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1集

  六祖壇經講記(71)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

  

  【自心歸依淨,】〔淨〕指的是出家人。出家人跟清淨有什麼關系?今天有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因爲他們認爲這個出家人沒有修,其實連在家人沒有修你也會看不起他。問題是出家人雖然沒有修,但是他有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他敢出家,你敢嗎?再來,到底這個出家人有沒有修?我常常跟有些出家人開玩笑:「我們沒有修不要緊,我們就坐下來不說話,這樣人家就感覺我們很有修。說下去就破功了。」我們就掉入這個陷阱,這雖然是開玩笑,但也是事實。因爲當你看到一個出家人,光是看到他的外表就會影響到你,因爲我們就是見相著相。看到一個出家人我們就想:「奇怪,他爲什麼會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出家,也是看到一個出家人,他想:「這是什麼人?他爲什麼要出家呢?原來是爲了尋找真理,想要解決所有的痛苦,這種人就叫出家人。」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才出家。一個出家人就會讓人家覺得好清淨,離開一切塵垢的,所以叫〔歸依淨〕。叁歸依中,無論是正覺還是淨,我們今天學習,就是要自淨其意,讓自己內心清淨,一個清淨的心才能夠叫平常心。但是大家卻沒有辦法明白什麼叫平常心,或什麼時候才能夠悟到平常心。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就是〔一切〕的境界,〔境界〕本身並沒有好與壞,我們的內心才會産生好與壞。愛的相對就是恨,愛的潛意識就是執取,相反地就是想要去舍棄,我們對一切的境界都是這個樣子,這叫染。「我很喜歡這個」叫染,「我很討厭這個」也叫染。因爲「喜歡」,你的境離開了清淨,「討厭」也一樣,離開清淨就叫染,染的意思就是說你已經執著了。我們不是喜歡就是討厭,喜歡是染,討厭也是染,難怪永遠當衆生當凡夫。如何才能夠不取不舍呢?這樣才能夠達到自性皆不染著。

  

  【自性皆不染著,】淨而〔不染〕。學佛法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破執著,這也是你要思維下功夫的地方。破不了執著,佛法就白學了,執著就是你的病。今天爲什麼要修行,去學各種的方法?比如說你要聞思修,要戒定慧,或是要止觀雙運、定慧定持,無論學什麼法門,就是要破執著。我跟各位講一個最簡單的概念,就是你們一天到晚在講,但是永遠都不懂的「隨緣」。人家問我怎麼修行,我每次回答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常見己過,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觀照自己的心,有時候講我不會修行,有時候說我修行的方式就是隨緣。你若了知隨緣,必能破你的執著。我們今天都不隨緣,都叫做逃避、隨便,不然就是攀緣。很多人怎麼解釋隨緣?同學說:「請問師父,打電話叫攀緣還是隨緣?」請問,躲在家裏是隨緣還是攀緣?以你學佛法的知識,你應該懂得什麼叫隨緣。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叫隨緣;不該那樣做而去做,這叫攀緣。而不是說:「我以前打電話都攀緣,師父說要隨緣,所以現在家裏的電話都停掉。」這叫傻啦!難怪沒有學佛的會笑我們。我爲什麼會這樣跟你講來破執著呢?執著就是不會變化的人,執著就是不懂無常的人。既然會變化,它又是無常的,豈有執著的道理?!你怎麼練習不執著?你現在應該隨緣生活。「我時時刻刻練習不執著,我不執著的狀態就叫做隨緣。」不然,你的隨緣是有問題的,你講的道理不可以成立。你可以思維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執著我的女兒。」「我執著我的先生。」你知道你的腦袋怎麼想嗎?你怎麼觀你的老公?「老公以前英俊潇灑,現在發蒼蒼齒牙動搖。」你坐在那裏觀「我對你不執著了。」你們不用笑,很多人坐在那邊打坐各懷鬼胎,不知道在想什麼。有的人坐在那邊,腦袋就幻想一個場景,好像自己拍電影,當導演,然後看它怎麼樣。你們真的不用笑,有很多人是這樣觀的。我所講的觀察是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觀的,應該怎麼觀呢?請問,無常是晚上還是白天?隨時。那麼隨時是每一小時、每一刻還是每一秒?每一秒。你現在扪心自問,你可以每一秒都觀無常嗎?不可以。你只是嘴巴上這樣講,事實上你並沒有這麼做。既然每一秒都是無常,所以每一秒都是變化,既然每一秒都是變化,代表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既然每一秒的因緣都不一樣,那我們如何來面對每一秒不一樣的因緣呢?就只有一個答案—隨緣,隨著因緣條件改變而變化。你的腦袋何必有過去的經驗法則呢?何必抓著預設立場過人生呢?或掉入一種對未來的期待或猜測呢?你不覺得多此一舉嗎?明明跟你說每一秒鍾都在變,你自己卻這樣想,而且都設定好了。這樣一分析起來,我們在做什麼?你所讀的佛法跟你的腦袋是完全抵觸的。我講的就是你現在雖然在讀佛經,但是你的想法潛意識是這樣的,這是真實的。

  

  不是我要叫你放棄你的經驗,不是叫你不要有任何希望,我不講那些名詞,我只告訴你有沒有看清楚真相,真相就是每一秒都在變化,你的腦袋幹嘛定格呢?定在那裏,然後想要怎麼樣,預期發生什麼事情,這根本就自欺欺人嘛!那你又爲什麼有這種狀態呢?譬如下課之後,你跟我聊天,請問,你跟別人聊天,要不要准備功課?聊天就是說「你要跟我說什麼,我就跟你說什麼。」這種人叫修行人,很簡單。這並不代表你的二十四小時可以是這種狀態,但是事實上就應該是這種狀態,所以禅宗講「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完全不需要預設什麼立場。爲什麼?預設任何立場都是妄想執著。因爲你不知道因緣怎麼變,沒有人知道,因爲是無常。這才是你學的「諸行無常」。你到底會不會用?沒有錯,就是這個樣子。那既然是這個樣子,你爲什麼一直想你下一秒鍾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爲什麼會恐懼?我們常常會對未來無知而産生恐懼,我們很怕老了怎麼樣,害怕活到幾歲,害怕到時候生病,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種狀態,執著常,真的很苦。這種人叫攀緣,叫背道而馳,叫違背真理,違背真理必然就會痛苦。如果有人問你:「我都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我的生活也過得很好,但是我不快樂。」你就跟他講:「因爲你違背了真理,所以你不快樂。」如果他問你:「真理是什麼?」你就跟他講:「隨緣。」他一定聽不懂。

  

  隨緣,講得更清楚一點,分分秒秒,主觀客觀,各種的因素條件,無論是物質界的精神界的,或是你心靈的層次都不一樣,而且你時時刻刻遇到的人事時地物都不一樣,所以它是變化無常的。你應該用什麼心來應對呢?「無心是道」,我不需要用任何心,我內在不需要有任何的概念。這句話跟放空是不一樣的,放空是你腦袋有個空。我的內在沒有任何概念,就是我的內心如同虛空。你看鏡子就最清楚,鏡子空無一物,才能夠清清楚楚看到所有的一切,這才是般若經典中最難學到的「般若無知」,無知的意思就是他完全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一般人只知道《金剛經》的四相,卻不明白四見。誰沒有成見?有成見的必然是凡夫,因爲你抓著那個概念不放,這樣就是常。你什麼時候悟到無常?沒有。既然是無常,請你不要抓任何的概念,連真理也不要抓,不需要抓。

  

  我再講得更徹底,什麼叫正見?所謂正見就是心中不存一見。你的腦袋有時候轉不過來,爲什麼心中不存一見叫正見?就才叫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嘛,你有一見就是有一物,有一物就是你生命的障礙,你怎麼有智慧呢?你從今天回去可以做一個練習,大家練習一個月看看狀態怎麼樣,你不要練習到下個月來說今天隨緣不來了,隨緣就是應該來上課你就要來。從今天開始,你應該怎麼練習?一天二十四小時,你要時時刻刻都觀察它是無常,請你生起這樣的正見。只要你現在失去了正念,就叫做失念,失去了正念,因爲你沒有如是觀無常,沒有念念觀無常。念念觀無常,是你的內心世界,沒有人知道。但是修行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就好,你真的懂,你一定會展現出來,展現出來就叫做般若智慧。

  

  我們讀了《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告訴你們要有般若智慧。你們一天到晚跟我講:「我沒有開悟,我就沒有般若智慧。」各位,智慧有很多種層次,你現在懂了,懂多少,你就展現出來。如何展現出來?你隨緣生活,這就叫般若智慧的展現,叫般若行。我知道無常,所以我才能夠隨緣生活。那隨緣生活的狀態是,他不會停留在過去心,所以他不會抓著過去的經驗法則在看待人生;他不會活在未來心,也不會有任何的期待或推理推測;他也不會活在現在心,他知道現在念念都是變化的,所以他內在沒有成見,沒有包袱,沒有預設立場。早上起來,奇怪,今天鬧鍾怎麼沒有響?不要生氣,沒有響就沒有響,不要拿起來把它摔在地上。起來就起來,不要起來之後,不小心撞到就很氣,無常啊,撞到就撞到!起來刷牙,用牙刷太大力碰到了牙龈,無常。出去拿早報,今天的報紙送到了隔壁,不要生氣。肚子餓喝羊奶,羊奶打開,裏面有一只螞蟻…。我所講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會一直變,你做任何事情不要預設任何立場。我從小事一直談到大事。今天起來看到孩子,說:「早。」今天孩子臉色不好看,隨緣。吃早餐前孩子說:「早」,過來跟你擁抱,那就隨緣跟他抱一抱。這樣講你認爲很簡單,但並沒有很簡單,你的內心世界不是這種狀態。你的內心世界是這樣地設定:「我昨天那樣做,今天也應該是這樣過。」很多人有職業倦怠,因爲他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每天都過同樣的日子,覺得生活那麼枯燥無聊,難怪你那朵蓮花會枯萎,難怪你那一盞蠟燭還沒有燃燒就溶化掉了,因爲你沒有用心生活。從今天開始注意觀察,每天都是不一樣。這時你會得到一個答案:「天哪!我誤會我的人生每天都一樣。自從我觀察念念無常,能夠隨緣過日子,我才察覺原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人生那種的光和熱展現出來,生命是不一樣的…

《六祖壇經講記 第71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