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87集 南頓北漸▪P2

  ..續本文上一頁

  六祖也反對常坐不臥,就是不倒單,或是整天坐在蒲團上。事實上當今教六祖大師禅法的已經寥寥無幾,後來都是改良的。爲什麼?因爲衆生根器不好,聽不懂。唐宋以後,就開始有參話頭,或參念佛是誰,到最後就數息,觀呼吸。這樣的禅風跟六祖的實在是不一樣。臺灣的道場,縱使號稱是禅宗的也一樣,也不一定是曹溪的禅法。爲什麼現在沒有人教曹溪禅法?因爲以前的人障礙很少,我們現在的人的心如銅牆鐵壁,障礙那麼多,所以曹溪禅教了你也沒有辦法承受。有時候也不是祖師要改良,而是他那樣教沒有人受用,所以慈悲權巧。教不了,就教念佛,念到最後才參念佛是誰。以禅宗的角度,先念佛,再參念佛是誰。以淨土宗的角度不用參,一路念到底,一路念到西方。你要參你就參,你不參就看你自己。但你在看佛經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要注意到自己的程度,要知道你的定位,不要看了一本經就以爲你是這種程度。你不要欺騙自己,有時候你真的沒有那個程度,這個自己要知道,就好像我們能夠提幾斤你要知道,不要好高骛遠,也不要妄自菲薄。該怎麼修比較好,原則上也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要不斷地觀察自己,自我了解是什麼程度?到底是什麼根器?對什麼特別敏感?比如說很多人聽公案完全聽不懂,但有的人卻很有感觸;有的人你跟他講一些靈感感應神通就很喜歡聽,有的人則相反,這就跟你多生累劫有關系。修行不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可能已經修很久,只是自己不知道。你過去修什麼法門,誰能告訴你?靜下來看看自己:你有什麼特性?你在看什麼經?或是哪一本經你比較契合,你要觀察自己,因爲現在很少有名師可以告訴你是什麼根器,你要學什麼法。因爲你的老師不是開悟的人,他沒有辦法告訴你,他沒有辦法觀你過去的因緣。我們不要依賴別人,要回歸自己,靜下來觀察自己,一定可以找得到自己的特色。常常有一些年輕人,出社會繞了一圈之後,對他的人生事業感到茫然。我就常常對他們講:「你要靜下來觀察,天生我材必有我用,你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對某方面一定特別敏感。」不要講修行,講你的發展就好,有的人企劃能力特別好,有的人審美觀念特別好,有的人對文字特別敏感,有的人天生口才就很好。所以你要找對,找到適合你的。每個人都有多生累劫的東西,你們一定有,只是你們不願意一而再、再而叁地發掘。我過去常講一個公案,有一個禅師叫他的弟子到火爐煮藥,他說:「你去木炭堆裏找個火苗來。」他的弟子扒拉了一下,就跟他師父說:「沒有了,都沒有火苗了。」師父去看,就把火苗找出來。你不相信你去試,剛開始看好像沒有火苗,但找到最後會有火苗。這是什麼意思?這代表你不用心,你對自己不負責任。每個人天生有某些的才能,如果你過去有修行,你對某一個法門,或某一類的經典就特別地敏感。但是,功課人家沒有辦法替你做,是你要看看自己,了解一下到底要怎麼樣切入。我觀察過我自己,這一輩子什麼事情都不會,我只善于教書,假設我不教書,我不知道我還活著做什麼。一樣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歡音樂,他沒有音樂活不下去,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歡畫畫。你們一定有天賦,但是你們並沒有去發現,很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並不是他們沒有天賦,而是他們懶得去發現,他們放棄了自己,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就像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有成就的人很少,很多人也是靠著佛祖過生活。好好地去了解自己吧!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這樣反而更增長你的病,反而你不了解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道在心悟,豈在坐?不是你整天坐在那裏,這樣對真理有何益處呢?你不見得要坐,像有時候經行散步就有很多好處:第一,你的身體可以變好;第二,可以訓練你的耐性;第叁,可以讓你的心更靜;第四,可以讓你體會到動靜一如。經行就是慢慢地走,也可以思維法義。大家不要以爲修行就是坐在那裏,或就是拿一本經來念,不一定,但是我們也不反對。也就是說道理懂,你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道理不懂,你怎麼做都是錯。【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指的是活人,活著的時候一天到晚坐著,該睡覺也不躺。【死去臥不坐;】指的是死人,死掉了,躺在棺材爬不起來,就是指活著的時候執著坐,死的時候執著躺,這叫執著生死一邊,這樣講很直接了當。【一具臭骨頭,】講的就是你的身體。【何爲立功課?】心可以立功課。身體不是不可以立功課,要借助身體來做很多事情,但假設你心不懂,身體再怎麼練也沒有用。悟道在心不在身,但是悟到心之後,身就可以建立,心是理,身是事,理事就可以圓融無礙。六祖大師講這一句話並不是叫你不要照顧你的身體,而是針對志誠所談的他師父怎麼教他,志誠今天之所以不能開悟,就是因爲執著這個觀念,所以六祖針對志誠來破他的。【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你也不可以講他在神秀那邊九年沒有用,假設沒有前面九年的功夫,他也沒有辦法今天一講就契入本心。〔本心〕就是生命,過去不懂生命,過去在身心、在現象、在事相打轉,在所有的佛教修行的儀式打轉,所以不能夠〔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爲教示。】雖已經明白本心,但還沒有透澈。【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修行不離開〔戒定慧〕,比如我們談八正道,濃縮就是戒定慧,我們談六波羅蜜,濃縮也是戒定慧,一切皆沒有離開戒定慧,這是修行的叁個要素,所以他才會問:「你師父怎麼開示戒定慧法呢?他是如何教的?既然你來了,就跟我說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爲戒,諸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說實在的,這叁句話講的真的很好,你不要小看這叁句話,你做得到了,你就會開悟。一般人都只知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但是不懂得把戒定慧套上這叁句,今天若不是我們讀了《六祖壇經》,我相信你也不會這樣套。〔諸惡莫作〕叫〔戒〕,難!我們身口意不斷地造業。有的人講:「修律宗真的能夠開悟嗎?」能。因爲修律的人只要把握住,只要念念觀照,不犯錯,他的覺性會越來越強。他保護自己,就是愛護自己,也就是持戒清淨,這樣不是不會開悟。你不要小看律宗,叫你去做你不會。你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嗎?你有沒有觀察你的身口意?能夠時時刻刻不造惡嗎?好好觀察。佛法也不是很抽象,像這個就很具體。但是問題並不是你不懂它,而是你可以做得到嗎?這是你要不要做的問題。至于〔自淨其意〕就不一定了,你要做也做不來。但叫你不要做壞事你做得來,事實上是你要不要做。〔諸善奉行〕,真正知道什麼叫善,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能夠利益別人嗎?不要短暫是善,長期看起來是惡。你要知道,自古以來有很多的君王,他們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表面上是惡,其實是善,或表面上是善,但後來卻遺害了很多人。這需要很高的智慧,真正能夠去行善是一種智慧。智慧跟慈悲不能夠分開,沒有智慧的人不能夠叫慈悲,能符合慈悲的人才真正有智慧,我沒有聽過慈悲的人沒有智慧。慈是給衆生快樂,悲是拔衆生的痛苦,沒有智慧的人根本做不到!你要給別人快樂,你要有智慧!你要拔除別人的痛苦,你要有智慧!比如說你去生命線張老師接電話,你沒有受過訓練,就不能夠接電話。不然我們現在來災區做心靈重建,你覺得你要去做人家就會讓你做?你是去心靈重建還是心靈破壞?〔自淨其意〕,前面兩句話做得到,這句話自然就達到。這句話不要講,多講無益。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不知道六祖大師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誨學生的呢?【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假設我有個法來教導別人,事實上是騙你們的。哪有一個法?因爲諸法空寂。六祖大師講得很直接。所以很多人不懂,釋迦牟尼佛明明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爲什麼到最後說無一法可說?這個公案很多人看不懂。爲什麼無一法可說?甚至說假設言如來有所說法,這樣教導別人,這個人即是謗法。沒有法指的是這個法原則上是諸法空寂。【但且隨方解縛,】既然沒有法,我們現在爲什麼在說法?這個法也是假名,假名叫說法。那要怎麼樣說才對?〔隨方解縛〕,這是核心,就是我們所講的因材施教。一個真正的高手,他所講的東西不會固定,他是針對你的問題,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有的人他的腳是踩到鐵釘,有的人手不小心挫傷,有的人在翻書手不小心被紙割傷,治療方法哪有什麼固定?「我因你的病情,因你的心結,因你的障礙給你打開。」這就是六祖的教法,佛的教法就是這樣的,但這麼教的人很少,你要遇到這樣的人也很難。但是這樣的人才是佛,這才是佛真正的教法。不要說佛啦,連孔子都這樣教。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道場不一樣,我們每個人所參加的宗教不一樣,幹嘛在那邊爭呢?爭的人就是不懂,懂的人有什麼好爭的?只是〔隨方解縛〕,你執著什麼我破什麼。比如說一個很消極的人,你跟他說:「我告訴你,世間是無常的,諸法空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就會繼續懶下去。所以消極的人你要跟他說:「人生充滿希望,你要好好地做。人活著沒有好好地用,生命有什麼意義?」但對一個很積極的人,你就要跟他講:「該做的事情要做,但不是執著。做事情要隨緣,凡事要量力而爲。」講法不太一樣,也可以逆著講,消極用積極來破他,他太積極就叫他不要沖太快。另一種教法是順著講,喜歡念佛的人,跟他講:「你這樣修就對了,好好念佛。」「師父,我聽人家講沒有深入經藏,念佛還是不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沒有,你好好念佛就好。」「師父,我還有很多經典沒有看。」「沒有關系,念到那邊,西方世界圖書館有很多書,你到那邊再慢慢看。」…

《六祖壇經講記 第87集 南頓北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