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荚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荚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无之。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荚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 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 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 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着《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荧荧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2、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3、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4、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卿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丙 本经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