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教授坐禅

  六祖坛经讲记(55)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六祖大师要教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坐禅,不是你不会,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无障无碍〕这四个字就是讲修行。你问六祖怎么修,六祖就说一切没有障碍。如果你有障碍,你就修到没有障碍,哪里看不顺眼,就修到顺眼,不但眼要顺,连耳也要顺。你现在反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谁没有障碍?一大堆。什么叫障碍?〔障〕指的是外面,〔碍〕指的是里面;外指的是事,内指的是理;外指的是那个境,内指的是那个心。简单地讲,比如说你嫁一个老公,他不好,你就产生一个概念,认为你老公在障碍你。你生一个孩子不听你的话,你就认为是你的孩子在障碍你。这就是一般人的想法,所以我们一定会抱怨,抱怨别人障碍我们的幸福,抱怨别人阻碍我们长进、求学或做什么。你的内在有这个概念,所以你一定有恨。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说:「现象界明明看起来是这个样子。」既然是这个样子,请问,你现在出门,一出门就看到有人在你家大门前筑起一道墙,你该怎么办?人家半夜盖的,新闻也报导过这种事情。你绕过去也可以,爬墙也可以,走后门也可以,不出去当然也可以,你现在讲任何的方法都是解决之道。「师父,我人生有障碍呢!」去解决啊!你还要谈什么?你就去化解。外面这个屏障,这个阻碍你的,你去解决。凭什么解决?凭你的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你来学佛法,就要学以致用。你不要轻易抛弃那个议题,说没有办法解决,这句话是错的。

  

  不相信就去做一个试验,你现在随便去地上捡一块石头,我可以跟你保证,一定有人跟你买,只要你契而不舍地卖这块石头,你一定能够卖掉,不管卖到什么价钱。人家看到你那么有诚意,用十块跟你买也有可能。凭什么人家要跟你买那块石头?凭诚意。我再告诉你一个实验,比如说你去买一个东西,只要你决定要跟他买,几乎你都会买成。当然,他说一百万,你就跟他买一百万,这种买成不稀奇。但假设这个茶杯是一万二,它是仿张大千的作品,价值一万二,你看上,硬是要跟他买九千,他不见得会卖你。你去做一个实验,你每次跟老板说:「老板,你不要这个样子,我是诚心诚意要跟你买,但我只有九千块。」第一次他不见得会卖给你,但是,他一定不可能经得起你十二次,我屡试不爽,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跟他出价出十二次的。你没有机会遇到,纵使你遇到,你也就认了卖了,这就是人性。人性可以拒绝你三次,这叫正常人,拒绝你六次,这个人已经非常人,拒绝你九次,这个人已经快不是人了。这代表障碍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想尽办法,它是可以过关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你觉得你有障碍,你要想办法,你只要诚心诚意,契而不舍,再加上你自己的智慧、诚意和耐性,天下没有事情不能够解决。现在问题是你自己就没有耐性,我们一般人就是不能坚持,所以他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无障〕的意思是:一,现象界好像有障碍,但我们内在不要被它影响,就是无障。就像佛度众生一样,也不是他一讲,众生就让他度尽啊!像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难以调伏。二,指的是内心。「我内心没有贪瞋痴,没有贡高我慢,所以没有碍。」这叫内外无碍,外指事,内指理,叫理事无碍。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你讲的道理是对,真正彻底了解道理的人,在做事情上也是行得通的。从心跟境讲,有各种境界来考验你,但你的心都不染这个境界,这样不就无碍了吗?!就像你在念《心经》一样:「心无罣碍」。你心中有其他的障碍,你去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接着你解决它,当你去面对它、处理它、接着就放下它,人生的问题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虽然没有得失心,但是我们要记得取舍,你不要把取舍跟得失连在一起。会插花的人买一大堆来,一直修剪到变成一小束,我们外行人不懂,但就是要剪,这就叫取舍,叫智慧,跟得失不太一样,不要混在一起。

  

  比如佛弟子在修行,每次打坐就是会打瞌睡,他很困扰,就请问佛该怎么办,如何去除心中的昏沉?佛跟他讲:「方法很多。当你想打瞌睡时,眼睛就张开,做深呼吸,或起来经行,或是去洗把脸。」但他弟子说:「佛,您教我的各种方式我都试过了,我还是想睡。」佛就说:「那你还是去睡吧。」一样,你做事业,这个事业做不好,你要赶快改进,去探讨原因,去突破。但是你该尽力都尽了之后,你还是没有办法改善,我建议你赶快收起来,这叫做取舍。你事情要看着办,是智慧的取舍,还是一种逃避,很多的概念事实上是很难讲的。人家关公司,有的是智慧,有的是落跑,有的是逃避,所以没有人有办法牵着你的手来教你。而是告诉你之后,你要去体悟,你懂了要灵活应用,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一定是什么样子。智慧难教就难在悟,当你悟了你就通了,不领悟就是不通。[无障无碍]大家朝着这四个字去用功,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不然你的心不能够解脱,不能够自在。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无论你遇到任何境界,你的心都不能够被它影响,这时候,〔心念不起,〕就是无念,[名为坐;]取这个〔坐〕字,来代表它的意义。道在心悟,岂在坐?!是叫你不要被影响,不是叫你坐在那里,你这样一误会就误会大了。我们过去在教禅修,一天打坐才两个小时而已,我并没有很注重一直坐在那里。有的人去参加会觉得:「师父,来这里参加禅修很轻松,去别的地方结束了大家都要坐轮椅。」

  

  〔内见自性不动,]无住,就是契入空性,与空相应,自然就如如不动。比如,你静静地坐着,思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对!」但是这个是脑袋,你没有办法体悟它,这样就没有用。现在是要让你体悟到「本来无一物」,这个是见性。既然是「本来无一物」,就是风吹不进,雨打不湿。举个例子,现在这个空,雨再多大,怎么淋它?!台风多大,怎么吹它也没有意义,这叫做空,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影响它、伤害它、破坏它。当你的心能够真正领悟到,进入这个状况,有谁能影响你呢?大家明白这个理论之后,要去体悟,在日常生活做任何事情当中去体悟。时机到了,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进入那个状况。但如果你没有时时去体悟的话,可能生生世世你都不能够体悟。六祖大师所讲的法,程度很好的人,一听就懂,当我们没有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勤于去做,要勤于藉事练心。我们要不断地做事,藉这个事,来体会自己的心,那一颗真如本性的心。一般世间法都是藉事增加他的经验,所以常常讲「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都是偏向增长经验,但修行不是一种经验,修行是透过那个事,来反映你真正的心。那个事就像镜子,你看那面镜子,在镜中看到你—「我到今天才认识到我真正生命是怎么样子!」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叫[名为禅。]内外都没有障碍,就是真正坐禅的意思。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外离相为禅,]无相,这是因。[内不乱为定。]这是果。前面讲坐禅,意思就是透过坐禅的体悟而终于真正地〔定〕。这里的〔定〕并不是从外面来的〔定〕,而是自性呈现的〔定〕。要注意这个概念,读《坛经》的人,不会怕吵,在人群当中,在都市当中修,从这里历练。在闹区当中修行叫做大隐,在深山修行的叫小隐。懂得禅才叫〔定〕。怎么坐禅?修禅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东讲西讲都是讲这个,无论名词再怎么创造,都只是为了讲这个。因为讲右边你听不懂,所以才讲左边,为了让你懂才不断地创造名词。你说:「学佛那么多名相!」其实佛经一打开,只要两个字懂就懂,「如是」,就是佛要传给你的法,「我闻」,就是你听闻,懂了就懂了。「如是」就是五祖弘忍,「我闻」就是六祖惠能。就是因为我们不懂,所以前面讲「坐禅」,后面讲〔禅定〕,其实「坐禅」懂了,〔禅定〕就懂。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差别在执不执着而已。不执着就是真正懂禅的人。[本性自净自定,]本性就是我们生命原来的样子,它是清净的,它本身就是禅定,这个〔定〕不是你从外面修来的定。比如说:这边很吵,我离开这个地方会比较安定;这不叫定,这叫被境转。他不喜欢吵的境,他喜欢不吵的境,他原则上还是执着境界的。[只为见境思境即乱;]六祖大师东讲西讲就是要让你回归你原来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体悟到呢?因为你〔见境〕,你内在的念头就被境界转。因为你在这个境界当中,前念今念后念,你染这个境界心就乱了,你就没有办法体悟到清净。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心不染不执着。[是真定也。]这才是他要讲的〔真〕正的〔定〕。你回去不断地练习,不要拘泥各种形式,你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修行。怎么修行?看你的心执不执着,当你的心察觉到执着了,这样就好了,你时时刻刻察觉你的心执不执着,当你知道你执着了,不要做第二个动作。你知道你执着了就有救了,知道了,承认了,就在那个刹那,你就稍为放松。你不要说:「我不要执着!」那是你自己的脑袋在骗你自己。修行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你不需要脑袋来骗自己,你只要清清楚楚知道你犯错了,清清楚楚知道你起恶念了,你执着了,知道在当下你的心是个什么状态,请你把握住这个重点。一般人没有透过训练,他遇到那个事,他的心完全在那个事,他不…

《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教授坐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