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P2

  ..续本文上一页

  六祖也反对常坐不卧,就是不倒单,或是整天坐在蒲团上。事实上当今教六祖大师禅法的已经寥寥无几,后来都是改良的。为什么?因为众生根器不好,听不懂。唐宋以后,就开始有参话头,或参念佛是谁,到最后就数息,观呼吸。这样的禅风跟六祖的实在是不一样。台湾的道场,纵使号称是禅宗的也一样,也不一定是曹溪的禅法。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教曹溪禅法?因为以前的人障碍很少,我们现在的人的心如铜墙铁壁,障碍那么多,所以曹溪禅教了你也没有办法承受。有时候也不是祖师要改良,而是他那样教没有人受用,所以慈悲权巧。教不了,就教念佛,念到最后才参念佛是谁。以禅宗的角度,先念佛,再参念佛是谁。以净土宗的角度不用参,一路念到底,一路念到西方。你要参你就参,你不参就看你自己。但你在看佛经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要注意到自己的程度,要知道你的定位,不要看了一本经就以为你是这种程度。你不要欺骗自己,有时候你真的没有那个程度,这个自己要知道,就好像我们能够提几斤你要知道,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该怎么修比较好,原则上也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要不断地观察自己,自我了解是什么程度?到底是什么根器?对什么特别敏感?比如说很多人听公案完全听不懂,但有的人却很有感触;有的人你跟他讲一些灵感感应神通就很喜欢听,有的人则相反,这就跟你多生累劫有关系。修行不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可能已经修很久,只是自己不知道。你过去修什么法门,谁能告诉你?静下来看看自己:你有什么特性?你在看什么经?或是哪一本经你比较契合,你要观察自己,因为现在很少有名师可以告诉你是什么根器,你要学什么法。因为你的老师不是开悟的人,他没有办法告诉你,他没有办法观你过去的因缘。我们不要依赖别人,要回归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己,一定可以找得到自己的特色。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出社会绕了一圈之后,对他的人生事业感到茫然。我就常常对他们讲:「你要静下来观察,天生我材必有我用,你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对某方面一定特别敏感。」不要讲修行,讲你的发展就好,有的人企划能力特别好,有的人审美观念特别好,有的人对文字特别敏感,有的人天生口才就很好。所以你要找对,找到适合你的。每个人都有多生累劫的东西,你们一定有,只是你们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我过去常讲一个公案,有一个禅师叫他的弟子到火炉煮药,他说:「你去木炭堆里找个火苗来。」他的弟子扒拉了一下,就跟他师父说:「没有了,都没有火苗了。」师父去看,就把火苗找出来。你不相信你去试,刚开始看好像没有火苗,但找到最后会有火苗。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你不用心,你对自己不负责任。每个人天生有某些的才能,如果你过去有修行,你对某一个法门,或某一类的经典就特别地敏感。但是,功课人家没有办法替你做,是你要看看自己,了解一下到底要怎么样切入。我观察过我自己,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不会,我只善于教书,假设我不教书,我不知道我还活着做什么。一样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音乐,他没有音乐活不下去,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画画。你们一定有天赋,但是你们并没有去发现,很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并不是他们没有天赋,而是他们懒得去发现,他们放弃了自己,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像我们出家人也是一样,有成就的人很少,很多人也是靠着佛祖过生活。好好地去了解自己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这样反而更增长你的病,反而你不了解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道在心悟,岂在坐?不是你整天坐在那里,这样对真理有何益处呢?你不见得要坐,像有时候经行散步就有很多好处:第一,你的身体可以变好;第二,可以训练你的耐性;第三,可以让你的心更静;第四,可以让你体会到动静一如。经行就是慢慢地走,也可以思维法义。大家不要以为修行就是坐在那里,或就是拿一本经来念,不一定,但是我们也不反对。也就是说道理懂,你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道理不懂,你怎么做都是错。【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指的是活人,活着的时候一天到晚坐着,该睡觉也不躺。【死去卧不坐;】指的是死人,死掉了,躺在棺材爬不起来,就是指活着的时候执着坐,死的时候执着躺,这叫执着生死一边,这样讲很直接了当。【一具臭骨头,】讲的就是你的身体。【何为立功课?】心可以立功课。身体不是不可以立功课,要借助身体来做很多事情,但假设你心不懂,身体再怎么练也没有用。悟道在心不在身,但是悟到心之后,身就可以建立,心是理,身是事,理事就可以圆融无碍。六祖大师讲这一句话并不是叫你不要照顾你的身体,而是针对志诚所谈的他师父怎么教他,志诚今天之所以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执着这个观念,所以六祖针对志诚来破他的。【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你也不可以讲他在神秀那边九年没有用,假设没有前面九年的功夫,他也没有办法今天一讲就契入本心。〔本心〕就是生命,过去不懂生命,过去在身心、在现象、在事相打转,在所有的佛教修行的仪式打转,所以不能够〔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虽已经明白本心,但还没有透澈。【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修行不离开〔戒定慧〕,比如我们谈八正道,浓缩就是戒定慧,我们谈六波罗蜜,浓缩也是戒定慧,一切皆没有离开戒定慧,这是修行的三个要素,所以他才会问:「你师父怎么开示戒定慧法呢?他是如何教的?既然你来了,就跟我说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说实在的,这三句话讲的真的很好,你不要小看这三句话,你做得到了,你就会开悟。一般人都只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是不懂得把戒定慧套上这三句,今天若不是我们读了《六祖坛经》,我相信你也不会这样套。〔诸恶莫作〕叫〔戒〕,难!我们身口意不断地造业。有的人讲:「修律宗真的能够开悟吗?」能。因为修律的人只要把握住,只要念念观照,不犯错,他的觉性会越来越强。他保护自己,就是爱护自己,也就是持戒清净,这样不是不会开悟。你不要小看律宗,叫你去做你不会。你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吗?你有没有观察你的身口意?能够时时刻刻不造恶吗?好好观察。佛法也不是很抽象,像这个就很具体。但是问题并不是你不懂它,而是你可以做得到吗?这是你要不要做的问题。至于〔自净其意〕就不一定了,你要做也做不来。但叫你不要做坏事你做得来,事实上是你要不要做。〔诸善奉行〕,真正知道什么叫善,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利益别人吗?不要短暂是善,长期看起来是恶。你要知道,自古以来有很多的君王,他们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表面上是恶,其实是善,或表面上是善,但后来却遗害了很多人。这需要很高的智慧,真正能够去行善是一种智慧。智慧跟慈悲不能够分开,没有智慧的人不能够叫慈悲,能符合慈悲的人才真正有智慧,我没有听过慈悲的人没有智慧。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拔众生的痛苦,没有智慧的人根本做不到!你要给别人快乐,你要有智慧!你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你要有智慧!比如说你去生命线张老师接电话,你没有受过训练,就不能够接电话。不然我们现在来灾区做心灵重建,你觉得你要去做人家就会让你做?你是去心灵重建还是心灵破坏?〔自净其意〕,前面两句话做得到,这句话自然就达到。这句话不要讲,多讲无益。

  

  【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不知道六祖大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诲学生的呢?【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假设我有个法来教导别人,事实上是骗你们的。哪有一个法?因为诸法空寂。六祖大师讲得很直接。所以很多人不懂,释迦牟尼佛明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到最后说无一法可说?这个公案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无一法可说?甚至说假设言如来有所说法,这样教导别人,这个人即是谤法。没有法指的是这个法原则上是诸法空寂。【但且随方解缚,】既然没有法,我们现在为什么在说法?这个法也是假名,假名叫说法。那要怎么样说才对?〔随方解缚〕,这是核心,就是我们所讲的因材施教。一个真正的高手,他所讲的东西不会固定,他是针对你的问题,就像一个外科医生,有的人他的脚是踩到铁钉,有的人手不小心挫伤,有的人在翻书手不小心被纸割伤,治疗方法哪有什么固定?「我因你的病情,因你的心结,因你的障碍给你打开。」这就是六祖的教法,佛的教法就是这样的,但这么教的人很少,你要遇到这样的人也很难。但是这样的人才是佛,这才是佛真正的教法。不要说佛啦,连孔子都这样教。我们每个人所接触的道场不一样,我们每个人所参加的宗教不一样,干嘛在那边争呢?争的人就是不懂,懂的人有什么好争的?只是〔随方解缚〕,你执着什么我破什么。比如说一个很消极的人,你跟他说:「我告诉你,世间是无常的,诸法空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就会继续懒下去。所以消极的人你要跟他说:「人生充满希望,你要好好地做。人活着没有好好地用,生命有什么意义?」但对一个很积极的人,你就要跟他讲:「该做的事情要做,但不是执着。做事情要随缘,凡事要量力而为。」讲法不太一样,也可以逆着讲,消极用积极来破他,他太积极就叫他不要冲太快。另一种教法是顺着讲,喜欢念佛的人,跟他讲:「你这样修就对了,好好念佛。」「师父,我听人家讲没有深入经藏,念佛还是不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没有,你好好念佛就好。」「师父,我还有很多经典没有看。」「没有关系,念到那边,西方世界图书馆有很多书,你到那边再慢慢看。」…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