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P9

  ..續本文上一頁唐本對檢,略有七異。今不詳錄。至于宋譯,與諸譯差異更大。

  諸譯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報恩論》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諸經,約有叁端:1。譯手巧拙不同……2.梵本傳寫不同……3。本師前後多次宣說不同。本師叁百余會說法,既多指歸淨土,則自然屢說不一說,而亦隨時隨機,開通大意,依義不依語,顯然可知。」故知《無量壽經》,乃佛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者所據不同,且譯筆之巧拙有差,于是譯文自然差異也。

  沈氏複明梵本易誤之因曰:「蓋梵筴皆寫本,易致脫誤,如漢譯大本經,乃爾劫時下,脫誤數十字,文義不貫。又《四十二章》藏本,與石刻趙文敏寫,及藏外流通各本,章節前後多寡各各不同。而與《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經音義》所摘字,而諸本皆無者。大抵誦習多,則傳寫多,而得失異同亦多。」又日《甄解》雲:「以審諸譯,是梵本廣多,致使傳譯文義,存沒詳略不同耳。」可見《甄解》與沈氏意同,總明本經爲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有不同,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

  日本日溪師亦同沈氏之說。伊雲:「異譯文句,與今經(指魏譯本)稍差異者不少。思夫,多異本,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

  以上諸德皆主本經乃世尊多度宣說之法,實有所據。例如本經《唐譯》本名《無量壽如來會》,乃《大寶積經》中一會之文。足證佛說《寶積經》時,亦宣說本經也。

  沈氏又雲:「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故自來講家多據之。唐譯差與相近,蓋同一梵本也。宋譯亦甚明暢,而辭句前後大異。又一梵本也。漢吳二譯,文辭拙澀,而義有相補備者,則又一梵本也。」沈氏雖未能直從古梵莢取證。但今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莢至少有叁種。故知沈氏之說可信。至于他師有認爲五譯只是同本異譯,各本差異,只因譯者意樂不同,實未能服人。例如本經小本秦唐兩譯,羅什大師因秦人尚簡,乃攝十方佛爲六方佛,此誠譯者應機之妙。文簡應機,而經義無失,是始爲譯者之意樂與善巧也。至于本經諸譯之差別,大異于是,不但詳略不同。且義理之深廣亦異。故不應是譯人意樂不同也。

  例如彌陀大願乃淨宗之緣起,與本經之綱宗,而「十念必生」之願,正是彌陀大願之髓。此願見于魏唐兩譯,而漢吳兩譯之願文中無之。若謂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與漢吳兩譯之廿四願只是譯筆開合之不同,則實難自圓其說。世間焉有如是大膽之譯人,敢率自意,妄刪大願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

  又如《吳譯》廿四願中有「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之勝願。而魏唐兩譯雖具四十八願,反而無之。若謂原本是一,諸譯只是開合不同,則請問《吳譯》此二願從何而來。何以廿四願中有之,四十八願之本竟然無之。可見諸譯所據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說,本經蒙世尊多度宣說,又因梵莢易脫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從上之例,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是以從宋至今,王龍舒、彭二林、魏默深與先師夏蓮居諸居土,先後均曾校會本經也。

  乙 四種會校之本

  以上五譯,互有優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願與一向專念之要旨,于漢吳兩譯則未彰。至于五惡五痛五燒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誡,于唐宋兩譯則不具。魏譯較備,爲諸譯冠。但于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兩願,亦未明具。故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厭觀;或失于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適中,而其意則失之。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漢吳魏宋四譯,校正會集,敘爲一經,名曰《大阿彌陀經》。是即本經會集本之始也。

  校會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一、《大阿彌陀經》 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二、《無量壽經》 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叁、《摩诃阿彌陀經》 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原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蔭福居士校訂,並改今名)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現代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

  于是本經乃有五種原譯本,四種節會本,共有九種。

  五譯之中《魏譯》流傳獨廣,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蓮池大師《疏鈔》中,「語則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爲「文義詳悉,舉世流通。」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遠過《魏譯》。

  王本雖甚流通,並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例如《疏鈔》雲:「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叁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叁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雲未盡。」蓮池大師所論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雲:「其文碎雜而失統,錯亂而不倫者,則用其意而修其辭。」是正蓮池大師所指,不由梵本,未順譯法之深病。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經義。今乃會集,焉能不取原語,而任意行文,是乃萬萬不可也。至于叁輩發心亦然,擅改《魏譯》,又複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難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紹升)亦于王本義有未安。于所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論王本曰:「王氏本較爲暢達,近世通行。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爲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雲不發。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他如敘次願文,後先舛錯,皆當校正。彭氏鑒于王本之失,乃專就《魏譯》去其繁複,並按雲棲本,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仍名《無量壽經》。是爲第七本。(王本爲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譯》之節校本,而非諸譯之會集本。兩本相較,則彭本優于《魏譯》,近代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故仍不能稱爲善本。

  清鹹豐中,邵陽魏承貫居士,謂諸譯及王氏會本,猶未盡善。乃會集五種原譯,別成一本,仍名《無量壽經》。(魏氏之本,集五種原譯,是爲「五會本」之始。王氏只是「四會本」,所會未及《唐譯》。)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曾親記雲:「近世邵陽魏居士複本雲棲大師之說,遍考諸譯,別爲一書。包舉綱宗,文辭簡當,乃得爲是經之冠冕。」王氏複博考衆本,手自校准,並定經名爲《摩诃阿彌陀經》是爲本經之第八本。

  魏氏發心廣大,複精于文字,爲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備取五譯,會成一經,力求句句有來曆,期成善本。所願極勝,所成亦偉。其所會集遠超王本。王蔭福居士贊之爲本經八種之冠,亦非過譽。但所憾者,魏氏雖願力補王氏杜撰之過,惜未全免。茲舉其熒熒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願曰「設我成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此中「無有胎生」四字,諸譯皆無。且此四字與原譯文相違。《魏譯》雲:「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唐宋兩譯同之,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此實爲難掩之疵也。

  2、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魏氏刪節爲「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淫欲火燒,嗔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僞火燒,愚癡火燒。是爲五痛五燒。」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曆」。惜未能貫徹初衷。上之一段,于諸譯中,並無來曆。

  3、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其中「依寶樹而住」之語亦各譯所無。

  4、會本中「過是以後,無量壽經亦滅,唯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亦各譯所無。

  由上可見,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雖後後勝于前前,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但此巨失,勢在必救。以免後世因襲,甚至篡改經文。故須防微杜漸,絕此罪源。並爲大經,早得善本。是以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師夏老居士,未冠學儒,先程朱而後陸王,甫壯入佛,攝禅密而歸淨土。夏老博貫群籍,深于文字,專功久修,教眼圓明。于壬申(一九叁二年)之歲,發願重校此經。掩關津門,閱時叁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叁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萦夢寐。及其成也,四衆歡喜。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夏老之皈依師),搭衣捧經攝照于佛前,親爲印證。先舅父梅撷芸居士,連續播講于電臺,譽爲善本。慈舟法師專講此經于京魯,並親爲科判。北京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卿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其他發心宏揚,專志持誦者,不可勝數。印行流通,相繼不絕。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于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又「精當明確,鑒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語,現已舉世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大經塵封千載,今始得善本,先賢會經之願乃圓。大經放光,衆生有幸。本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爲大經之第九本。

  丙 本經注釋

  五譯之中,魏譯較備。故大經注疏,集于《魏譯》。我國大德多爲小本彌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僅隋淨影,唐嘉祥兩家。

  (1)《無量壽經義疏》六卷 隋京師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世稱淨影疏。

  (2)《無量壽經義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