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方面的。你要是修一點法,就執著它是實有的,這就是法執。但在凡夫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最粗淺的這一步。對于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種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一切,都認爲它是真實的,執爲實有。對于其他道理沒法證實的,就相信它沒有,不是如此就認爲是沒有。接著怎麼著?愛、憎、取、舍。本來都是肥皂泡,妄生分別。以爲肥皂泡在世間可以待久一點,有的是可以長些,有些一出來就破了,有些可以泡個半天才破,但這沒多少分別。這種分別是沒什麼意義的,愛、憎、取、舍種種堅固纏縛,凡夫就把自己給捆起來了,捆的很結實,這就成了生死的因。生死根本就是你把這些看得很真實,就不得出離。完全就是這樣的一個“見”,不放棄,就無法休息。
第二種是外道見,印度的婆羅門教,歐美的基督教、天主教,阿拉伯一帶的回教,中國的道教、一貫道,都很發達,統稱爲外道。當時印度外道有六十二種邪見,有數論、方論、時論、斷論、常論…。斷滅當然是錯的,恒常也是錯的,斷常兩邊我們都要舍。自然論,主張一切都是純屬自然,沒有原因。神我論,主張我們有神我,它無所不包,跟佛教就差了那麼一點。所謂差之毫厘,天地懸隔,譬如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跟我們佛教很接近,但不等于佛教思想。
外道許多見解很高的地方,看起來很能蒙混人,很難分別。你自己如果産生外道見,在識蘊要破未破的時候,內心所産生的看法,與佛教極相近,然而那都是著魔。所以佛的“見”相當重要。
我們看看現在宗教的狀況,譬如基督教,上帝統治一切,一切都是祂所創造的,祂是最高的神,其他的只有對祂恭敬禮拜,它沒有平等的待遇。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將來祂還要複活,來到這個地球上審判世人。所有的死人都複活,根據生前所做的,耶稣審判什麼人上天堂,什麼人下地獄。上天堂的就享樂,下地獄的就受苦,這就是外道的常見。老是這樣,沒有變化,回教也是如此。
道教的“九轉丹成”,有些煉一煉,出個嬰孩。嬰孩煉出來了、活著了,這個肉體就不要了。外道它不是一點都沒有,按照它的方法,確實可以修到他所要的。在大陸現在真的有出小孩的。
(問:真的小孩?)
他真的從頭上出個小孩。
(問:是血肉的?)
不是血肉的,但還是人形,像小孩一樣會長大的。
(問:要上學嗎?)
不一定要上學,但繼續要修煉。
(問:有身體?)
嬰兒是有身體,但是比我們這個身體高一級。這嬰兒又繼續修煉,它又轉一次,總共轉了九次,所以叫做“九轉丹成”。然後它就不死了,這是它修煉的方法。
所以出嬰兒這事確實是有,但不要在電燈泡下用功修煉。因爲用功的時候會産生一個電磁場,電磁場會對燈泡發生影響。有一個修行人頭上煉出個小孩,小孩一出來之後滿地跑。那天因爲他産生的電磁場太強了,把燈泡給炸掉。屋子整個黑了下來,小孩就急著回到身體內。因爲小孩還太小,它還是以這個軀殼爲家,結果找不著了。小孩回不到軀殼,這個修行人就不行了,精神失常了。這都是見的問題,你的見要是不對,就有這樣的修行,就得這樣的果。
(問:這算是一個神識變成兩個神識?)
這還是他自己,這個真正活著,那個就不要了,屍解了。小孩活著,大人的肉體就化掉了;轉換一次,就提升了一級,像蟬螁一樣,脫了一層皮。他認爲最後不死了,其實不是不死,還是沒有出輪回。認爲永遠不死了,這都是常見。
這六十二種邪見的邪執,對一切法什麼態度?對于一切法的體性,不是如實的認識,而是橫生枝節。不是順著實際的情形去認識,而是節外生枝。對于體性的所由來,錯誤地去計度、認識。基督教認爲一切的所由來是上帝造的,這是一種錯誤的推度。對于“有無”,也是一種錯誤的計度。計度也就是一種思考、琢磨,這些都是錯誤的。你去計量它,計算它、研究它,這都是橫的,不是順的。這樣的計量、考慮,都是虛妄的。“見”錯誤了,他所能作的考慮、推度,東西的體性是怎麼來的?是有是無?這一切都錯了。他自己不知道,還以這個“見”爲根據,而有所愛,有所憎。把肉體舍掉了,執著一個嬰孩,他這就有所愛。想長生不老,他就對“長生不老”有所愛。對于人要死,就有所憎。這些都是堅固的執著,正因爲這樣,所以成爲輪回的因。輪回之因是什麼?前面講過的,凡夫的輪回之因是將一切執爲實有,所以愛憎牢固,不得出離。
“決定見宗”是什麼?錯誤的見!外道也是一樣,外道錯誤的見解,執著堅固所以成了輪回的因。這一切都不真實、不如法,都是錯的,不能解脫。雖然能夠生天,暫時有福報,但終究要墮落。這兩種見,一種是凡夫的,一種是佛教以外的宗教,都不能出離。不能出離的原因,都是由“見”所決定的。
第叁種是“人無我見”,這是屬于佛教的見。人裏頭沒有我,這種見就很高了。這個“我”字,就是處處爲個人打算,是萬惡之源。“人無我”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沒有我,不爲自己打算,他不自私,這跟前兩者不一樣。
“人無我”的見是什麼見?知道補特迦羅沒有真實、固定的自性。“補特迦羅”,這是梵文,舊譯翻成是人,或衆生。新譯翻作數取趣,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在五趣中輪轉,“取”是輪轉的意思,取了天趣,取了人趣,取了畜生趣,老這麼取,所以稱作“數取趣”。不說六趣,是因爲把修羅並到其他五道之中,有天修羅、人修羅、鬼修羅、畜修羅。
也就是說人沒有一個固定、長久作爲人的特性,人一死就沒有了,哪有什麼堅固、自己的性。不但死了就沒有,就是活的時候也時時都在生,時時都在死。今天來看我,跟昨天就不同了。我身體死了多少細胞,又出生了多少細胞。拿年輕的照片來看,過去很美的人都變成老太婆了。他不是突變,是一點一點地變,一點一點的老、不存在、死掉。無常啊,沒有“常”的存在。
還有你的心,這幾天你們聽了不少法,阿賴耶識聽了不少東西。它變了,以前就沒有,所以它不是“常”,沒有一定的性質。不但是人,整個世界都是刹那刹那在生滅。像是影片一樣,一片接一片,每片都不同。我們說話之間,地球轉了多少角度,地球繞著太陽偏了多少角度,太陽又轉了多少。宇宙之間又有多少星球出生,又有多少星球崩潰。
這一分鍾跟前一分鍾是不一樣的,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連續。這跟電影影片一樣,每一片影片的動作都不同,它是一段一段的,不是連續的。影片這麼轉動放映,我們看的時候視覺有惰性,腦子有記憶,還有我們人的思想在裏頭。電影就靠這些活絡起來,飛機飛了,火車走了,悲歡離合通通出來了。這一切都沒有自性,都在變,沒有固定的東西。從這裏知道人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就“無我”了,就是《金剛經》的道理-“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我,也就沒有別人,也沒什麼叫衆生,什麼叫相續,相續就是“壽者相”。知道“人無我”的道理,這麼去修去證,得到了解脫果,這是“人無我見”的功用。
“人無我見”對我們是需要的,但是它有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在哪裏?佛法中有四谛、十二因緣。四谛是“苦集滅道”,小乘人認爲“苦集滅道”是堅實的。而《心經》的“無苦集滅道”,他無法理解,所謂“見不及此”,他沒這種見。這是深般若,是與小乘不共的,是大乘菩薩的般若。“共般若”小乘人也懂,“深般若”小乘人就不懂了。小乘人要是知道“無苦集滅道”,他就是大乘菩薩了。依“苦集滅道”這個法,他解決問題,證有余涅槃。
緣覺,就是十二因緣。認爲十二因緣是實有的,是真實的,他依止這個法,證了阿羅漢。他住的涅槃是偏空的,他只知道沒有我,這一切都是空的,偏于斷滅的空。不知道“第一義谛空”是空有不二的、真空妙有的。偏有所偏,不能得到究竟解脫。“二無我”小乘人只證得“人無我”,沒證得“法無我”;住的是“有余涅槃”,沒能證入“無余涅槃”。
“無我”在大小乘是共通的,“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法”。不過把四谛、十二因緣執爲真實的、堅固的,不肯放舍。對于《心經》講的“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乃至無無明盡。”沒有四谛法,否定十二因緣法,小乘的見解就達不到這個地方,所以成就只能到阿羅漢,證到“偏空涅槃”。不能究竟解脫,這是他不足之處。
但是阿羅漢真的是解脫了,確實是小乘極果聖人,具足六種神通。前五種神通不足貴,最可貴的是得到“漏盡通”,見惑、思惑他都沒有了。在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出家人,還是依止這個教法,修行也很認真。證到初果的人還是有,證到叁果就很稀有了。
(問:什麼是依他修證?)
依他,就是依止一個法。“法”就是他,自己之外還有一個法;心外之法,就是他,跟自己相對的。這個“依他”很容易跟“依他起”弄混。這個“依他”,是依止另外一件事,所謂的四谛、十二因緣這個法。這是他的“法執”,執著這個“法”是真實的,我能成功。“無苦集滅道”,他就無法接受了。
所以我們能發菩提心,就超過阿羅漢,所以這是“頓”的地方。我們破惑的地方,就不如阿羅漢。這兩個是交叉的。“人無我”,這是小乘的見。
第四是唯識見,等于大乘開始的見解,從小乘轉到大乘。彌勒菩薩就是唯識宗的祖師。唯識見是什麼?知道叁界一切萬法,都是自心所現的影像,所以這個法就不是他了。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影像。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實際上就提升一步了。所以不要急著要大圓滿見,把這個真正落實成爲你的見,就很不容易了。
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現,就打破許多疑惑,所以牆壁也可以過去,本無牆壁,都是心所現的,沒有另外的東西。正好把外道、小乘的見破了。所以這是唯識觀殊勝的地方。破外道、小乘什麼呢?他們都認爲心外有法,依他呀!修外道法出個小孩…
《抉擇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