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四種解釋

  

心經四種解釋

  

《一解》

  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 → 六百萬字(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濃縮。

  觀自在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人) (修行) (法) (見性) (解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解說性相) (性相不離) (性相不二)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解說實相) (一切法畢竟空) (空無分別對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實無五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實無十二處) (實無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實無緣覺十二因緣) (實無聲聞四聖谛)

   無智 亦無得

  (實無般若波羅蜜) (實無得一切果位,聲聞、緣覺、菩薩、佛)

  以無所得故。

  (一切法畢竟空)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切菩薩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而究竟解脫)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也皆因般若波羅蜜多法) (證得無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贊歎般若波羅蜜多法)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上爲理入,此爲事入。權巧方便而設施此咒。)

  

《二解》

  

  學佛之人,當修「般若」智慧,方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這是一部教導行者,離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經典。

  如《金剛經》所言:「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道理一樣。不要只看外在的經文,而要觀照內在的心經,才能識得此經之真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應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日久行深,必能如菩薩一樣,達到自在解脫。

  由于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達到「照見」本性,明了五蘊心色二法,幻化不實,皆是空無自性的假相,故《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明白這樣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執著,故能度脫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爲照見五蘊皆空,就掉入斷滅空,《金剛經》言:「于法不說斷滅相。」此是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此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一切現象作用,不離開本體,因有性空的理體,故能産生緣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然性空的理體,也藉緣起的妙有,方能顯現,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的現象,當體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空含一切山河大地,心包太虛,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受想行識」亦因緣所生法,故我說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蘊」。若能明白「色」、「空」的真義,則不落空有二邊,即能契入中道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言:「諸法空相。」所以諸法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故六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其「相」,本無垢淨,故複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用」,本無增減,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六祖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大假合,五蘊本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而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爲十八界,皆是五蘊的延伸,既然五蘊本空,故十八界體性亦空。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人,我執已破,法執尚存。故緣覺乘,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其法本空。

  無苦、集、滅、道。

  聲聞乘,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谛,其法亦空。

  故《金剛經》雲:「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二乘人不執,方能超凡入聖,故須菩提雲:「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無智亦無得。

  菩薩乘,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證之佛果。故《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已離諸相,方名菩薩,故複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智」,爲六度;此「得」,爲佛果。菩薩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執法相,故《金剛經》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亦不取所證之果,故複雲:「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既是如此,佛當初又何必說叁乘法呢?《法華經》言:「諸佛出于五濁惡世……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是衆生深著五欲,邪見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爲求聲聞者,說四聖谛;求緣覺者,說十二因緣;求菩薩者,說六波羅蜜。

  但佛最終的用意爲何?《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此事是什麼呢?又言:「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何謂「佛之知見」?六祖解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更勸大衆「念念開佛知見,勿開衆生知見。」

  又如何「開佛知見」?六祖再言:「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無所得」,才「有所悟」。《金剛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空有無住,方可入佛知見。

  悟「諸法空相」的大菩薩,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無能礙的心,所礙的境,能所雙亡,心境皆泯,而究竟解脫之人。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但菩薩如此,就連叁世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無窮,故六祖言:「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轉煩惱爲菩提;般若大開光明,可化無明爲覺悟;般若無上至尊,可爲諸佛之師;般若無法可比,無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見五蘊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這是真實不虛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故觀自在菩薩慈悲,爲末法的衆生演說一種「般若波羅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亂,亦可得解脫。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

《心經四種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