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1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我不會活在一種擔心害怕,也不會活在一種欲求跟期待。

  

  什麼叫活在當下?念念活在無常的人就是活在當下。你不覺得突然之間你內心的包袱全部散落一地?!太輕松了!你太興奮也苦,太過悲傷也苦,所以你內在完全不要有那些預期的概念,只有隨著因緣的變化而改變,這叫做智者。這個修行的方法簡單,但是沒有察覺,你不明白隨緣修行,所有很多同學常常都是攀緣修行,他離開「當下」,找個修行的法門去修行。真正《壇經》所講的道理,「無爲法」所講的道理是最簡單最清楚的道理,偏偏很多人不能領悟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就教你其他的。你不要活在「我隨著因緣的變化而面對」,這樣智慧還不夠。比如我不太講話,我遇到壞人我不講話,我遇到好人我也不講話,遇到傻人我也不講話,不管面對好人、壞人、傻人都不愛講話,這樣一定不對,這樣智慧還生不起來。你要隨著因緣的變化而改變,改變應對的方式,這是一種隨緣的狀態,那就是修行。

  

  例如今天有時間做早課你就做早課,沒有時間做早課,你就去做現在所發生的因緣所面對的那件事就好了,很單純。今天腿盤不起來,不一定硬要把它扳起來。「哎呀,師父,我都爬不起來,不能用功呢!」你就躺著用功。「啊,師父,我這個月很懈怠,因爲我閃了腰。」你閃了腰,還可以用功,請問,心有沒有閃了?我是叫你修心,不是叫你修腰啊!這樣只有兩個概念,一個叫無常,一個叫隨緣,就是這樣修。所以又繞回來叁法印,你們不要小看它,這個懂你就懂了,只是講深講淺,只是換湯不換藥,換個其他的模式,但是道理核心都是講同樣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只要面對一切的境界,這個境界怎麼變化,我就怎麼變化的來面對它。這樣就好了。因爲你知道它是變化的,你自然不會執著,所以每一件事情你都清清楚楚,做很多事,但每一件事情你都不執著。爲什麼?因爲無一法可得,沒有一物不變,何來執著?我連執著的心都不用起,因爲連執著的心都是無常。如果你能夠這樣,那叫「衆中尊」,因爲你的心能夠清淨。

  

  染就是執著,內在有一個意志層面,就是這個意志讓你很容易執著。我們執著什麼?面對一切的境界就執著。我們對境,執著的心就會生起,我們的意志層面這種執著的心相當地深。比如說,你要觀察你的念頭是無常的,一般人都知道,念頭本來就像秒針,滴答滴答,念頭就是這樣過去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思想是無常的,主觀是無常的,經驗是無常的,思想、主觀、經驗,你的潛意識認爲是常,理論是無常,但是你的潛意識認爲它是常態,不然爲什麼說是你的主見?你爲什麼要一輩子抓著這個觀念不放?觀「念頭無常」很簡單,但觀「思想無常」,你做得到嗎?好像就不太容易下手。我們禅修只觀念念無常,並沒有觀思想無常,我們還沒有講到這個部分,因爲七天雖然不算短也不長。假設你能夠去突破你的思想都是無常的,你的想法、主觀意識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才能夠體悟到心如虛空。虛空本身不抓任何東西,但是虛空能生萬法,能含藏一切萬物,就像鏡子本身沒有任何東西,但是你只要來到鏡子前面,鏡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意境用腦袋的人是不會懂的。因爲我們的腦袋那個鏡子已經有圖像了,不是本來無一物的狀態。

  

  【名衆中尊。】你先懂「邪、迷、染」這叁個字,跟我們人格裏面的「知、情、欲」是有關系的。到底是迷在哪裏?什麼是迷,什麼是邪,什麼是染,它是跟我們內心世界的某個部分相應,就好像跟佛法講的貪瞋癡相應是一樣的概念。以佛法的角度,這個迷就是屬于貪,我們就是貪愛才會迷失;這個染含有瞋恨的意味,我們每次都被境界所困擾,所以才有瞋恨;這個邪就是愚癡,所以才沒有正知正見。你懂了,你有辦法做出來嗎?每一個當下你是不是能夠去領悟?有很多人學佛連人都做不好,這句話我也不否認,但請問,學佛的人連人都做不好,他是學完佛之後人做不好,還是學佛之前人就做不好?他還沒有學佛之前就不會做人,結果他學佛之後,因爲學錯了,所以他依舊不會做人。當然我們要負責任,因爲我們沒有把人教好,就是因爲這樣的感觸,所以我們南投班才要開《論語》的課,要從《論語》開始講起。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很多人開悟,因爲他們本來就做人做得很好,也就是說他們讀聖賢書,所以他們一接觸佛法之後,他們很容易開悟。現今開悟的人寥寥無幾,爲什麼?大家的基礎沒有做好,本來就不會做人,馬上跳過來學佛。一開始學佛就想學怎麼修行,了不可得,一開始學佛就想學怎麼坐禅,這樣當然有問題。有同學問說「禅心學苑」一定是教人家坐禅的,晚上怎麼沒有開基礎坐禅班?我說不用,不是一般人想進來坐禅就進來坐禅,你這樣教他,有時候會害死他。而且,縱使你教得正確,他坐在那邊想他自己的。假設他不認真學,最好,因爲他沒有問題。假設他回去亂學,那更有問題。人都做不好了,你會入禅定?連人做不好,你會開悟?了不可得。就是因爲這樣,才想開《論語》的課。

  

  請問你們已經歸依了嗎?你參加佛教的儀式很多,但是你能夠真正明白,或你真的能做到嗎?你明白叁歸依的意思,我奉勸各位有機會就去歸依,你一定不要覺得它是個形式。你今天讀了《六祖壇經》,我不希望你心不甘情不願去,我也不希望你是出于宗教信仰去,我希望你了解之後自己去歸依,這樣的歸依才對你有意義。

  

《六祖壇經講記 第71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