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P8

  ..續本文上一頁爲一念」,「我于一念見叁世」。皆顯延促同時、叁際一如之義。故《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翺翔百年。」本經之中,亦多顯此。如《大教緣起品》雲:「能于念頃,住無量億劫。」《德遵普賢品》雲:「于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又《歌歎佛德品》雲:「于一食頃,複往十方無邊淨刹。」同顯此第九玄門。

  (10)主伴圓明具德門。橫豎萬法成爲一大緣起,法法交徹;故隨舉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緣起。亦即舉一法爲主,則其他一切法皆爲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爲主,即余法成伴而盡集之。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圓滿具德。《大疏》雲:「如北辰所居,衆星拱之。」今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以「十念必生願」爲大願之本。專重持名念佛,名具萬德,此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之功德。舉體是華嚴玄門圓明具德之義。經中《叁輩往生品》雲:「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此明淨心念佛一聲之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又大願中有聞名得福願。十方衆生以聞名故,「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又有聞名得忍願,他方菩薩以聞名故,應時可獲一二叁忍,證不退轉。可證彌陀名號,妙德難思。如東密《阿字觀》雲:「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羅尼與一切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無量無邊,是即圓明具德之玄意。

  又彼國土,色聲香味觸,一一圓明具德。故見光、見樹、聞聲、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波揚無量微妙音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又「若有衆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又《寶香普熏願》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一塵一毛,莫不圓明具德也。

  《華嚴玄談》謂諸法何故事事無礙?從唯心所現故。諸法之本原,非有別種,唯自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華嚴金獅子章》雲:「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唯心善成門,即主伴圓明具德門。

  本經《積功累德品》謂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故知極樂依正清淨莊嚴,皆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所謂,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知妙土莊嚴即是清淨法身,無二無別。經中《壽樂無極品》雲:「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經雲一旦開明,其所開明者,當人之自心也。七寶與萬物,佛之國土也。由自一心,而現妙土,由心回轉,以成世界,是故事事無礙,圓明具德。故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故知所顯現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是故超情離見,圓具十玄也。《華嚴》之獨勝,端在十玄。今本經亦具,足證本經不異《華嚴》。《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爲中本《華嚴》誠有據也。又據《要解》判小本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且極樂不離華藏世界,彌陀即是毗盧遮那,故判本經爲圓教,誰曰不宜。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

  七、部類差別

  爲深究本經,應知同部同類之經論,傍及帶說淨土之典籍,以便參研。

  甲 同部。

  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本經吳譯本,曾亦名《阿彌陀經》,與秦羅什所譯之小本同名。故世稱本經爲大本,秦譯之《阿彌陀經》爲小本。《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現小本彌陀,共有叁種。

  1、《阿彌陀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2、《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3、《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 現代菩薩戒居士夏蓮居會集。

  秦唐兩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衆所宗向。唐譯則准確詳備,力保原面。先師會集兩譯,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二十一字。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二十一字。宋代元照師,載入《靈芝疏》。明蘧庵師亦推崇石本。幽溪大師于《圓中鈔》大聲疾呼:「今傳(指秦譯本)訛說,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會本依先德意,補入此二十一字。于是會本,既備兩譯之長,複補秦譯之佚。聖意備顯,易啓正解。于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此八字應一氣讀下)。正同于唐譯之「系念不亂」,亦複與本經之「一向專念」同旨。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議。《要解》雲:「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可見衆生但能信願持名,決可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實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持名法門妙用,和盤托出。足證會本實大有功于聖教也。

  乙 同類。

  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爲親,其他爲疏。

  1、《佛說觀無量壽經》 是經與以上大小二本,合稱淨土叁經。乃淨宗基本經典,具談十六妙門,勸導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

  2、《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勸導持名兼主持咒。

  3、《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4、《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始終唯偈,共五十六句。中雲:「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與本經漢吳兩譯中彌陀二十四願相同。

  5、《首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勸導衆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6、《般舟叁昧經》 後漢月支叁藏支婁迦忏譯。另《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乃此經之異譯。經主九十日爲一期,不坐不臥,修佛立叁昧,天臺稱之爲常行叁昧,唱名觀念阿彌陀佛。

  7、《往生論》 天親菩薩造。倡五念法門,求生淨土。(淨土宗叁經一論,即此論。)

  8、《往生論注》 北魏昙鸾大師造淨宗古佚書之一。

  9、《遊心安樂集》 唐道綽大師造淨宗古佚書之一。

  丙 帶說淨土經論。

  複有諸經論,雖不專論淨土,但亦帶攝稱贊極樂,勸導往生。其中昭著者:如1。《法華經》。2。《悲華經》。3。《隨願往生經》。4.《文殊說般若經》。5。《目蓮所問經》。6.《十往生經》。7。《觀佛叁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8。《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求生極樂)。9。《入楞伽經》(佛記龍樹,生極樂國。)10。《毗婆沙論》(龍樹大士造)。11。《大智度論》(同上)。12。《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等等。

  淨土經論約百數十部。以上就本經部類,與帶說淨宗經論略舉其要。至于密部有關淨宗之典籍,爲數尚多,均未列入。

  八、譯會校釋

  「譯」指本經之原譯本。「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注釋。

  甲 本經譯本

  本經乃「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見梅光羲居士本經序)自漢迄宋,凡十二譯。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一、《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忏譯于洛陽。(以下簡稱《漢譯》)。

  二、《佛說諸佛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以下簡稱《吳譯》)。

  叁、《無量壽經》 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铠譯于洛陽白馬寺。(以下簡稱《魏譯》)。

  四、《無量壽如來會》 唐南印度叁藏菩提流志譯,此本出《寶積經》。(以下簡稱  《唐譯》)。

  五、《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宋西域沙門法賢譯。(以下簡稱《宋譯》)至于佚失之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爲:

  1、《無量壽經》二卷 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2、《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沙門帛延譯于洛陽白馬寺。

  3、《無量壽經》二卷 晉沙門竺昙摩羅多(晉言,法護。)譯。

  4、《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

  5、《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迦羅衛羅國沙門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譯于道場寺。

  6、《新無量壽經》二卷 宋涼州沙門寶雲譯于道場寺。

  7、《新無量壽泾》二卷 宋罽寶國沙門昙摩羅蜜多(宋言,法秀。)譯。

  以上阙失者七。連前存世者五,世稱十二代譯。實則八代十二譯:計漢二、吳一、曹魏二、西晉一、東晉二、劉宋二、唐一、趙宋一。蓋譯時,分在八代,譯本則爲十二種也。《甄解》雲:「凡于諸經中,傳譯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會疏》雲:「凡于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

  存世五種,差異較著。不似《阿彌陀經》之兩譯與《金剛經》之六譯,其文之詳略雖稍有異,而內容實是相同。今經五譯,不但文字詳略差別懸殊,且內容深廣亦複有異。例如彌陀因地大願,漢吳兩譯爲廿四願,宋譯爲叁十六願,魏唐兩譯則爲四十八願。且願之內容,各譯亦複不同,可見出入之巨。現世流傳,魏譯較廣。《甄解》指出,以漢吳兩譯,對校魏本,粗舉大者,計有八異。如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