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87)
南頓北漸第七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爲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爲吾說。志誠禀命至曹溪,隨衆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爲示衆?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爲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爲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爲戒,衆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叁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爲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叁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
講的是神秀跟六祖。【時祖師居曹溪寶林,】在廣東南華寺,就是在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在北。南講的是頓悟,北講的是漸修,所以說南頓北漸。【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兩宗盛化〕,當時兩個都很有名。神秀被武則天迎爲國師,當神秀進宮時,武則天還跪下來,這是很稀少的,和尚是皇帝管的,皇帝叫他們還俗,他們還得還俗。【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不知道他們真正所教的是什麼。比如說以前南有虛雲大師,北有證嚴法師。你也可以說南北不知宗趣,不知道他們講的有什麼分別。事實上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道兩個名字不一樣。【師謂衆曰:法本一宗,】講話一針見血,真理本來講的都是一個東西。【人有南北;】現在佛教分南傳和北傳,但是南北傳不要互相批評,兩者要相容。真理只有一個,你千萬不要批判,一批判就謗法。哪個比較好?懂真理最好。【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只有一種,爲什麼現在變成大乘跟小乘?接下來還有叁乘四乘,六祖大師一語道破,大家不要再爭了,都是你的根器的問題,所以感覺上五花八門。我們常講誰是正統,誰是正宗?什麼是正宗呢?就像我們出家人一樣,有的師父會送弟子去上佛學院,有的是一定不送弟子去上佛學院的。你說誰對?會修的人最好。不可以你沒有讀,就說不用讀;也不可以你有讀,就說不讀不入流。我沒有讀,但我說讀佛學院相當地好,贊歎。【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定義得很清楚,你明白這句話,不需要辯說是漸修比較好還是頓教比較好,或說還是漸修比較踏實,那是你的程度不夠,是人有利鈍,法有什麼問題呢?所以你不要批評。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對有修行沒有修行,老師沒有問題,都是徒弟有問題。神秀當然也是很仰慕六祖,但是這些徒弟自己沒有修行,所以私底下會講是非,議論別人,所以嘲笑六祖不識字也沒有讀書,他到底有什麼長處呢?事實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包括你們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不識字。我也遇到一位老和尚他不識字,但他開示得很好,辦很多佛七,有時候跟識不識字並沒有很直接的關系。但我們識字,你應該把握你識字,你更容易懂文字般若,透過文字般若更容易起觀照,透過觀照你能夠得到實相般若。六祖大師他是沒有因緣讀書,有些人叁餐都不能溫飽,怎麼能夠讀書?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緣。真正會修行的人,不會以個人的知見動不動就嘲笑別人。【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神秀大師多麼客氣,他知道他的弟子在批評六祖。他跟他的弟子開示過,叫他們不要嘲笑六祖,而且他公開贊歎六祖惠能。〔無師之智〕就是等于佛的智慧,菩提智慧本來就有,所以不需要別人教,這樣的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如果智慧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並不是從內在所展現的,那種智慧不高,所以他公開講我不如惠能。這樣的胸襟真的是不簡單,我們現在的長老也不容易說他不如誰,一般會客氣說別人也不錯。我們要會說我們不如別人,不要講不出口。【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這並不是神秀自謙,他也舉例說明,證明六祖不是浪得虛名。【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他用〔恨〕字,就是他恨不得能夠去親近六祖惠能。現在一般長老很少說恨不得去親近哪個長老,都是顧自己的寺廟就好。神秀說〔虛受國恩〕,因爲他是國師,有這麼高成就的人,都想要接近六祖惠能大師,所以神秀真的是了不起,講話如實。【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你們這些弟子,不要停留在這邊,你們可以到曹溪去跟六祖大師學習。比如說我們有這幾年之緣,不要只聽我講課,你們可以好好地去找善知識,好好地去參訪。【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爲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爲吾說。】神秀派一個聰明多智肯學的志誠到曹溪去聽法,因爲他記性好,就叫他好好地記起來。神秀有付諸行動,他自己沒有辦法去,派一個徒弟去。【志誠禀命至曹溪,隨衆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六祖很厲害,我們從一個很簡單的角度,今天忽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他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徒弟人數很少,他一看就知道,但萬一好幾千人在聽,就不容易了。六祖大師以他當時的知名度,相信聽的人很多,六祖就知道今天有陌生人來聽,但是一般的陌生人,六祖不會說〔盜法〕。【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告訴來意。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反應很好,顯出他的聰明多智。因爲被六祖大師識破,他反而有機會開悟。如果靜靜的聽講,沒有直接跟六祖大師對話,反而沒有機會談真正的問題在哪裏。所以有很多事情還是要坦白,你沒有坦白就有障礙。我們內在都是有障礙的,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夠坦白,這些都是你的心結,讓你不能夠開悟。我們能夠學到直心不簡單,內心沒有障礙不簡單。【師曰:汝師若爲示衆?】你的老師都怎麼教你,怎麼開示大衆的?【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止。【觀靜,】觀。【長坐不臥。】每個寺院或師父都有自己的宗風和教法,這就是神秀的宗風。〔住心〕,因爲我們的心常常都打妄想,事實上指的是念頭飄浮不定,都是生滅生滅。這個〔住心〕就是希望心停止下來,心靜下來。在《佛遺教經》有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事實上是有這樣的教法,也就是我們所常講的止觀的止。〔觀靜〕就是觀,就是止觀,〔住心觀靜〕就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一般修行人期待這顆像猴子、像野馬、像莽撞的水牛的心,能夠停止,能夠靜下來,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學習的。但是我跟各位講,這個心越飄,你越想把它拉住,它就産生一股相反的力量,你想要讓它靜,它反而更躁動不安。漸修有這樣修,頓悟的方式不這樣修,因爲六祖大師是反對這樣修的。爲什麼?你可以參考這句話,六祖大師的宗風是:「然此坐禅法門,元不著心。」就是不住心,亦不著靜,他也不會坐在那邊觀靜,亦不是不動,不是身體坐在那邊不動,原則上六祖大師的宗風跟神秀的宗風是完全不一樣的。爲什麼六祖大師反對?「若言著心,心原是妄。」你何必去執著這顆心?或看著這顆心不動,這顆心指的是妄心、妄想、妄念。既然如此,「知心如妄,故無所著也。」這顆虛幻的心,你知道就好了,又何必去要它不動,或要它安靜呢?讓它不要跑,不要動,何必呢?六祖大師就是叫你看到真相,你知道真相就好。又講,「若言著靜,自性本靜。」自性本來清淨,你又何必要怎麼修才會清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就是因爲這樣的理論,所以六祖大師反對這樣修。六祖大師是希望大家知道真相,知道真相就是悟。神秀原則上是修,他不悟就是修,他希望修了才能悟。六祖大師則說:「你不用那麼修,你要先去悟。」知道真相之後,日常生活哪一件事不是修?!什麼叫修行?如果人家問你,你就反問他:「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日常生活,難道走路不是修行,吃飯不是修行,難道呼吸不是修行嗎?這是格局的問題。但我們格局沒有那麼大。我們不要跟人家辯,也不要去破壞別人的修行方法,我們要問自己,別人有時候領悟的法跟你不太一樣,因爲他有師承。說到師承,這也是你們個人的因緣,你們跟到哪個教師,所學的法門也不太一樣。
…
《六祖壇經講記 第87集 南頓北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