。生活就是修行,这叫生活禅。但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他到任何道场去,不是问法师什么叫正见,而是问怎么修行。法师告诉他一些方法,他有了收获很高兴,回家就开始修;现在身边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人。
大家常常听到有人修行修出问题。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念佛还是坐禅?坐禅。…
《六祖坛经讲记 第29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