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喜歡研究經教的人,你跟他說:「經教很好,只要有正知正見,無論你生到哪裏,一定會親近叁寶,聞到佛法,甚至有人因經教而開悟的。好好深入!」這是順著他,鼓勵他。你會不會用了?一個是反方向的講,一種是順著講,這兩招你們會用就厲害了。對子女也是一樣,你千萬不要破他:「只喜歡玩,喜歡打棒球,有什麼出息?」你就順著他:「好好地打,以後變成王建民第二。」不要說:「一天到晚學下棋有什麼意義?」你得說:「以後變成林海峰第二。」順著他,他反而有成就。大部分的人都要順著教他,只有少部分能夠逆著教。順著教是普通根器,逆著教是大根器,大根器你才要破他。大家不要亂用當頭棒喝,你如果給他棒喝,他給你反棒喝。對方根器要很大,他才能夠承受得起,一般人不適合,只能夠循循善誘。你們讀了禅師的公案不可以亂用,第一你自己沒有這種程度,第二你身邊的人沒有那個根器。你讀佛經要先看得懂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還要看得懂別人的程度,兩個程度不夠,完全不可以破。【假名叁昧。】〔叁昧〕是正受,就是成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別人達到一種成就。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先贊歎神秀,這樣教很了不起。【吾所見戒定慧又別。】但我教的跟你師父教的不一樣。【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這就是一般人的概念,以爲〔戒定慧〕只有一種,還有不同的嗎?今天最大的關鍵在知見,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爲什麼現在的人講一句口號:「知識經濟」?知識經濟講的就是一種思想觀念,勝負關鍵就在于你自己的理念想法,連世間法都這樣講。我換個角度談佛法的問題,佛法不講知識,講的是知見。我們是看知見正確與否?看誰的知見悟得比較深?看誰的知見比較廣?誰的知見比較深遠?比如說,兩個人都念阿彌陀佛,這兩個人以後的成就就看他們的知見,假設他們兩個都是很認真修行,很認真念佛,知見越好、越深、越高、越開闊的人成就就越高。六祖大師講的〔戒定慧〕的知見超越神秀所講的概念。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大師在講法很有自信,他一下子就講:我是〔接最上乘人〕,這話一般人不敢講,六祖是敢講又很肯定。【悟解不同,】每個人見〔解〕不一樣,所〔悟〕的深淺也不一樣。【見有遲疾。】〔見〕有快跟慢。【汝聽吾說與彼同否?】你聽聽看我跟你的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一樣?【吾所說法,不離自性;】你看文字這個樣子,事實上沒有親自說法的人,不能夠明白這句話。我舉個例子,你聽我的課,無論聽一節還是一百節,無論你聽我講一本經還是十本經,我所講的概念事實上是一樣的,就是不離開這個問題,你能夠掌握住這個原則嗎?不要因爲我講別部經你就亂了,不要因爲我講別的法門你就亂了。比如說我跟你講:「好好生活就夠了。」等一下跟你講:「好好念佛就好了。」然後你就亂了。好好生活、好好念佛都不離開〔自性〕,有什麼亂的呢?行住坐臥還不是你自己?怎麼變還不是一樣?哪有說變一下你就亂了?我等一下跟你講有,等一下跟你講空,等一下跟你講空、有不要執著,講的東西還是不離開自性。爲什麼說〔不離自性〕?因爲一切萬法由自性,由心想生。【離體說法,名爲相說,】〔體〕就是性,離開自性所說的法都是事〔相〕的、現象的,這叫做心外求法。【自性常迷。】這樣當然〔自性常迷〕,你怎麼會見性呢?談法到底如不如法,或到底有沒有離開自性呢?如果離開了,你怎樣聽都是不了義。爲什麼說世間法和佛法,以現象來講還是有差別的?因爲它不能夠講得很透徹,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比如說,以現象界來看,你要找到一個好人真的很難。你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抛棄妻兒啊,你也可以說孔子休妻離婚啊。說起來真氣,按照你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你找不到一個好人。換個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壞人,你可能不相信,我爲什麼這樣講?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叫做病人,他是病人不是壞人。你以爲壞人天生在做壞嗎?不是,壞人曾經遇到挫折,他生病了,所以他開始叛逆,開始自暴自棄了,開始不相信別人了,開始攻擊別人,開始陷害別人了,因爲他曾經受傷。所以不要把壞人當壞人,世間上只有病人沒有壞人,你們在座的哪一個不是病人?所以要悲憫,之後可以寬恕別人。但其實你不可以說寬恕別人,就像你到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得到瘟疫,你不可以只是悲憫他們,覺得他們很可憐,你應該想盡辦法去找解藥,幫助他們!這樣你才是好人。【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這是答案,萬法都由〔自性〕而來的。
【聽吾偈曰:】我當初看到這首偈,我就感覺很甯靜,很輕松。爲什麼?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用啰嗦。【心地無非自性戒,】假設你的心沒有邪,沒有惡,沒有不善,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沒有害人之心,沒有是是〔非〕非,你的心還需要有什麼〔戒〕嗎?所以六祖大師在無相頌講「心平何勞持戒」,心平就是心地無非啦,心沒有這些是是非非,沒有這些不善之念,這個戒有等于沒有。但是對常常起心動念惡念不斷的人,就要透過戒來規範。但它也沒有辦法永遠規範你,它也是短暫的,你還是會做錯。這個〔戒〕就好像一個籠子,把你關著,但你的心總是要沖出來。你的心爲什麼會造惡?你可以告訴我造惡有什麼好處嗎?事實上你講不出來。比如說,陷害一個人,汙蔑一個人,醜化一個人,或排斥一個人,打壓一個人,對我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那爲什麼我們還是要不斷地造惡呢?有時候是愚癡,因爲你自己控製不住,那就會變成業力,你被業力牽引,因爲業力作祟,它會産生一股力量,讓你一直去。這個時候你要警覺,要忏悔,要發願才有力量,不然有什麼能力呢?所以「禅」叫靜慮,有時候你要靜靜地思考思維。【心地無癡自性慧,】沒有愚〔癡〕不就有智〔慧〕了嗎?愚癡來自于你的執著,當你執著之後,你的眼睛就被執著蒙蔽了,就看不到真相了,那時候你就愚癡了。執著什麼?我們善的執著,惡的也執著。執著不能破,甯可叫你執著善的,熱心公益。好好去修行,雖然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固執,無妨,只是他不要去害人,只是他要去做他該做的事情。知見生病所以叫〔癡〕,不然,就産生疑惑。【心地無亂自性定,】我們到底在〔亂〕什麼?所有的問題原則上不是那麼難懂,就像我講過的,人生的現象誰平順過?誰都一路順利?不要一直看人生現象,而要看你的生活,好好地活在你的生命當中。這樣,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安貧樂道,就能夠做到知足常樂。但如果你看不到生命,你一定會看到抱怨、嫉妒、不滿,看到你所討厭的東西,因爲你活在現象,沒有辦法活在生命。只要沒有辦法活在生命,不管怎麼看你的心都是亂的。爲什麼?比不過別人,爭不過別人,也強不過別人,那就亂啦。前面這叁句話就是針對神秀所講的戒定慧所開示的。【不增不減自金剛,】〔金剛〕就是本體佛性的意思,所以才叫金剛不壞之身。佛性〔不增不減〕,無論你亂還是不亂,你癡還是不癡,非還是不非,佛性不增不減。【身去身來本叁昧。】修行不是不可以動,不是不可以跑來跑去。不要只看到現象,不要以爲不跑的人有修行,跑來跑去的人沒有修行,不要以爲閉關的有修行,沒有閉關的沒有修行。〔身來身去〕,是隨緣的意思。〔本叁味〕,隨緣不變。隨緣自在,面對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不被影響,叫用。
【誠聞偈,悔謝。】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覺得他前面講錯話了,所以生起感恩的心。爲什麼感〔謝〕?因爲他悟了。【乃呈一偈:】開悟的人都講一首偈。不用先把偈學好,開悟了自然會寫。【五蘊幻身,】假,不用舍,就是身心。前面所講的住心觀靜,現在很感慨地講出這句話,五蘊的身心都是虛幻的,既然如此,以虛幻的生滅心來修,怎麼能夠修到不生不滅的果呢?這是《楞嚴經》剛開始講的話,因爲這樣不符合因果。一開始就要明白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果,這就是感慨過去這樣修是不對的。但〔五蘊〕雖然是〔幻身〕,但身心也有作用,它雖然不是真實的,但不用舍棄。【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真不用求。你想用這樣的心繞回來追求真理,那反而是陷阱,你的心反而更不清淨。這句話跟前面那句相應,前面「假不用舍」,這句話是「真不用求」。【師然之。】得到六祖大師印可。至誠已經開悟了。
《六祖壇經講記 第87集 南頓北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