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要解

  金剛經/要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修行】

  依此觀才能知,因緣聚散的條件、時間、變化之真理 。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時時觀照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之中的每個當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修行】

  不懂就要問,要問得誠心,要問得恭敬,要常贊歎別人,隨喜功德。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修行】

  修行在起心動念處修,要善護自己的心念,不起惡念、妄念,不要攀緣,要記得佛所交代的話,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修行】

  還未發心修行,當下發心;已發心者,使祂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修行】

  鍾不敲不響,人不問不答,既然已問,當一心聽講。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修行】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發心之時,其心自降,應這樣安住。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修行】

  聞法要心甘情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雜念,以此爲重,生死事大。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修行】

  發心度人,自我的執著、私心就漸漸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衆生,直到都解脫爲止;隨緣度化,亦不須刻意攀緣,實際上還是衆生自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修行】

  要行菩薩道,首先要破除執著,把我、我所,你我對待,及一切相對的概念破掉。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修行】

  布施就是幫助于人,不應存有要人回饋之心,或是感謝之心;只問自己做了什麼,不要去想別人回報什麼。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修行】

  有限不及無限,有量不及無量;有執著之心,所得亦小;心似虛空,亦無虛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

  事相和理體,可謂一表一裏,是因緣起産生了現象,此事相本質就是空,故說色空不二。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修行】

  行者要常觀諸相,便可發現其生滅變化無常,故說是虛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當下自見本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修行】

  對于沒有經曆過的人,跟他談此事,他當然不信;唯有親自體驗,才知此滋味。學佛修行,應多植福,常爲人服務便是種福田;有福障礙就少,加上不斷精進,就容易開啓智慧。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修行】

  雖造多福,煩惱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淨之心,福德無量。無煩惱罣礙,才是有福氣的人。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

  【修行】

  不執身心境,不執有與空,亦不執此概念;不執則一切無礙,空不是沒有,而是不受影響,卻充滿生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修行】

  想取就是執著,佛法是藥,有病當服,無病則舍;問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麼藥。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修行】

  迷時有分別對待,悟了本是一體;迷時有佛可成,有法可說;悟了自性是佛,無一法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修行】

  從有什麼,到無什麼,這是修行的過程;從無什麼,到有什麼,這是度衆的過程;無有盡離,是證悟的結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修行】

  事不離理,雖未悟理,能以財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從做得到的先做;若悟不了,讀誦經典總做得到吧!雖入不了定,靜坐總做得到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修行】

  學佛若沒有智慧,怎能覺悟;此經是般若經,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覺悟,連一切諸佛也是這般。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修行】

   初果不執六塵,方證初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修行】

  二果不執往來,方證二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

  叁果不執不來,方證叁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修行】

  四果不執此名,方證四果。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修行】

  行者不與人爭辯,知衆生意識心作祟;行者不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淨。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修行】

  事上來說,有得是知,一切無所得;理上來談,無所得是,本來無一物。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修行】

  凡夫莊嚴外在,行者莊嚴內心,內心不淨,外在何益;故當莊嚴內外,而不執莊嚴相,正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

  知一切相是虛妄,才能無所執著;因不染一塵,故生清淨心。行者要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起觀照,察覺有所住,就應即刻放下;察覺生不起慈悲心、精進心、歡喜心、清淨心,就應知障礙在哪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修行】

  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無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實爲可惜。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修行】

  雖以更多財物布施,不及開啓智慧,自覺覺他。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修行】

  有殊勝的因緣,爲人解說金剛經全部,講者及聽者,都應贊歎;若無此機會,就隨緣講說任何一段經文,使衆生離苦得樂。由于行者的修爲,別人自然恭敬供養,像禮佛塔一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修行】

  先熟讀此經文,再默記于心,然後了解經義,依教奉行,…

《《金剛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無相頌》要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