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P6

  ..續本文上一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衆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又《受菩提記品》曰:「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彌陀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淺遊海濱,亦即身在大海,並得海水浴之樂。若欲深窮其底,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故雲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以上乙丙兩說。文異旨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現相有差,本體是一。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言專接上根者,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蓋此淨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彌陀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語言文字之所能及。故雲「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雲「專接上根」。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衆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叁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衆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複又「傍及中下」也。

  至于謂此爲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文曰:「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蓋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沈淪苦海,頭出頭沒,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衆生何由得出輪回?故爲多障衆生,特垂方便,開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經滅時獨留此經,以作舟航,故雲「專爲凡夫」也。

  又密典《毗盧遮那經》雲:「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于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乎!例如彩色電視機、答錄機、電子電腦,必須安全易用,雖于科技無知之人,一按電鈕,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贊其科技之先進。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輕此法門乎?

  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贊淨法之普被,首在著眼于凡夫。丙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承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

  蓋此法門巧被諸根。如《要解》雲:「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聖凡齊收,利鈍悉被。《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爲「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並雲:「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至于當世,若問何人正是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只要于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六、藏教所攝

  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于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于此了知,則有助于理解全經。夫一代聖教之判分,諸家有異,撮要言之曰:叁藏、二藏,五時、二教與四教、五教。凡釋經者,須先判明。今本經叁藏中屬經藏。二藏中屬菩薩藏。五時中主要屬方等時。二教中屬頓教。四教五教中屬圓教。

  甲 叁藏。

  藏者,《大乘義章》雲:「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爲藏。一經藏,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二律藏,梵語毗奈耶,此雲調伏。叁論藏,梵語阿毗達磨,此雲對治。本經在經律論叁藏中,屬經藏。重在「定」。

  乙 二藏。

  《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衆差別。爲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即聲聞藏與菩薩藏也。聖教雖衆,不出此二。(緣覺攝歸聲聞,故止二藏)《淨影疏》雲:「龍樹雲:“佛滅度後,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法藏,爲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诃衍爲菩薩藏。”《地持》亦雲:“佛爲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爲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爲聲聞藏。說菩薩行,爲菩薩藏。”」今本經中,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衆生之道。故爲菩薩藏攝。

  丙 五時。

  天臺大師,依《涅槃經》判如來一代之教爲五時。第一,佛最初叁七日說《華嚴經》,日華嚴時。第二,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說小乘《四阿含經》,曰阿含時。第叁,于此後八年之中,說《維摩》、《大集》、《楞嚴》並此經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廣(方也)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等也)被衆機,故名方等時。第四,又于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第五,最後以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九界叁乘,悉蒙授記,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說本經時在第叁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于一時也。

  丁 判教。

  (一)四教與五教。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臺所立之四教,與賢首宗之五教。天臺四教曰藏通別圓。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謂大乘中通說叁乘,通被叁根。叁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者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賢首宗判教雲:「聖教萬差,要唯有五:(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終教。(4)頓教。(5)圓教。」(1)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未盡法源故。(2)大乘始教,未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義,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極則之談,故名爲始。(3)終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曰終。(4)頓教,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名爲頓。如《思益經》雲:「得說法正性者,不從一地生于一地。」《楞伽經》雲:「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5)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圓成正覺。

  (二)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天臺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雲:「或分爲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爲漸。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爲頓。」我國隋代慧遠師(即淨影)判本經曰:「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爲根熟人頓教法門。雲何知頓?此經正爲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明大佑師判小本曰:「漸頓分之,此屬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爲頓教所攝。

  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且爲頓中之頓,圓中之圓也。

  清代彭二林(際清)居士于《起信論》中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日釋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直判本經爲「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說。《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叁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爲頓中之頓。」又日溪師雲:「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于圓滿速疾利益。」蓋指其他聖教,雖具圓融之理,但衆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無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頓法成漸,圓法成偏。但淨宗則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直出叁界,故實爲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又《圓中鈔》雲:「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叁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爲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爲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指阿鞞跋致,義爲不退)……故知此經爲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可見鈔意亦與上引日德之說吻同,且所謂「無上醍醐」,自然應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也。是以日《禿鈔》雲:就頓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難行聖道之實教,所謂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之教也。二易行淨土本願之教,《大無量壽經》等也。二超者,一豎超,二橫超。《甄解》釋雲:「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以上諸德鹹遵善導大師之說,判本經爲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如《甄解》稱本經爲「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