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
又新羅國(今朝鮮)有憬興、元曉兩家,所注亦在我國流通:
(1)《無量壽經義述文贊》叁卷 新羅國沙門憬興著。世稱憬興疏。
(2)《無量壽經宗要》一卷 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曾入唐遊學,還後,化振海東。其疏曰海東疏。
(3)《遊心安樂道》一卷 亦元曉師撰,乃淨宗古佚十書之一。
大經光明,照耀日本,注釋之盛,遠超我國。筆者所知者已二十余種,計爲:
(1)《無量壽佛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2)《無量壽經述義》叁卷,最澄集。(3)《無量壽經私記》一卷,智景作。(4)《無量壽經義苑》七卷,紀州總持寺南楚作。(5)《無量壽經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禅林寺院溪作。(6)《無量壽經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7)《無量壽經直談要注記》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譽作。(8)《無量壽經見聞》七卷,良榮作。(9)《無量壽經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10)《無量壽經會疏》十卷,越前勝授寺峻谛作。(11)《無量壽經開義》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12)《無量壽經貫思義》叁卷,薏州理圓作。(13)《無量壽經顯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無涯作。(14)《無量壽經要解》叁卷,法霖作。(15)《無量壽經講錄》十卷,紀州矶肋安樂寺南麟作。(16)《無量壽經梵響記》六卷,靈鳳作。(17)《無量壽經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18)《無量壽經義記》五卷,界華藏庵惠然作。(19)《無量壽經海渧記》廿卷科二卷,攝州小曾彌憲榮泰岩作。(20)《無量壽經永安錄》十叁卷,薏報導坊慧雲作。(21)《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道隱作。(22)《無量壽經合贊》四卷,觀徹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諸著,本書引證甚多。
又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叁種:
(1)《無量壽經起信論》叁卷,清初彭際清作。
(2)《無量壽經箋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兩種所注者,皆爲彭氏之節校本(即大經第七種)。
(3)《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衷論》,清光緒正定王耕心作。所注爲大經第八種魏承貫氏會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報恩論》叁卷,中有《淨土法門綱宗》、《無量壽經綱宗》、《往生正因論》等。
九、總釋名題
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臺家注經,先釋經名。
大經五種原譯,各有經題。王氏會本名爲《大阿彌陀經》以別于原譯與小本。但「大」字之增,無所依據。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皆名《無量壽經》同于《魏譯》,叁種一名,混同易誤。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爲《摩诃阿彌陀經》。摩诃二字亦複無據。
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爲名者十,以清淨平等覺爲名者二,以正覺爲名者一。最初漢代一譯名爲《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宋代一譯名爲《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爲首,去其重覆之經字,下從《漢譯》經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去其重覆之「無量」二字,于是經題爲《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自然佳妙,不假斧斤。兩譯原名,攝于一名之中;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內。全經大旨,昭然目前。淨宗要義,備于題內。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等齊顯于一名之中。如帝網珠,圓攝一切妙法。本經會集之妙,于此可見麟爪。
以下正釋本經題名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義爲覺者。覺者對迷而言。迷則衆生。叁覺俱圓,即名爲佛。叁覺者:自覺、覺他與覺滿。叁覺圓滿,名爲佛陀。是知佛者,即叁覺俱圓之衆生,衆生即未覺之佛。又佛者乃十號之一。十號者:(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8)調禦丈夫、(9)天人師、(10)佛。十號具足爲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經》雲:「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于法界,盡于虛空,窮未來際。」(《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一號,則從如來至世尊爲十號。十號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爲極聖之通號。今就本經,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華(指中華)雲: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究竟極果,乘大願船,生五濁世,示現成佛。爲度我等,演說本經。是即一切衆生大恩大德之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釋尊也。
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說也。佛以度生爲願。今衆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大乘者,喻也。乘以運載爲義。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別于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十二門論》雲:「摩诃衍者,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爲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爲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爲大乘。」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爲義。體無邊涯,絕諸對待。橫該十方,豎通叁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爲大。如《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爲常。」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雲,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爲大。以此爲能乘所乘,強名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爲喻,以明全經要旨。
「無量壽」,梵語爲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叁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爲華語,顯密旨于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爲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爲阿彌陀之德號。《漢譯》本則翻爲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號,鹹曰無量。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叁字,統攝一經所說。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于中。又《甄解》雲:極樂淨土「叁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又「安樂國土依正叁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故經題中標「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往生論》稱極樂叁種莊嚴,已見前。細論則有二十九種莊嚴。文繁不引。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蓋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是其殊勝願行也。因行獲果,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果感樂刹,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爲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恒芳,光明照耀」,「隨風散馥,沿水流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鹹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義。至于「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于如實而安住也。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隨應而現」。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清淨」者,身口意叁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雲:「叁業無過雲清淨。」蓋謂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也。又清淨土,指淨土。清淨身,指佛身。清淨人指如來。又《往生論》謂,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叁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經雲「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于此處見之。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爲無量清淨佛。又其中第十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衆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亦即…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