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要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故于〈如來壽量品〉說:「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佛如此,衆生亦如是,心佛衆生,本無差別。

  

  4、淨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若能深信此實相之理,未悟之前,不墮惡道,生于佛前,常聞此經,終將會花開見自性佛。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得無生法忍。」深知法身常住不滅,如說受持修行,自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二、自修

  

  1、願奉持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2、如實行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即是正身行、正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衆善利他行,爲身、口、意、誓願安樂行。

  

  3、得果報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心淨則六根自淨,一切無所障礙,故可觀叁千大千世界的種種,故說「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最後舉常不輕菩薩,證得六根清淨爲憑。

  

  4、廣流通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爲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佛于此,轉于*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學人要能信解,佛法只此一心,別無他意。是自心決定迷悟聖凡、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如人射箭必射靶心,若能不斷向此心射,有朝一日定能射中;若不肯,向他處射,只會空費力氣,徒勞無功,而耽誤自身,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入如來慧】

  

  

  

  

  

  經開示,而生「信」;因深信,而「解」悟;解悟後,起修「行」;行菩薩道,方能入佛知見,「證」如來智慧。

  

  一、如來往昔修行

  

  佛于無量劫行菩薩道,自述:「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法華經記載,佛在往昔修行的過程:

  

  1、求法華經

  

  經雲:「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2、行菩薩道

  

  經雲:「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衆,亦複故往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衆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曆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爲常不輕。

  

  3、聞法華經

  

  大通智勝佛,爲其說法華經。經雲:「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菩薩修行誓願

  

  菩薩是成佛之因,成佛是菩薩之果。故佛舉諸菩薩往昔修行,及成佛須具大行、大智、大悲、大願四個要素。于〈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1、大行,難行苦行。〈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雲何遊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2、大智,甚深智慧。〈妙音菩薩品〉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衆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3、大悲,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告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4、大願,普賢願深。〈妙莊嚴王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

  

  淨德、淨藏二子,令其父妙莊嚴王轉邪心。「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于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衆生,令住正見。」

  

  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于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複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于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複精進,以見我故,即得叁昧、及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于叁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亦複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爲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于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叁、行深能入佛慧

  

  諸佛智慧,甚深難解。故佛于〈方便品〉中,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即宇宙人生中的真理,是吾人生命中的真相。應如何方能契入如來之慧呢?佛說:「所謂諸法(實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謂之十如是,即謂一切諸法之本來實相具足的十種條件。

  

  十如是之中,「相」即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體」即以相、性爲主體。「力」即潛在能力;「作」即顯現作業;「因」即直接原因;「緣」即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之結果;「報」即因招感之果報。「本末究竟等」…

《法華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華經口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