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

  六祖坛经讲记(87)

  

  南顿北渐第七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师然之。

  

  讲的是神秀跟六祖。【时祖师居曹溪宝林,】在广东南华寺,就是在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在北。南讲的是顿悟,北讲的是渐修,所以说南顿北渐。【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两宗盛化〕,当时两个都很有名。神秀被武则天迎为国师,当神秀进宫时,武则天还跪下来,这是很稀少的,和尚是皇帝管的,皇帝叫他们还俗,他们还得还俗。【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不知道他们真正所教的是什么。比如说以前南有虚云大师,北有证严法师。你也可以说南北不知宗趣,不知道他们讲的有什么分别。事实上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道两个名字不一样。【师谓众曰:法本一宗,】讲话一针见血,真理本来讲的都是一个东西。【人有南北;】现在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但是南北传不要互相批评,两者要相容。真理只有一个,你千万不要批判,一批判就谤法。哪个比较好?懂真理最好。【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只有一种,为什么现在变成大乘跟小乘?接下来还有三乘四乘,六祖大师一语道破,大家不要再争了,都是你的根器的问题,所以感觉上五花八门。我们常讲谁是正统,谁是正宗?什么是正宗呢?就像我们出家人一样,有的师父会送弟子去上佛学院,有的是一定不送弟子去上佛学院的。你说谁对?会修的人最好。不可以你没有读,就说不用读;也不可以你有读,就说不读不入流。我没有读,但我说读佛学院相当地好,赞叹。【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定义得很清楚,你明白这句话,不需要辩说是渐修比较好还是顿教比较好,或说还是渐修比较踏实,那是你的程度不够,是人有利钝,法有什么问题呢?所以你不要批评。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对有修行没有修行,老师没有问题,都是徒弟有问题。神秀当然也是很仰慕六祖,但是这些徒弟自己没有修行,所以私底下会讲是非,议论别人,所以嘲笑六祖不识字也没有读书,他到底有什么长处呢?事实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包括你们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不识字。我也遇到一位老和尚他不识字,但他开示得很好,办很多佛七,有时候跟识不识字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我们识字,你应该把握你识字,你更容易懂文字般若,透过文字般若更容易起观照,透过观照你能够得到实相般若。六祖大师他是没有因缘读书,有些人三餐都不能温饱,怎么能够读书?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真正会修行的人,不会以个人的知见动不动就嘲笑别人。【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神秀大师多么客气,他知道他的弟子在批评六祖。他跟他的弟子开示过,叫他们不要嘲笑六祖,而且他公开赞叹六祖惠能。〔无师之智〕就是等于佛的智慧,菩提智慧本来就有,所以不需要别人教,这样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智慧是透过学习而来的,并不是从内在所展现的,那种智慧不高,所以他公开讲我不如惠能。这样的胸襟真的是不简单,我们现在的长老也不容易说他不如谁,一般会客气说别人也不错。我们要会说我们不如别人,不要讲不出口。【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这并不是神秀自谦,他也举例说明,证明六祖不是浪得虚名。【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他用〔恨〕字,就是他恨不得能够去亲近六祖惠能。现在一般长老很少说恨不得去亲近哪个长老,都是顾自己的寺庙就好。神秀说〔虚受国恩〕,因为他是国师,有这么高成就的人,都想要接近六祖惠能大师,所以神秀真的是了不起,讲话如实。【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你们这些弟子,不要停留在这边,你们可以到曹溪去跟六祖大师学习。比如说我们有这几年之缘,不要只听我讲课,你们可以好好地去找善知识,好好地去参访。【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神秀派一个聪明多智肯学的志诚到曹溪去听法,因为他记性好,就叫他好好地记起来。神秀有付诸行动,他自己没有办法去,派一个徒弟去。【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六祖很厉害,我们从一个很简单的角度,今天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他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徒弟人数很少,他一看就知道,但万一好几千人在听,就不容易了。六祖大师以他当时的知名度,相信听的人很多,六祖就知道今天有陌生人来听,但是一般的陌生人,六祖不会说〔盗法〕。【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告诉来意。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反应很好,显出他的聪明多智。因为被六祖大师识破,他反而有机会开悟。如果静静的听讲,没有直接跟六祖大师对话,反而没有机会谈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所以有很多事情还是要坦白,你没有坦白就有障碍。我们内在都是有障碍的,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够坦白,这些都是你的心结,让你不能够开悟。我们能够学到直心不简单,内心没有障碍不简单。【师曰:汝师若为示众?】你的老师都怎么教你,怎么开示大众的?【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止。【观静,】观。【长坐不卧。】每个寺院或师父都有自己的宗风和教法,这就是神秀的宗风。〔住心〕,因为我们的心常常都打妄想,事实上指的是念头飘浮不定,都是生灭生灭。这个〔住心〕就是希望心停止下来,心静下来。在《佛遗教经》有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实上是有这样的教法,也就是我们所常讲的止观的止。〔观静〕就是观,就是止观,〔住心观静〕就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一般修行人期待这颗像猴子、像野马、像莽撞的水牛的心,能够停止,能够静下来,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学习的。但是我跟各位讲,这个心越飘,你越想把它拉住,它就产生一股相反的力量,你想要让它静,它反而更躁动不安。渐修有这样修,顿悟的方式不这样修,因为六祖大师是反对这样修的。为什么?你可以参考这句话,六祖大师的宗风是:「然此坐禅法门,元不着心。」就是不住心,亦不着静,他也不会坐在那边观静,亦不是不动,不是身体坐在那边不动,原则上六祖大师的宗风跟神秀的宗风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六祖大师反对?「若言着心,心原是妄。」你何必去执着这颗心?或看着这颗心不动,这颗心指的是妄心、妄想、妄念。既然如此,「知心如妄,故无所著也。」这颗虚幻的心,你知道就好了,又何必去要它不动,或要它安静呢?让它不要跑,不要动,何必呢?六祖大师就是叫你看到真相,你知道真相就好。又讲,「若言着静,自性本静。」自性本来清净,你又何必要怎么修才会清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就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所以六祖大师反对这样修。六祖大师是希望大家知道真相,知道真相就是悟。神秀原则上是修,他不悟就是修,他希望修了才能悟。六祖大师则说:「你不用那么修,你要先去悟。」知道真相之后,日常生活哪一件事不是修?!什么叫修行?如果人家问你,你就反问他:「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日常生活,难道走路不是修行,吃饭不是修行,难道呼吸不是修行吗?这是格局的问题。但我们格局没有那么大。我们不要跟人家辩,也不要去破坏别人的修行方法,我们要问自己,别人有时候领悟的法跟你不太一样,因为他有师承。说到师承,这也是你们个人的因缘,你们跟到哪个教师,所学的法门也不太一样。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7集 南顿北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