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P2

  ..續本文上一頁,表示舍了斷常二見,經中說是真供養,是真精進。智者大師突然看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佛在靈鹫山說法,那個法會還在進行,還在說法,俨然未散)。可見佛何嘗涅槃,在衆生妄想執著之中就見佛涅槃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平等,佛有叁身而衆生因妄想執著不能顯現,一迷一悟又有天淵之別。衆生因迷造業,因業受報,在夢幻虛妄的六道之中枉受無量痛苦。

  輪回之說許多人不信,現經種種調查與研究,證明確是世間真實之事(許多證明散見于拙著中,不再重覆)。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一生酸辛欲哭無淚。何況墮入苦趣,像蒸籠中的螃蟹,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觸到的,螃蟹雖苦只死一回,在地獄中,死後立即複活,活後又立即受罪,人間一夜,地獄中千生萬死,更加嚴重的是——叁途(叁惡道)一報五千劫(墮入叁惡道後,一期的罪惡報就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時長,欲出無門。同時推已及人,自己雖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來的親眷無量無邊,都在惡道受苦,等待自己去救度,自己焉能不勤求覺悟自覺覺他。

  (參)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一切衆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行”。雖本有性行,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稱爲修德,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汗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行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性德。

  修持方面,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殊勝。但末法衆生,應選契機之法。我常說:買鞋,首先一條是大小合適,其次才是物美價廉等等。爲了幫助大家抉擇,略談叁根本與叁無漏學,這是一切行人共同遵循的道路。其下再介紹禅密淨圓頓法門。

  (1)根本叁要: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他是首要的。常說:“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衆生導師。于是大占山頭,大收徒衆,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世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舍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舍的東西能舍,不再留戀。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爲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忌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幹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爲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衆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于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薩看一切衆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佛看一切衆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那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爲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大悲爲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爲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爲根。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爲魔的眷屬。

  第叁、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爲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爲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爲因”就等于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他就要結出佛的果。所以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叁個像是一盞油燈的叁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衆生,因爲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回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衆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正如《金剛經》:“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經文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爲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2)戒定慧叁無漏學

  以上叁種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不可或缺的。本段的叁無漏學,同樣是一切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羅蜜的濃縮,波羅蜜翻爲“彼岸到”,華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譯爲六度。迷惑與生死是此岸,覺悟與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我們處在生死輪回的此岸,若能超脫一切煩惱,便能到達覺悟成佛的彼岸,所以名之爲“度”。六度代表萬行,濃縮便是叁無漏學。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1)戒。至于戒呢?是寶塔第一層。第一層若壞,塔就不能不存身了。現在我們只談居士,居士有五戒。八關齋戒,因有過午不食,這是齋。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學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則已,受了就必須精勤守護,千萬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戒,就如同一個漏水的器具(這個花瓶漏水,我們就不能用)。一個漏器,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2)定。就是禅定,例如四禅八定(色界有四禅,無色界還有四種定,把色界無色界加在一起成爲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嚴經》中開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擾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種練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實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驚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無色界的事,我們是在欲界,欲界裏修練,起碼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後,身就跟雲跟煙一樣的,非常空虛和清淨。不過還是感覺有身,這個是欲界的定。在這個地方修持再進一步之後,突然間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時候自己不見自己有身,也不見自己的衣服,也看不見自己所坐的床鋪,房子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這個地步就妄自尊大,自以爲如何如何。其實這是未到定,還沒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叁禅,四禅,他還不到初禅。就像還在幼稚園,就自認爲我是博士了,這些地方很容易錯認。你自己沒有開悟,說開悟,沒有到四禅說四禅,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決定入地獄的,所以這樣你修了半天還不如不修,這是我們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聽見別人說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念佛念了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就認爲他比我強。應知:他不能和閣下相比呀!那遠遠不能相比呀!他們縱不犯大妄語,沒有損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們則是橫超色無色界欲界諸天,直生西方淨土,永不退轉,一生成辦。他們如何能比?

  (3)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沒有法翻譯了。在華文中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來翻譯般若,所以沒有翻。有時勉強用“大智慧”以別于常用的智慧。在叁無漏學與六度中,般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單修前五度的每一度,若沒有融會般若,那麼修者就同瞎子一樣,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練。比然是善事能得福報,但如仰箭射虛空,福盡,箭還是墮落到地面。般若是什麼?勉強來說,那就是能顯清本有心體,消除妄想執著的心力。參證《法華經》也可以說: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見而證入佛的知見的智慧。《法華經》:“十方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于世。”佛爲什麼到世間來?唯獨爲這樣一件大事因緣才來。什麼事呢?就是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給衆生開示佛是什麼知什麼見。世尊悟道的頭一句話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話要是佛不說誰能知道!所以佛就爲這個大事因緣來的,然後衆生就依止佛的知見,放棄自己的知見。我們都是衆生知見,就是情見,都是從情出發的,也就是妄見;所以要去掉我們的知見,轉換成佛的知見。那要靠什麼?就要靠般若嘛!但般若不是我們情見所能達到的。佛當時就說,衆生的妄心像太末蟲,(太末蟲這個名詞很有意思,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有細菌。末是微末,太末是極微末,極微末的蟲不就是細菌嗎?)處處能緣,獨不能緣在火焰之上。細菌什麼地方都能生存,但在火上不能生存嘛!這就比方衆生的心,本領大極了,沒有不能想的。處處能緣,但不能緣于般若之上,對于般若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大家要明白,你如果仍在情見之中,你所能理解到的都不是般若。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這個地方很多人錯認。有的人開了點知解,以爲他所知所解就是般若,不是,你所有用知解達到的都不是。所以這是“言語道斷,心行…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抉擇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