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見
黃念祖老居士講述
淨宗見愚聽聞抄記
編者序
正文
請入彌陀願海
龍卷風中現奇相
臨危不懼,念佛不止
勇猛念佛,戰勝病魔,臨終現瑞相
黃念祖大德現觀音菩薩相
在紫竹院宣演密法
編者序
“抉擇見”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美國弘法期間,迄今未曾流通的一堂開示。多年前的因緣際會,見愚得自友人由美國輾轉傳來之二卷錄音帶,得以聆聽念老之法教,同時友人並囑予不可流通雲雲。爾後多年,此之法音在家務駁雜間遍尋不著。今年(2001年)在整頓家務之中,此開示法寶又重現眼前。見愚向來無明庸陋,竊謂:得失之間,因緣無量。當年嚴禁流通,或有其時節因緣。爾今念老生西久矣,見愚藉此重拾法教因緣,聆聽法音並鬥膽筆記之,使吾等法子能得念老法筵遺音回向,往生淨土,圓成菩提!
二○○二年仲春 淨宗見愚謹識于芬陀利華園
正文
在我們轉述上師開示之前,先向上師、蓮師像恭敬頂禮。
貢噶上師是當代稀有的大德,是諾那祖師的推薦。諾那祖師是第一位來到漢地的上師,來到中國是稀有的因緣。紅白教到中國是稀有的因緣,得到《無量壽經》善本也是稀有的因緣。諾那祖師在民國初年經過種種苦難、磨難,從西藏流亡到印度,再到北京、南京。諾那祖師在回西康之前,向我們推薦貢噶上師。諾那祖師不但推薦貢噶上師,還替我們求貢噶上師,請他到漢地弘法。有諾那祖師以及貢噶上師先後地接力,才闖開現在的局面。這不是很久的事情,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是我們這一兩代人的事情,這是殊勝的因緣。
這些上師都是開大圓滿見的人,大圓滿見要開,開不是單單聽講,或是修法所能得到的,這有天淵之別。能開的人只有少數,開大圓滿見,也就是禅宗說的開悟,是極爲稀有。
貢噶上師講“抉擇見”,說通俗點就是怎麼做決定。這個修法你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要有一個鑒別,要有一個選擇。抉擇這一切,首先要有一個見,你的見解、看法、觀點,對事情你有什麼看法,有什麼觀點。而“見”更帶有一種決定、固定的意思,看法與觀點有時候可以變的,對這件事有這個看法,對那件事有那個觀點。
“見”,貢噶上師有個定義:“見,乃是內外輪寂一切法,決定其體性,而印持之。”“內”,是佛教內的,“外”,是佛教外的。“輪”,是世間上的一切生死輪回,六道、包括天道輪回內的事情。“寂”是寂滅,和尚過去了,我們說他圓寂,這又是一種尊稱的通用,只有佛才能稱上圓寂。“寂”是圓寂、空寂,圓寂實際上就是涅槃,涅槃有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涅槃是佛所證得最究竟的果德,因般若而恢複了法身,徹底而得到解脫,這個叫做“寂”。
佛教以內、佛教以外,是對立的,“輪寂”也是對立的。“輪寂”是生死涅槃,“輪”是纏縛的境界;“寂”是一切寂滅,一切萬德都圓滿,疑惑都寂滅,業力都寂滅,這是解脫的境界。內、外、輪、寂一共有四種。
“一切法”,“法”這個字,大家常常會誤會,認爲“佛法僧”的“法”就是代表佛所教導的法。實際上佛經上的“法”,意思很廣,概括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有形的、無形的,講道理、概念,都是所謂“法”。不是傳一個法叫做“法”,法律的叫做“法”,一切有爲法,指的事情、東西、概念、道理,種種可以通用的,都可以叫做“法”,沒有一樣不能稱之爲“法”的,所以“法”不能當作一個儀軌來看。
這樣一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不好講了。“一切”,不管你是什麼?人、桌椅板凳、道理、原則、語言、思想、起心動念,都屬于“法”。那“一切法”就是一切的一切,這就很廣了。
“見”是什麼?對于內、外、輪回、涅槃,一切的法,這就無所不包了。佛教以內,佛教以外,輪回六道的,超越輪回的,一切事、一切物、言行、、道理、有形無形,有相無相,一切的一切。對于這一切的一切,我們要“決定其體性,而印持之”。
這些是什麼?我們知道它是什麼體?是什麼性質?“見”就是這樣,我們要對一切一切的法,認知它是什麼體,什麼性,並印證之,很堅固地去看。“印”就是蓋圖章似的,一蓋文字就出來了,你的見就是這樣。
一般講凡夫見,就是認爲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真實的,功名富貴都是很有趣味的,他執爲是真實的東西。你說假的,他說是真的。今天吃好的嘛,就很舒服;吃不下口嘛,就覺得不好吃,很不舒服。這一切一切不都是很真實嗎?好,就知道它好;不好,就知道它不好,這還不真實嗎?摸得著,看得見!這些摸得著,看得見的,就實在有,這些享受是我應該追求的。他對一切事物就這麼看,它的體就是世間所有皆真實,它的性質,如他所顯現的,必須是摸得著,看得見,才真實有,我能體會到,我能嘗得出的,這才是真實的。
“印持之”,老是這麼想,很自然的,像蓋圖章一蓋就出來,不用很費事。自自然然就這麼看,不用說讓我坐下來慢慢一點一點地想,這叫做“見”。所以比我們所說的看法、觀點,更帶普遍性,固定、肯定,所以“見”是很徹底的,很自然的。“印”就是不用再去一筆一筆寫;“持”就是老是那樣,不會今天這麼講,明天又那麼講。一本“唯物主義”者,他就是唯物,不會一會兒“唯物”,一會兒“唯心”,這就不叫做“見”了。肯定我就是唯物,你們唯心都錯,這是唯物的見,“見”是這種的意思。
“見”,是對于內、外、輪回、涅槃一切法,怎麼去認識它的本體、本性,我們成爲一種看法,而且很堅決、很自然地,形成這一套了解、看法。這些了解看法,就不是一時的,而且是無偶獨有的,這就是“見”。每一種見不只要去認識它的體性,而這些見也有它本身特別的性質。性質的所知所解,也有種種的不同,所以“見”有好多好多種類。
談“抉擇見”,首先對于“見”要有一番了解,相當于我們的見解、看法、觀點,但比這個堅固、牢定。對于一個人來說,就是一套固定、固執、決定的看法,所以“見”就成爲修行中第一個問題。所以密宗也叫做“決定見宗”,“見”就起了決定的作用,並且把“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去對待,以這個爲宗旨,所以稱之爲“決定見宗”。密宗講什麼?見、修、行、果。華嚴講信解行證,密宗講見地、修、行,得什麼果。打個比方,修行等于是走路,果等于是到家。我要回家,我要走路,首先要知道方向,方向就是“見”。你家在哪裏?我選擇哪條道路?我選擇什麼工具?這是第一步。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要有第一步。我要回去,要買哪一班飛機?到紐約、東京,要怎麼走?你要是先到南美,南美再到非洲,這麼繞來繞去,路線就麻煩了,方向不對。所以“見”就很有重要性。
爲什麼我就這麼走?因爲他這麼去過,我相信他,這不就很直接了當。我走他以前走過的路,他的經驗對我就有幫助。如果我瞎闖,就認不到了。這就有很大的關系,你要怎麼走,跟著你的決定,抉擇。你要遊覽北京,就買個北京地圖,就從地圖上找,看看什麼路線?看對路線,走就方便了。所以走的問題,決定于你定方向的見。所以修行與見不能分,一切都正確了,堅持下去,就到了地方。要到故宮,就到故宮,要到天壇,就到天壇。所以後面怎麼走,以及它的果,決定在它最初的方向、決定,這是首要的。要是一開始錯了,你跑得越遠,到目的地越慢,你又退回來了。決定見的道理就在這裏,但是佛門上的道理比這個比方要深入的多。所以決定見要擺在首要的地位,所謂見修行果,“見”是放在第一位。
前面這些是貢噶上師給我們的定義,比我們所謂的見解、看法、觀點的意思要深刻的多。對于整個宇宙人生,這一切的一切,總的一個對待性、方向性的一種想法,一種看法,一種觀點,就是你思想深處作主的那個東西,這個是“見”。“見”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因此既然有這麼多的“見”,所以我們在這些“見”上要有所了解,有所抉擇,所以叫做“抉擇見”。
我們是屬于什麼“見”?
第一種是執實見,就是凡夫的見,對于你所有的東西執實它,認爲它是真實的。凡夫對于一切法,這一切法範圍很廣,包括東西、事情、有形的、無形的,這一切一切都把它當成真實的。把它當成真實的,就有愛憎,就有取舍,這是凡夫的執實見。他不認爲這些東西是空、無常,如夢幻泡影;他認爲是真實的,就全力去貪、去求,想辦法得到手,非得到手不肯放,這個“見”就出來了。他認爲是真的,不知道它是夢。
日本有一則笑話:有一個人作夢,夢見得到很好的酒,他就叫老婆燙酒給他喝。就在老婆燙酒的過程中,他夢醒了,發現酒沒有了,才知道原來是夢。所以他後悔不如不讓老婆去燙酒;不燙酒的話,他還可能喝得到,執爲實有!夢都醒了,他還糊塗!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在夢中,如夢如幻,看成是實有的。
“如幻夢空花,徒勞把捉”,幻夢空的花,你去抓它,抓著不肯放,這不是徒勞嗎!不能抓。就像小孩吹的泡泡球,很好看,但它馬上就要滅了。想去追求它,想把它抓住,小孩還爲了它而打架。這在我們大人看來,真是愚癡極了,小孩子卻認爲是很應當的,這是“見”的問題。他認爲是真實的,所以他就想要,要不到就難過,就要爭鬥。
這裏的一切法,說的就廣了,不光是生活用品、名利、地位,還包括涅…
《抉擇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