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71)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自心归依净,】〔净〕指的是出家人。出家人跟清净有什么关系?今天有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出家人没有修,其实连在家人没有修你也会看不起他。问题是出家人虽然没有修,但是他有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他敢出家,你敢吗?再来,到底这个出家人有没有修?我常常跟有些出家人开玩笑:「我们没有修不要紧,我们就坐下来不说话,这样人家就感觉我们很有修。说下去就破功了。」我们就掉入这个陷阱,这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是事实。因为当你看到一个出家人,光是看到他的外表就会影响到你,因为我们就是见相着相。看到一个出家人我们就想:「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出家,也是看到一个出家人,他想:「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出家呢?原来是为了寻找真理,想要解决所有的痛苦,这种人就叫出家人。」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才出家。一个出家人就会让人家觉得好清净,离开一切尘垢的,所以叫〔归依净〕。三归依中,无论是正觉还是净,我们今天学习,就是要自净其意,让自己内心清净,一个清净的心才能够叫平常心。但是大家却没有办法明白什么叫平常心,或什么时候才能够悟到平常心。
【一切尘劳爱欲境界,】就是〔一切〕的境界,〔境界〕本身并没有好与坏,我们的内心才会产生好与坏。爱的相对就是恨,爱的潜意识就是执取,相反地就是想要去舍弃,我们对一切的境界都是这个样子,这叫染。「我很喜欢这个」叫染,「我很讨厌这个」也叫染。因为「喜欢」,你的境离开了清净,「讨厌」也一样,离开清净就叫染,染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执着了。我们不是喜欢就是讨厌,喜欢是染,讨厌也是染,难怪永远当众生当凡夫。如何才能够不取不舍呢?这样才能够达到自性皆不染着。
【自性皆不染着,】净而〔不染〕。学佛法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要破执着,这也是你要思维下功夫的地方。破不了执着,佛法就白学了,执着就是你的病。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去学各种的方法?比如说你要闻思修,要戒定慧,或是要止观双运、定慧定持,无论学什么法门,就是要破执着。我跟各位讲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就是你们一天到晚在讲,但是永远都不懂的「随缘」。人家问我怎么修行,我每次回答的方式都不一样,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常见己过,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观照自己的心,有时候讲我不会修行,有时候说我修行的方式就是随缘。你若了知随缘,必能破你的执着。我们今天都不随缘,都叫做逃避、随便,不然就是攀缘。很多人怎么解释随缘?同学说:「请问师父,打电话叫攀缘还是随缘?」请问,躲在家里是随缘还是攀缘?以你学佛法的知识,你应该懂得什么叫随缘。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叫随缘;不该那样做而去做,这叫攀缘。而不是说:「我以前打电话都攀缘,师父说要随缘,所以现在家里的电话都停掉。」这叫傻啦!难怪没有学佛的会笑我们。我为什么会这样跟你讲来破执着呢?执着就是不会变化的人,执着就是不懂无常的人。既然会变化,它又是无常的,岂有执着的道理?!你怎么练习不执着?你现在应该随缘生活。「我时时刻刻练习不执着,我不执着的状态就叫做随缘。」不然,你的随缘是有问题的,你讲的道理不可以成立。你可以思维一个问题,比如说:「我执着我的女儿。」「我执着我的先生。」你知道你的脑袋怎么想吗?你怎么观你的老公?「老公以前英俊潇洒,现在发苍苍齿牙动摇。」你坐在那里观「我对你不执着了。」你们不用笑,很多人坐在那边打坐各怀鬼胎,不知道在想什么。有的人坐在那边,脑袋就幻想一个场景,好像自己拍电影,当导演,然后看它怎么样。你们真的不用笑,有很多人是这样观的。我所讲的观察是二十四小时都可以观的,应该怎么观呢?请问,无常是晚上还是白天?随时。那么随时是每一小时、每一刻还是每一秒?每一秒。你现在扪心自问,你可以每一秒都观无常吗?不可以。你只是嘴巴上这样讲,事实上你并没有这么做。既然每一秒都是无常,所以每一秒都是变化,既然每一秒都是变化,代表每一秒的因缘都不一样,既然每一秒的因缘都不一样,那我们如何来面对每一秒不一样的因缘呢?就只有一个答案—随缘,随着因缘条件改变而变化。你的脑袋何必有过去的经验法则呢?何必抓着预设立场过人生呢?或掉入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或猜测呢?你不觉得多此一举吗?明明跟你说每一秒钟都在变,你自己却这样想,而且都设定好了。这样一分析起来,我们在做什么?你所读的佛法跟你的脑袋是完全抵触的。我讲的就是你现在虽然在读佛经,但是你的想法潜意识是这样的,这是真实的。
不是我要叫你放弃你的经验,不是叫你不要有任何希望,我不讲那些名词,我只告诉你有没有看清楚真相,真相就是每一秒都在变化,你的脑袋干嘛定格呢?定在那里,然后想要怎么样,预期发生什么事情,这根本就自欺欺人嘛!那你又为什么有这种状态呢?譬如下课之后,你跟我聊天,请问,你跟别人聊天,要不要准备功课?聊天就是说「你要跟我说什么,我就跟你说什么。」这种人叫修行人,很简单。这并不代表你的二十四小时可以是这种状态,但是事实上就应该是这种状态,所以禅宗讲「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完全不需要预设什么立场。为什么?预设任何立场都是妄想执着。因为你不知道因缘怎么变,没有人知道,因为是无常。这才是你学的「诸行无常」。你到底会不会用?没有错,就是这个样子。那既然是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一直想你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我们常常会对未来无知而产生恐惧,我们很怕老了怎么样,害怕活到几岁,害怕到时候生病,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种状态,执着常,真的很苦。这种人叫攀缘,叫背道而驰,叫违背真理,违背真理必然就会痛苦。如果有人问你:「我都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我的生活也过得很好,但是我不快乐。」你就跟他讲:「因为你违背了真理,所以你不快乐。」如果他问你:「真理是什么?」你就跟他讲:「随缘。」他一定听不懂。
随缘,讲得更清楚一点,分分秒秒,主观客观,各种的因素条件,无论是物质界的精神界的,或是你心灵的层次都不一样,而且你时时刻刻遇到的人事时地物都不一样,所以它是变化无常的。你应该用什么心来应对呢?「无心是道」,我不需要用任何心,我内在不需要有任何的概念。这句话跟放空是不一样的,放空是你脑袋有个空。我的内在没有任何概念,就是我的内心如同虚空。你看镜子就最清楚,镜子空无一物,才能够清清楚楚看到所有的一切,这才是般若经典中最难学到的「般若无知」,无知的意思就是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成见,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般人只知道《金刚经》的四相,却不明白四见。谁没有成见?有成见的必然是凡夫,因为你抓着那个概念不放,这样就是常。你什么时候悟到无常?没有。既然是无常,请你不要抓任何的概念,连真理也不要抓,不需要抓。
我再讲得更彻底,什么叫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心中不存一见。你的脑袋有时候转不过来,为什么心中不存一见叫正见?就才叫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嘛,你有一见就是有一物,有一物就是你生命的障碍,你怎么有智慧呢?你从今天回去可以做一个练习,大家练习一个月看看状态怎么样,你不要练习到下个月来说今天随缘不来了,随缘就是应该来上课你就要来。从今天开始,你应该怎么练习?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要时时刻刻都观察它是无常,请你生起这样的正见。只要你现在失去了正念,就叫做失念,失去了正念,因为你没有如是观无常,没有念念观无常。念念观无常,是你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但是修行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就好,你真的懂,你一定会展现出来,展现出来就叫做般若智慧。
我们读了《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告诉你们要有般若智慧。你们一天到晚跟我讲:「我没有开悟,我就没有般若智慧。」各位,智慧有很多种层次,你现在懂了,懂多少,你就展现出来。如何展现出来?你随缘生活,这就叫般若智慧的展现,叫般若行。我知道无常,所以我才能够随缘生活。那随缘生活的状态是,他不会停留在过去心,所以他不会抓着过去的经验法则在看待人生;他不会活在未来心,也不会有任何的期待或推理推测;他也不会活在现在心,他知道现在念念都是变化的,所以他内在没有成见,没有包袱,没有预设立场。早上起来,奇怪,今天闹钟怎么没有响?不要生气,没有响就没有响,不要拿起来把它摔在地上。起来就起来,不要起来之后,不小心撞到就很气,无常啊,撞到就撞到!起来刷牙,用牙刷太大力碰到了牙龈,无常。出去拿早报,今天的报纸送到了隔壁,不要生气。肚子饿喝羊奶,羊奶打开,里面有一只蚂蚁…。我所讲的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会一直变,你做任何事情不要预设任何立场。我从小事一直谈到大事。今天起来看到孩子,说:「早。」今天孩子脸色不好看,随缘。吃早餐前孩子说:「早」,过来跟你拥抱,那就随缘跟他抱一抱。这样讲你认为很简单,但并没有很简单,你的内心世界不是这种状态。你的内心世界是这样地设定:「我昨天那样做,今天也应该是这样过。」很多人有职业倦怠,因为他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每天都过同样的日子,觉得生活那么枯燥无聊,难怪你那朵莲花会枯萎,难怪你那一盏蜡烛还没有燃烧就溶化掉了,因为你没有用心生活。从今天开始注意观察,每天都是不一样。这时你会得到一个答案:「天哪!我误会我的人生每天都一样。自从我观察念念无常,能够随缘过日子,我才察觉原来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人生那种的光和热展现出来,生命是不一样的…
《六祖坛经讲记 第71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