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P3

  ..续本文上一页只喜欢研究经教的人,你跟他说:「经教很好,只要有正知正见,无论你生到哪里,一定会亲近三宝,闻到佛法,甚至有人因经教而开悟的。好好深入!」这是顺着他,鼓励他。你会不会用了?一个是反方向的讲,一种是顺着讲,这两招你们会用就厉害了。对子女也是一样,你千万不要破他:「只喜欢玩,喜欢打棒球,有什么出息?」你就顺着他:「好好地打,以后变成王建民第二。」不要说:「一天到晚学下棋有什么意义?」你得说:「以后变成林海峰第二。」顺着他,他反而有成就。大部分的人都要顺着教他,只有少部分能够逆着教。顺着教是普通根器,逆着教是大根器,大根器你才要破他。大家不要乱用当头棒喝,你如果给他棒喝,他给你反棒喝。对方根器要很大,他才能够承受得起,一般人不适合,只能够循循善诱。你们读了禅师的公案不可以乱用,第一你自己没有这种程度,第二你身边的人没有那个根器。你读佛经要先看得懂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还要看得懂别人的程度,两个程度不够,完全不可以破。【假名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成就,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别人达到一种成就。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先赞叹神秀,这样教很了不起。【吾所见戒定慧又别。】但我教的跟你师父教的不一样。【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这就是一般人的概念,以为〔戒定慧〕只有一种,还有不同的吗?今天最大的关键在知见,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为什么现在的人讲一句口号:「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讲的就是一种思想观念,胜负关键就在于你自己的理念想法,连世间法都这样讲。我换个角度谈佛法的问题,佛法不讲知识,讲的是知见。我们是看知见正确与否?看谁的知见悟得比较深?看谁的知见比较广?谁的知见比较深远?比如说,两个人都念阿弥陀佛,这两个人以后的成就就看他们的知见,假设他们两个都是很认真修行,很认真念佛,知见越好、越深、越高、越开阔的人成就就越高。六祖大师讲的〔戒定慧〕的知见超越神秀所讲的概念。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六祖大师在讲法很有自信,他一下子就讲:我是〔接最上乘人〕,这话一般人不敢讲,六祖是敢讲又很肯定。【悟解不同,】每个人见〔解〕不一样,所〔悟〕的深浅也不一样。【见有迟疾。】〔见〕有快跟慢。【汝听吾说与彼同否?】你听听看我跟你的老师讲的到底有没有一样?【吾所说法,不离自性;】你看文字这个样子,事实上没有亲自说法的人,不能够明白这句话。我举个例子,你听我的课,无论听一节还是一百节,无论你听我讲一本经还是十本经,我所讲的概念事实上是一样的,就是不离开这个问题,你能够掌握住这个原则吗?不要因为我讲别部经你就乱了,不要因为我讲别的法门你就乱了。比如说我跟你讲:「好好生活就够了。」等一下跟你讲:「好好念佛就好了。」然后你就乱了。好好生活、好好念佛都不离开〔自性〕,有什么乱的呢?行住坐卧还不是你自己?怎么变还不是一样?哪有说变一下你就乱了?我等一下跟你讲有,等一下跟你讲空,等一下跟你讲空、有不要执着,讲的东西还是不离开自性。为什么说〔不离自性〕?因为一切万法由自性,由心想生。【离体说法,名为相说,】〔体〕就是性,离开自性所说的法都是事〔相〕的、现象的,这叫做心外求法。【自性常迷。】这样当然〔自性常迷〕,你怎么会见性呢?谈法到底如不如法,或到底有没有离开自性呢?如果离开了,你怎样听都是不了义。为什么说世间法和佛法,以现象来讲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它不能够讲得很透彻,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比如说,以现象界来看,你要找到一个好人真的很难。你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他也是抛弃妻儿啊,你也可以说孔子休妻离婚啊。说起来真气,按照你的角度去看这个世间,你找不到一个好人。换个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坏人,你可能不相信,我为什么这样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叫做病人,他是病人不是坏人。你以为坏人天生在做坏吗?不是,坏人曾经遇到挫折,他生病了,所以他开始叛逆,开始自暴自弃了,开始不相信别人了,开始攻击别人,开始陷害别人了,因为他曾经受伤。所以不要把坏人当坏人,世间上只有病人没有坏人,你们在座的哪一个不是病人?所以要悲悯,之后可以宽恕别人。但其实你不可以说宽恕别人,就像你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得到瘟疫,你不可以只是悲悯他们,觉得他们很可怜,你应该想尽办法去找解药,帮助他们!这样你才是好人。【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这是答案,万法都由〔自性〕而来的。

  

  【听吾偈曰:】我当初看到这首偈,我就感觉很宁静,很轻松。为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用啰嗦。【心地无非自性戒,】假设你的心没有邪,没有恶,没有不善,没有贡高我慢,没有嫉妒,没有害人之心,没有是是〔非〕非,你的心还需要有什么〔戒〕吗?所以六祖大师在无相颂讲「心平何劳持戒」,心平就是心地无非啦,心没有这些是是非非,没有这些不善之念,这个戒有等于没有。但是对常常起心动念恶念不断的人,就要透过戒来规范。但它也没有办法永远规范你,它也是短暂的,你还是会做错。这个〔戒〕就好像一个笼子,把你关着,但你的心总是要冲出来。你的心为什么会造恶?你可以告诉我造恶有什么好处吗?事实上你讲不出来。比如说,陷害一个人,污蔑一个人,丑化一个人,或排斥一个人,打压一个人,对我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不断地造恶呢?有时候是愚痴,因为你自己控制不住,那就会变成业力,你被业力牵引,因为业力作祟,它会产生一股力量,让你一直去。这个时候你要警觉,要忏悔,要发愿才有力量,不然有什么能力呢?所以「禅」叫静虑,有时候你要静静地思考思维。【心地无痴自性慧,】没有愚〔痴〕不就有智〔慧〕了吗?愚痴来自于你的执着,当你执着之后,你的眼睛就被执着蒙蔽了,就看不到真相了,那时候你就愚痴了。执着什么?我们善的执着,恶的也执着。执着不能破,宁可叫你执着善的,热心公益。好好去修行,虽然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固执,无妨,只是他不要去害人,只是他要去做他该做的事情。知见生病所以叫〔痴〕,不然,就产生疑惑。【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到底在〔乱〕什么?所有的问题原则上不是那么难懂,就像我讲过的,人生的现象谁平顺过?谁都一路顺利?不要一直看人生现象,而要看你的生活,好好地活在你的生命当中。这样,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安贫乐道,就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如果你看不到生命,你一定会看到抱怨、嫉妒、不满,看到你所讨厌的东西,因为你活在现象,没有办法活在生命。只要没有办法活在生命,不管怎么看你的心都是乱的。为什么?比不过别人,争不过别人,也强不过别人,那就乱啦。前面这三句话就是针对神秀所讲的戒定慧所开示的。【不增不减自金刚,】〔金刚〕就是本体佛性的意思,所以才叫金刚不坏之身。佛性〔不增不减〕,无论你乱还是不乱,你痴还是不痴,非还是不非,佛性不增不减。【身去身来本三昧。】修行不是不可以动,不是不可以跑来跑去。不要只看到现象,不要以为不跑的人有修行,跑来跑去的人没有修行,不要以为闭关的有修行,没有闭关的没有修行。〔身来身去〕,是随缘的意思。〔本三味〕,随缘不变。随缘自在,面对一切的人事时地物不被影响,叫用。

  

  【诚闻偈,悔谢。】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觉得他前面讲错话了,所以生起感恩的心。为什么感〔谢〕?因为他悟了。【乃呈一偈:】开悟的人都讲一首偈。不用先把偈学好,开悟了自然会写。【五蕴幻身,】假,不用舍,就是身心。前面所讲的住心观静,现在很感慨地讲出这句话,五蕴的身心都是虚幻的,既然如此,以虚幻的生灭心来修,怎么能够修到不生不灭的果呢?这是《楞严经》刚开始讲的话,因为这样不符合因果。一开始就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够证到不生不灭的果,这就是感慨过去这样修是不对的。但〔五蕴〕虽然是〔幻身〕,但身心也有作用,它虽然不是真实的,但不用舍弃。【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真不用求。你想用这样的心绕回来追求真理,那反而是陷阱,你的心反而更不清净。这句话跟前面那句相应,前面「假不用舍」,这句话是「真不用求」。【师然之。】得到六祖大师印可。至诚已经开悟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