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
4、爲叁根器的大衆,不論上根、中根、下根,已學佛或未學佛者,詳細解說、舉例、譬喻,一切唯心所造之真相。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心淨一切淨,心悟一切悟;只此一心,別無二法。若能體悟,言下即心開悟解;悟後起修,一切生活、工作、佛事,盡是修行,無一事不是修行,若能真知真行,終有成佛之日。
不只現今釋迦佛這樣教示衆生,而是叁世諸佛皆是如此教授,故雲:「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爲一乘。」八萬四千法,總歸一佛乘;千說萬說,唯讓衆生悟佛知見,見自心是佛。
【示真實相】
真實相,簡稱實相。實相即是真如、佛性、自性、本心,如來藏。實相無相,即是法身,性空無實;實相無不相,即是報身、化身,緣起無虛。
今舉法華經〈見寶塔品〉中爲證,「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爲聽法華經故,出于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我身即多寶佛,表法身;佛即釋迦牟尼佛,表報身;彼佛分身諸佛即世尊分身諸佛,表化身。
然必須叁身具足,實相方是圓滿,故六祖說:「一體叁身自性佛…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叁身即是一身,此身爲實相。
但叁身之義爲何?六祖解釋說:「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即是吾人之體相用。而叁身的關系是「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故叁身不可分。
實相即是自性,性中無有分別、對待、人我、是非、善惡、能所等,故六祖言:「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經中亦雲:「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不論法性或本性,其性本空,故實相乃是平等。
因此多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以過去多寶佛,來證明現今釋迦佛,所言真實不虛,佛佛道同,無有二法。
既然實相無二亦無別,就不該有淨土穢土之分,故該品指出,「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爲地,寶樹莊嚴,黃金爲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
但爲何衆生只見五濁穢土,而看不到清淨佛土呢?因爲我們妄想、執著,識心作祟。只要轉識成智,即所謂「心淨佛土淨」,故此品再言「爾時諸佛,各于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八方,表八識;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六、七二識;各更變表,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表識心已轉;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表娑婆穢土已成莊嚴淨土。
複言「釋迦牟尼佛爲諸佛當來坐故,複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爲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爲一佛國土。」
六、七二識轉,接著五、八二識跟隨轉,因此言「複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故六祖說:「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時心無障礙,十法界爲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說「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爲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爲一佛國土。」
因此要見實相、證法身,實不容易,故言六難:
1、若佛滅後,于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爲難。
2、于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爲難。
3、佛滅度後,于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爲難。
4、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爲一人說,是則爲難。
5、于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爲難。
6、于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爲難。
雖是困難,但只要如實受持法華經,必能了解諸法實相,疾速成就;且諸佛會時時護念受持者,故偈言「諸善男子,于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于佛前,自說誓言。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爲疾得,無上佛道。」
【悟一佛乘】
聞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向上、中、下叁根者,叁周開示,然後衆人乃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一佛乘,即佛知見;而佛知見,即是自心。故六祖向法達禅師說:「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一、自悟
然事相上,有漸悟及頓悟之別;從實相言,實無二法。故六祖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今以〈提婆達多品〉來說明:
1、漸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不信龍女可頓悟。
智積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連智積菩薩也疑龍女可頓悟。
因佛自述:「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不惜軀命。」連釋迦如來都是無量劫中修行而正覺,何況是龍女呢?
2、頓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雲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叁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
寶珠,喻自心。我獻寶珠,喻是心作佛;世尊納受,喻是心是佛。事疾,即是頓悟。故迷悟只在一念之間,因此六祖言:「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且于〈五百弟子受記品〉中有,系珠之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于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爲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爲癡也。」本有自家珍寶,是衆生自迷不見。宋‧白雲端禅師,開悟作偈言:「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便是最好的公案。
然理可頓悟,事當漸修,事依理成,理由事顯。因衆生怯弱,且佛道長遠,故佛先前以化城爲誘,此乃開方便門(開權);今以龍女爲例,此爲示真實相(顯實)。故佛子們當知世尊之大慈大智,學佛應要權實雙運,頓漸無礙,方能理事圓融,正所謂:理性不動,佛事常興。
3、悟道
于〈序品〉,日月燈明佛爲妙光菩薩演說法華經,言畢即入涅槃。「佛說是法華,令衆歡喜已,尋即于是日,告于天人衆,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說,我今于中夜,當入于涅槃。」若衆生能悟「諸法實相義」,即悟「佛知見」,即明「如來真實義」。
何謂諸法實相義?即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菩薩深悟空理,常行無住。如「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衆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皆修行大乘空義。
然「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佛大悲「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法性本空,因緣而起,故「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又如何觀實相?佛告文殊師利言:「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因此實相,即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畢竟空寂,無一切分別、對待,故佛法是不二之法。如提婆達多對世尊,此屬逆因緣;又如文殊師利對龍女,此屬順因緣。實相無順逆。龍女轉男相,實相無二相。罪相與福相,實相本無相。
實相亦是法身,法身是常住不滅…
《法華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