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看到他的心,他是看到那個事。比如說:「先生這麼晚爲什麼還沒有回來?」「小孩子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她都是看到事,她沒有看到她的心。應該是:「這麼晚了先生爲什麼還沒有回來?我看到我的心的狀態!」「孩子不聽我的話。我看到我的心!」看到你的心,你可以用各種的名詞來講:「我現在在煩惱,在生氣啦!」但無論用任何的名詞,都是因爲你潛意識的執著而産生的,你就應作如是觀,這樣觀,觀久了,你對你的心的靈敏度就很高。觀久之後,你不容易去怪罪外面的現象,或任何一個人,因爲你能看到你的心,能訓練成這樣算不錯了。但這樣並不代表你的心清淨,你能夠看到你的心,但是你還是知道你自己的心是苦的,你還是執著的,還是充滿貪瞋癡的,只是你每天能夠完完全全看到你自己的心的狀態,然後再漸漸去消融你的心,就是這樣修行的。
以後不要問我:「師父,怎麼打坐?」不是怎麼打坐啦!《六祖壇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想打坐當然也可以打坐,不妨礙。曾經有叁個出家人想借我們山上修行,他們一天念佛十八個小時,我一天差不多沒有半個小時,因爲每個人修的法門不太一樣。他們已經念了叁年,如果以念佛的功夫,我佩服他們,我的意思就是說他們念得很法喜才可以這樣念。那你就要去探討:「他可以這樣念,爲什麼我不可以?」你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地藏王菩薩,爲什麼你不能夠念出感情?爲什麼你不能夠用你的生命念出來?你是用你們的喉嚨在念佛號,沒有效啦!你們要把它念得很感動。就一個方法,當你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時,你就要明白真正觀世音菩薩的內涵,你越明白,你念起來就越感動。你想念阿彌陀佛,就要了解他,不然你念起來沒有感覺。你自己個人要念什麼沒有關系,念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沒有關系,問題是你要去了解,你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白做功夫。既然你想念,就用心地念,也沒有人強迫你。念有沒有用你不要問我,就好像曾經有學生問我說:「師父,你自己表面上是修禅,又叫人家念佛。我也不知道師父你修什麼?」你不要擔心我在修什麼,你只要擔心你自己在修什麼,這個比較重要,你顧好你自己就好。他就問:「師父,我知道學《般若經》可以開悟,這沒有問題,但是難道念佛可以開悟嗎?念佛可以解脫生死嗎?」我就跟他說:「你想不想念?」他說:「我不想。」我說:「你既然不想,我就不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說:「你要不要買這幢房子?」「我不想買。」那你就不用問它價格多少。如果你要買,我就有義務告訴你這個房子所有的資料。「你要不要念佛?」「我要念,但我害怕不能夠解脫。」那我有義務告訴你。如果你想念佛,會不會解脫?很簡單,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嗎?生命的東西不能夠由別人告訴你,是你自己要去做,你才能夠走入你的生命,其他都是知識腦袋,都是你生命以外的東西。
我們苦口婆心一直講,但是爲什麼有些人學了一輩子的佛法,都不能夠受用?這是因爲很簡單的一個概念,只要學佛法的都知道一個名詞叫「無常」,縱使沒有學佛法的人也知道,但你們一本經看過一本經,一個法修過一個法,一萬人當中你找不到一個人解脫。爲什麼?你們只探究無常是什麼意思,這有意義嗎?你爲什麼一直去解釋它是什麼意思呢?你不是懂了嗎?你懂了爲什麼還跟過去一樣地執著呢?我簡單這麼講,你真的懂無常,你就可以開悟了,你必然不會執著,不然你在執著什麼?你執著的就是「常」,你的潛意識就是常,無常不是用解釋的,是下去修的。我跟你說無常是修的,並不代表你會修。比如說,你回家,就坐在家裏,有蒲團坐蒲團,沒有坐沙發,腰酸了躺在床上,腦袋想著「無常無常…」,這不叫修,叫妄想,叫知識,對你生命沒有幫助。我以上這樣談的意思就是說:「爲什麼自己要走入自己的生命?」走入是個動詞,修行重點在行,其他並沒有什麼力量,你要有正知正見才能行。但不是佛法你全部都弄懂了你才行,我怕你這一輩子不能夠全部弄懂,那你豈不是枉費此生嗎?知道的部分去做,無常這個概念你應該比較好懂,你先去修「無常」。「無我」的概念比「無常」的概念更深,光是「無我」的理論你不見得都懂。「不懂無我不能去修嗎?」這樣是沒有用的,他懂無常卻不修無常,這就是他的錯,懂的部分你就先修。當你越來越明白、了解了,你修的層次就會越廣大、越深遠,你才不會對不起你自己。這樣的人生一步一腳印,你的生命一定不會空過。
假設現在有人叫你念佛,你的概念一定是:「他就是修淨土的。」假設你靜坐在那邊,你就覺得是修禅的。是誰跟你說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修淨土的,我坐在蒲團我就是禅宗?不要這麼說,「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你自己修你自己知道,怎麼修受益你就怎麼修。「一心稱念阿彌陀,即是無限深妙禅。」表面上前面那句話叫淨,後面的那句叫禅。爲什麼古大德會這麼講?就是因爲修禅跟修淨的人常有這樣的知見。對于真正懂佛法的人,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能懂最好,不能夠懂好好地管好自己,念佛不妨礙修禅,修禅不妨礙念佛。這個人要用念佛度他,我必然用念佛度他;這個人要用修禅度他,我必然用修禅度他;這個人要用錢度他,我必然用錢度他。你也不要看到我,就說:「師父,我可以不可以跟你請法?」你不用這麼嚴肅,你也可以問我:「師父,股票可不可以買?」我們不要講佛法,我們講世間法,儒家講兩個概念,「有教無類」是慈悲,「因材施教」是智慧,學佛就是要學智慧,你明白這個概念嗎?他適合什麼,你就按照他的程度教給他。古人說「佛是大醫王」,你現在走進一家中藥房買藥,有哪一家中藥房只賣一味藥叫當歸嗎?那他能夠叫中藥房嗎?那叫當歸專賣店。我們出家人要爭氣,佛祖是大醫王,信徒就像消費者,我們就開中藥房,你進來抓藥,我就抓給你。我用這樣形容給你聽,你很容易懂;什麼適合你,你們就自己去運用。來聽《六祖壇經》的人,一是對禅很喜歡的,二他是很喜歡般若,叁他本身是知識份子,四他本身很理性,但是注意,聽到阿彌陀佛卻很感冒,這就是你的障礙病。這是一付藥,適合的就拿去用,不適合你的,別人適合就送給別人用。
讀了《六祖壇經》的坐禅品之後,你對坐禅的觀念會改觀,因爲六祖講的方式不太一樣。請問,六祖大師說的坐禅是單盤、雙盤還是散盤?六祖大師講的坐禅不拘于坐的形象,不拘于任何形象,他所講的坐禅就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是心在悟,不是任何形象。但你也可以借由打坐的形象來悟道,你要拉回來,過去不知道悟道,整天盤腿坐在那邊不對,現在讀了《六祖壇經》之後整天不再打坐也不對,這是不明白六祖的意思。真正的坐禅就要修心,就是你的心要悟,這樣心才能清淨,能清淨才是佛,所以叫清淨法身佛。爲什麼我們不能夠清淨?爲什麼我們的心常常動蕩不安?因爲我們遇到境界就迷在境界,因爲我們見到境界就被境界轉,對所有的現象,見相就著相,所以心不會定。
《六祖壇經講記 第55集 教授坐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