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4、为三根器的大众,不论上根、中根、下根,已学佛或未学佛者,详细解说、举例、譬喻,一切唯心所造之真相。心善一切善,心正一切正,心净一切净,心悟一切悟;只此一心,别无二法。若能体悟,言下即心开悟解;悟后起修,一切生活、工作、佛事,尽是修行,无一事不是修行,若能真知真行,终有成佛之日。
不只现今释迦佛这样教示众生,而是三世诸佛皆是如此教授,故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八万四千法,总归一佛乘;千说万说,唯让众生悟佛知见,见自心是佛。
【示真实相】
真实相,简称实相。实相即是真如、佛性、自性、本心,如来藏。实相无相,即是法身,性空无实;实相无不相,即是报身、化身,缘起无虚。
今举法华经〈见宝塔品〉中为证,「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我身即多宝佛,表法身;佛即释迦牟尼佛,表报身;彼佛分身诸佛即世尊分身诸佛,表化身。
然必须三身具足,实相方是圆满,故六祖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三身即是一身,此身为实相。
但三身之义为何?六祖解释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即是吾人之体相用。而三身的关系是「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故三身不可分。
实相即是自性,性中无有分别、对待、人我、是非、善恶、能所等,故六祖言:「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经中亦云:「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不论法性或本性,其性本空,故实相乃是平等。
因此多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以过去多宝佛,来证明现今释迦佛,所言真实不虚,佛佛道同,无有二法。
既然实相无二亦无别,就不该有净土秽土之分,故该品指出,「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
但为何众生只见五浊秽土,而看不到清净佛土呢?因为我们妄想、执着,识心作祟。只要转识成智,即所谓「心净佛土净」,故此品再言「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八方,表八识;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表六、七二识;各更变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表识心已转;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表娑婆秽土已成庄严净土。
复言「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
六、七二识转,接着五、八二识跟随转,因此言「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故六祖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时心无障碍,十法界为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说「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
因此要见实相、证法身,实不容易,故言六难:
1、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2、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
3、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4、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5、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6、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虽是困难,但只要如实受持法华经,必能了解诸法实相,疾速成就;且诸佛会时时护念受持者,故偈言「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悟一佛乘】
闻佛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向上、中、下三根者,三周开示,然后众人乃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一佛乘,即佛知见;而佛知见,即是自心。故六祖向法达禅师说:「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一、自悟
然事相上,有渐悟及顿悟之别;从实相言,实无二法。故六祖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今以〈提婆达多品〉来说明:
1、渐悟
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不信龙女可顿悟。
智积菩萨,语文殊师利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连智积菩萨也疑龙女可顿悟。
因佛自述:「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不惜躯命。」连释迦如来都是无量劫中修行而正觉,何况是龙女呢?
2、顿悟
舍利弗语龙女言:「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
宝珠,喻自心。我献宝珠,喻是心作佛;世尊纳受,喻是心是佛。事疾,即是顿悟。故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六祖言:「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且于〈五百弟子受记品〉中有,系珠之喻。「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本有自家珍宝,是众生自迷不见。宋‧白云端禅师,开悟作偈言:「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便是最好的公案。
然理可顿悟,事当渐修,事依理成,理由事显。因众生怯弱,且佛道长远,故佛先前以化城为诱,此乃开方便门(开权);今以龙女为例,此为示真实相(显实)。故佛子们当知世尊之大慈大智,学佛应要权实双运,顿渐无碍,方能理事圆融,正所谓:理性不动,佛事常兴。
3、悟道
于〈序品〉,日月灯明佛为妙光菩萨演说法华经,言毕即入涅槃。「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若众生能悟「诸法实相义」,即悟「佛知见」,即明「如来真实义」。
何谓诸法实相义?即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菩萨深悟空理,常行无住。如「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皆修行大乘空义。
然「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佛大悲「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法性本空,因缘而起,故「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又如何观实相?佛告文殊师利言:「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
因此实相,即是缘起性空,一切法毕竟空寂,无一切分别、对待,故佛法是不二之法。如提婆达多对世尊,此属逆因缘;又如文殊师利对龙女,此属顺因缘。实相无顺逆。龙女转男相,实相无二相。罪相与福相,实相本无相。
实相亦是法身,法身是常住不灭…
《法华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