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71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不会活在一种担心害怕,也不会活在一种欲求跟期待。

  

  什么叫活在当下?念念活在无常的人就是活在当下。你不觉得突然之间你内心的包袱全部散落一地?!太轻松了!你太兴奋也苦,太过悲伤也苦,所以你内在完全不要有那些预期的概念,只有随着因缘的变化而改变,这叫做智者。这个修行的方法简单,但是没有察觉,你不明白随缘修行,所有很多同学常常都是攀缘修行,他离开「当下」,找个修行的法门去修行。真正《坛经》所讲的道理,「无为法」所讲的道理是最简单最清楚的道理,偏偏很多人不能领悟那就没有办法了,我就教你其他的。你不要活在「我随着因缘的变化而面对」,这样智慧还不够。比如我不太讲话,我遇到坏人我不讲话,我遇到好人我也不讲话,遇到傻人我也不讲话,不管面对好人、坏人、傻人都不爱讲话,这样一定不对,这样智慧还生不起来。你要随着因缘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应对的方式,这是一种随缘的状态,那就是修行。

  

  例如今天有时间做早课你就做早课,没有时间做早课,你就去做现在所发生的因缘所面对的那件事就好了,很单纯。今天腿盘不起来,不一定硬要把它扳起来。「哎呀,师父,我都爬不起来,不能用功呢!」你就躺着用功。「啊,师父,我这个月很懈怠,因为我闪了腰。」你闪了腰,还可以用功,请问,心有没有闪了?我是叫你修心,不是叫你修腰啊!这样只有两个概念,一个叫无常,一个叫随缘,就是这样修。所以又绕回来三法印,你们不要小看它,这个懂你就懂了,只是讲深讲浅,只是换汤不换药,换个其他的模式,但是道理核心都是讲同样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只要面对一切的境界,这个境界怎么变化,我就怎么变化的来面对它。这样就好了。因为你知道它是变化的,你自然不会执着,所以每一件事情你都清清楚楚,做很多事,但每一件事情你都不执着。为什么?因为无一法可得,没有一物不变,何来执着?我连执着的心都不用起,因为连执着的心都是无常。如果你能够这样,那叫「众中尊」,因为你的心能够清净。

  

  染就是执着,内在有一个意志层面,就是这个意志让你很容易执着。我们执着什么?面对一切的境界就执着。我们对境,执着的心就会生起,我们的意志层面这种执着的心相当地深。比如说,你要观察你的念头是无常的,一般人都知道,念头本来就像秒针,滴答滴答,念头就是这样过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思想是无常的,主观是无常的,经验是无常的,思想、主观、经验,你的潜意识认为是常,理论是无常,但是你的潜意识认为它是常态,不然为什么说是你的主见?你为什么要一辈子抓着这个观念不放?观「念头无常」很简单,但观「思想无常」,你做得到吗?好像就不太容易下手。我们禅修只观念念无常,并没有观思想无常,我们还没有讲到这个部分,因为七天虽然不算短也不长。假设你能够去突破你的思想都是无常的,你的想法、主观意识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才能够体悟到心如虚空。虚空本身不抓任何东西,但是虚空能生万法,能含藏一切万物,就像镜子本身没有任何东西,但是你只要来到镜子前面,镜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意境用脑袋的人是不会懂的。因为我们的脑袋那个镜子已经有图像了,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状态。

  

  【名众中尊。】你先懂「邪、迷、染」这三个字,跟我们人格里面的「知、情、欲」是有关系的。到底是迷在哪里?什么是迷,什么是邪,什么是染,它是跟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个部分相应,就好像跟佛法讲的贪瞋痴相应是一样的概念。以佛法的角度,这个迷就是属于贪,我们就是贪爱才会迷失;这个染含有瞋恨的意味,我们每次都被境界所困扰,所以才有瞋恨;这个邪就是愚痴,所以才没有正知正见。你懂了,你有办法做出来吗?每一个当下你是不是能够去领悟?有很多人学佛连人都做不好,这句话我也不否认,但请问,学佛的人连人都做不好,他是学完佛之后人做不好,还是学佛之前人就做不好?他还没有学佛之前就不会做人,结果他学佛之后,因为学错了,所以他依旧不会做人。当然我们要负责任,因为我们没有把人教好,就是因为这样的感触,所以我们南投班才要开《论语》的课,要从《论语》开始讲起。古时候的高僧大德很多人开悟,因为他们本来就做人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他们读圣贤书,所以他们一接触佛法之后,他们很容易开悟。现今开悟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大家的基础没有做好,本来就不会做人,马上跳过来学佛。一开始学佛就想学怎么修行,了不可得,一开始学佛就想学怎么坐禅,这样当然有问题。有同学问说「禅心学苑」一定是教人家坐禅的,晚上怎么没有开基础坐禅班?我说不用,不是一般人想进来坐禅就进来坐禅,你这样教他,有时候会害死他。而且,纵使你教得正确,他坐在那边想他自己的。假设他不认真学,最好,因为他没有问题。假设他回去乱学,那更有问题。人都做不好了,你会入禅定?连人做不好,你会开悟?了不可得。就是因为这样,才想开《论语》的课。

  

  请问你们已经归依了吗?你参加佛教的仪式很多,但是你能够真正明白,或你真的能做到吗?你明白三归依的意思,我奉劝各位有机会就去归依,你一定不要觉得它是个形式。你今天读了《六祖坛经》,我不希望你心不甘情不愿去,我也不希望你是出于宗教信仰去,我希望你了解之后自己去归依,这样的归依才对你有意义。

  

《六祖坛经讲记 第71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