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55集 教授坐禅

  六祖壇經講記(55)

  

  教授坐禅第四

  

  師示衆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師示衆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六祖大師要教我們什麼是正確的坐禅,不是你不會,只是看你願不願意。〔無障無礙〕這四個字就是講修行。你問六祖怎麼修,六祖就說一切沒有障礙。如果你有障礙,你就修到沒有障礙,哪裏看不順眼,就修到順眼,不但眼要順,連耳也要順。你現在反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誰沒有障礙?一大堆。什麼叫障礙?〔障〕指的是外面,〔礙〕指的是裏面;外指的是事,內指的是理;外指的是那個境,內指的是那個心。簡單地講,比如說你嫁一個老公,他不好,你就産生一個概念,認爲你老公在障礙你。你生一個孩子不聽你的話,你就認爲是你的孩子在障礙你。這就是一般人的想法,所以我們一定會抱怨,抱怨別人障礙我們的幸福,抱怨別人阻礙我們長進、求學或做什麼。你的內在有這個概念,所以你一定有恨。真的是這個樣子嗎?你說:「現象界明明看起來是這個樣子。」既然是這個樣子,請問,你現在出門,一出門就看到有人在你家大門前築起一道牆,你該怎麼辦?人家半夜蓋的,新聞也報導過這種事情。你繞過去也可以,爬牆也可以,走後門也可以,不出去當然也可以,你現在講任何的方法都是解決之道。「師父,我人生有障礙呢!」去解決啊!你還要談什麼?你就去化解。外面這個屏障,這個阻礙你的,你去解決。憑什麼解決?憑你的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你來學佛法,就要學以致用。你不要輕易抛棄那個議題,說沒有辦法解決,這句話是錯的。

  

  不相信就去做一個試驗,你現在隨便去地上撿一塊石頭,我可以跟你保證,一定有人跟你買,只要你契而不舍地賣這塊石頭,你一定能夠賣掉,不管賣到什麼價錢。人家看到你那麼有誠意,用十塊跟你買也有可能。憑什麼人家要跟你買那塊石頭?憑誠意。我再告訴你一個實驗,比如說你去買一個東西,只要你決定要跟他買,幾乎你都會買成。當然,他說一百萬,你就跟他買一百萬,這種買成不稀奇。但假設這個茶杯是一萬二,它是仿張大千的作品,價值一萬二,你看上,硬是要跟他買九千,他不見得會賣你。你去做一個實驗,你每次跟老板說:「老板,你不要這個樣子,我是誠心誠意要跟你買,但我只有九千塊。」第一次他不見得會賣給你,但是,他一定不可能經得起你十二次,我屢試不爽,沒有一個人能夠這樣跟他出價出十二次的。你沒有機會遇到,縱使你遇到,你也就認了賣了,這就是人性。人性可以拒絕你叁次,這叫正常人,拒絕你六次,這個人已經非常人,拒絕你九次,這個人已經快不是人了。這代表障礙是可以解決的,只要你想盡辦法,它是可以過關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你覺得你有障礙,你要想辦法,你只要誠心誠意,契而不舍,再加上你自己的智慧、誠意和耐性,天下沒有事情不能夠解決。現在問題是你自己就沒有耐性,我們一般人就是不能堅持,所以他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無障〕的意思是:一,現象界好像有障礙,但我們內在不要被它影響,就是無障。就像佛度衆生一樣,也不是他一講,衆生就讓他度盡啊!像我們五濁惡世的衆生,難以調伏。二,指的是內心。「我內心沒有貪瞋癡,沒有貢高我慢,所以沒有礙。」這叫內外無礙,外指事,內指理,叫理事無礙。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你講的道理是對,真正徹底了解道理的人,在做事情上也是行得通的。從心跟境講,有各種境界來考驗你,但你的心都不染這個境界,這樣不就無礙了嗎?!就像你在念《心經》一樣:「心無罣礙」。你心中有其他的障礙,你去思考一下問題出在哪裏,接著你解決它,當你去面對它、處理它、接著就放下它,人生的問題都是這個樣子。我們雖然沒有得失心,但是我們要記得取舍,你不要把取舍跟得失連在一起。會插花的人買一大堆來,一直修剪到變成一小束,我們外行人不懂,但就是要剪,這就叫取舍,叫智慧,跟得失不太一樣,不要混在一起。

  

  比如佛弟子在修行,每次打坐就是會打瞌睡,他很困擾,就請問佛該怎麼辦,如何去除心中的昏沈?佛跟他講:「方法很多。當你想打瞌睡時,眼睛就張開,做深呼吸,或起來經行,或是去洗把臉。」但他弟子說:「佛,您教我的各種方式我都試過了,我還是想睡。」佛就說:「那你還是去睡吧。」一樣,你做事業,這個事業做不好,你要趕快改進,去探討原因,去突破。但是你該盡力都盡了之後,你還是沒有辦法改善,我建議你趕快收起來,這叫做取舍。你事情要看著辦,是智慧的取舍,還是一種逃避,很多的概念事實上是很難講的。人家關公司,有的是智慧,有的是落跑,有的是逃避,所以沒有人有辦法牽著你的手來教你。而是告訴你之後,你要去體悟,你懂了要靈活應用,他沒有辦法跟你講一定是什麼樣子。智慧難教就難在悟,當你悟了你就通了,不領悟就是不通。[無障無礙]大家朝著這四個字去用功,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不然你的心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自在。

  

  【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外于一切善惡境界,]無論你遇到任何境界,你的心都不能夠被它影響,這時候,〔心念不起,〕就是無念,[名爲坐;]取這個〔坐〕字,來代表它的意義。道在心悟,豈在坐?!是叫你不要被影響,不是叫你坐在那裏,你這樣一誤會就誤會大了。我們過去在教禅修,一天打坐才兩個小時而已,我並沒有很注重一直坐在那裏。有的人去參加會覺得:「師父,來這裏參加禅修很輕松,去別的地方結束了大家都要坐輪椅。」

  

  〔內見自性不動,]無住,就是契入空性,與空相應,自然就如如不動。比如,你靜靜地坐著,思維:「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對!」但是這個是腦袋,你沒有辦法體悟它,這樣就沒有用。現在是要讓你體悟到「本來無一物」,這個是見性。既然是「本來無一物」,就是風吹不進,雨打不濕。舉個例子,現在這個空,雨再多大,怎麼淋它?!臺風多大,怎麼吹它也沒有意義,這叫做空,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影響它、傷害它、破壞它。當你的心能夠真正領悟到,進入這個狀況,有誰能影響你呢?大家明白這個理論之後,要去體悟,在日常生活做任何事情當中去體悟。時機到了,因緣成熟了,自然就進入那個狀況。但如果你沒有時時去體悟的話,可能生生世世你都不能夠體悟。六祖大師所講的法,程度很好的人,一聽就懂,當我們沒有這種境界的時候,我們要勤于去做,要勤于藉事練心。我們要不斷地做事,藉這個事,來體會自己的心,那一顆真如本性的心。一般世間法都是藉事增加他的經驗,所以常常講「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都是偏向增長經驗,但修行不是一種經驗,修行是透過那個事,來反映你真正的心。那個事就像鏡子,你看那面鏡子,在鏡中看到你—「我到今天才認識到我真正生命是怎麼樣子!」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叫[名爲禅。]內外都沒有障礙,就是真正坐禅的意思。

  

  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外離相爲禅,]無相,這是因。[內不亂爲定。]這是果。前面講坐禅,意思就是透過坐禅的體悟而終于真正地〔定〕。這裏的〔定〕並不是從外面來的〔定〕,而是自性呈現的〔定〕。要注意這個概念,讀《壇經》的人,不會怕吵,在人群當中,在都市當中修,從這裏曆練。在鬧區當中修行叫做大隱,在深山修行的叫小隱。懂得禅才叫〔定〕。怎麼坐禅?修禅的意思就是不要執著,東講西講都是講這個,無論名詞再怎麼創造,都只是爲了講這個。因爲講右邊你聽不懂,所以才講左邊,爲了讓你懂才不斷地創造名詞。你說:「學佛那麼多名相!」其實佛經一打開,只要兩個字懂就懂,「如是」,就是佛要傳給你的法,「我聞」,就是你聽聞,懂了就懂了。「如是」就是五祖弘忍,「我聞」就是六祖惠能。就是因爲我們不懂,所以前面講「坐禅」,後面講〔禅定〕,其實「坐禅」懂了,〔禅定〕就懂。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差別在執不執著而已。不執著就是真正懂禅的人。[本性自淨自定,]本性就是我們生命原來的樣子,它是清淨的,它本身就是禅定,這個〔定〕不是你從外面修來的定。比如說:這邊很吵,我離開這個地方會比較安定;這不叫定,這叫被境轉。他不喜歡吵的境,他喜歡不吵的境,他原則上還是執著境界的。[只爲見境思境即亂;]六祖大師東講西講就是要讓你回歸你原來的狀態。爲什麼我們不能夠體悟到呢?因爲你〔見境〕,你內在的念頭就被境界轉。因爲你在這個境界當中,前念今念後念,你染這個境界心就亂了,你就沒有辦法體悟到清淨。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心不染不執著。[是真定也。]這才是他要講的〔真〕正的〔定〕。你回去不斷地練習,不要拘泥各種形式,你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任何的情況下,都可以修行。怎麼修行?看你的心執不執著,當你的心察覺到執著了,這樣就好了,你時時刻刻察覺你的心執不執著,當你知道你執著了,不要做第二個動作。你知道你執著了就有救了,知道了,承認了,就在那個刹那,你就稍爲放松。你不要說:「我不要執著!」那是你自己的腦袋在騙你自己。修行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你不需要腦袋來騙自己,你只要清清楚楚知道你犯錯了,清清楚楚知道你起惡念了,你執著了,知道在當下你的心是個什麼狀態,請你把握住這個重點。一般人沒有透過訓練,他遇到那個事,他的心完全在那個事,他不…

《六祖壇經講記 第55集 教授坐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