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就確實很快。在中國大陸解放以後四十多年,即身成就大虹光身(這是密法修大圓滿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個人。在五十年代,我的金剛上師貢嘎呼圖克圖親自對我說,他當時在民族學院擔任西藏古典文學教授,他說:“前不久有一個居士,他活著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這是一個有修持的人。等他化了光了,大家很後悔,爲什麼當初不親近親近。大家回憶追想,這個人從來也沒有表現過什麼奇特,就是說話很怪,不好懂。”真正悟心的人說話就是不好懂,他已不是衆生的情見了。他說話我們覺得奇怪,就好像他是瘋了。另外西藏紅教一位四十多歲的活佛,名叫索朗頓珠,八十年代初曾到我家中,他寫了一篇西藏當代化虹光身的人調查報告,其中一共是六人,他身上護身佛的籠子裏還有一根化光走了的人的頭發。肉體化光留下頭發爪甲是一種類型,再進一步爪發也都化光了。即生化光大成就是真實的,不是誇大。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十億多人口,這麼多年,只有六個人,十億分之六。但是念佛往生的人則年年都有所聞,遠遠大于這個數目。當前密宗的情況,如有真實好的因緣,成就確實很殊勝。但是這個因緣很不容易。
叁、淨土宗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常說,修行人應以“般若爲導,淨土爲歸。”般若如目,有眼才能導行,《華嚴》八十一卷,最後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往生極樂是一切行人歸宿。善導大師說:“世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話義理極深,如一時未能體會,但當仰信即有不可思議法益。一切皆從此大願海出生,一切無不歸還此大願海。所以本文也是以“淨土爲歸”。彌陀因發四十八願,稱爲大願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是心髓。這個願叫做十念必生願。凡能聽到淨土法門,就“至心信樂”願生西方,“乃至十念”就可往生。十念就是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觀經》中五逆罪人,臨終時地獄現前,真誠悔改,專心念佛,念了十聲就往生了。可見淨宗的殊勝,不可思議。至于持名的功德,東密興教大師有個說明,他說從“阿”字流出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流出一切諸佛。他底下說,爲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就是這個佛號裏頭有個“阿”字。所以這個字讀准功德很大,我們應讀阿(丫)彌陀佛。這個字很重要,阿字是華嚴字母音的第一個字,這個字有無量的功德。目前許多人所念不合梵音了。
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多生多劫,萬德薰修的果實。你念名號,名號中的萬德莊嚴的妙果,就在你心中。而且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議。淨土宗的祖師道綽,他舉實事爲例,說明念名字的好處。一個例子:治狗咬的藥方,把老虎的骨頭烤熱了,在傷口揉擦,可以好。但是在窮鄉僻壤被狗咬了,老虎骨頭找不到,怎麼辦?就把自己的手弄得很熱,在那個傷處揉,嘴裏頭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就可以好。另一例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曆;跌了腳要用木瓜烤熱了來擦,木瓜也不是平常可以得到的,也是用自己的熱手在傷處按摩,嘴裏念:“木瓜,木瓜,:.。”他自己就這麼治好的。可見名字跟實際是相聯的,你叫張先生,張先生來了;請李先生,李先生到了。念萬德洪名就可以召來萬德,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就都召請來了。
總之,我感覺淨土宗和別宗比較,它有四個優點:
(一)是穩。它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師父很重要,禅宗同樣的要選擇師父,相信師父,靠師父。如你遇見一位無面目的長老,被他拿一個冬瓜印子,給你一印。也就是說,你本來沒有開悟,偏偏又遇見一個不長眼睛的長老,拿一個用冬瓜刻成的印,給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這是譬喻)。這位長老有名無實,他自己並沒有開悟,偏要強作會家,給你一個糊裏糊塗的證明,印證說你開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師父也很重要;但是淨土宗不需要這些。
爲什麼修行難?難就難于生信。但是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無量經論,都在給我們作證,啓發人們的信心,所以對淨土法門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這個法門,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沒有任何危險。只要老實念佛,不須東參西訪,自然遠離惡師惡友,不易上當。最穩當啊!
(二)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彌陀怫,一教就會。很多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就念阿彌陀佛,得到很好的結果。人人都會,可見容易。
(叁)是普。它普被叁根,上至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下到五逆十惡,地獄現前,念佛十聲,也都往生。這種根器他都可以普被呀!
(四)是妙。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時候很誠懇,很清淨,這些世間的事都不想了。于是在你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彌陀佛,你就離開妄念了。若是一上來就叫你離念,這很難哪!“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這想就是妄想。去了一個添了兩個,所以你對于它沒有辦法。然而你老實念佛,不知不覺就離開了妄想,從有念達到無念,不知不覺合了道妙。往生見佛聞法而證無生法忍,正是“巧入無生”。所以它極妙。
學法須知綱要,小本的宗要是“信願持名”,有深的信心,懇切的願力,持佛名號,非常簡單,非常殊勝。大本《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個是一樣的。發菩提心就相當于信願,這個信就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不能信哪!這個信很重要,信是道之元功德之母,信爲道元功德母。深入佛教,信才是能入,才能進門,你要能拿到寶,信是手,才能在佛法寶藏中拿到寶,能信就是很大的智慧。《阿彌陀經》說,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唐玄奘大師所譯則爲“極難信法”。可見得能信這個法門,在一切世間,天人之中也都是很難的。所以常說念佛不難,難于生信。那麼現在我補充一句:“生信不難,難生正信。”有很多人他雖然是信,不能稱爲正信。爲什麼呢?舉些例子:有些人說:“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後到陰間就多一個元寶。”這當然不是正信了。還有人就覺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時候舒服點兒。這是第二種。第叁種,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現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種,就希望我死後也要得到安樂。我活著時候很安樂、很舒適,死後也求這樣。第五,爲了超薦亡靈。自己有個親屬他已經死了,很思念他,那什麼辦法呢?于是念佛求對亡者有好處。如上種種千門別類的念佛,都不是正信,這樣念不能往生。最後一種,他就是認爲自己根器不好,學別的自己都不夠,既然學別的都不夠,那麼只好念佛吧!那麼就念佛了。這個也很消極,對于這個佛號功德就信得不夠,這種最多也只能夠生到邊地。這都不是正信。正信是什麼呢?淨土宗的祖師有個截流大師,他有一個勸生正信文,勸大家生正信,他說這個正信跟不是正信區別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麼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來就沒有分別。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嘛!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來不是兩樣。但是呢?現在自己還是凡夫,還不是佛。這是頭一條。第二條,就相信雖然自己不是佛,但是我們跟佛沒有一點兒隔斷的地方。一個杯子裏頭我們倒了水,倒了牛奶,這個杯子裏頭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裏頭,水也全部在牛奶裏頭。我們跟佛,雖然現在我們是衆生,我們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們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樣,互融互攝。這個道理是對的,因爲起碼我們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處,當然我們在佛心裏頭。再進一步,要信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心也遍一切處。都遍在一切處,那不就佛在我心裏頭,我在佛心裏頭,一切處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處是牛奶,到處是水。這是第二條。第叁,因此我們這念佛嘛!如來悉知悉見,感應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信叫做正信。他底下再說一句話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將來這個區別就有天淵之別。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當然會持名,具足資糧當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願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信願重要,這是往生的關鍵。不具正信的話,你雖然念怫,不能往生,來生就會生到富貴人家,生到富貴家裏就會造惡,造惡以後,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獄。這個話很讓我們震動。所以你修行不徹底,跟那個十惡不赦的惡人的結果,只是差一步。作惡的人的結果,這一生完了之後馬上入地獄。我們沒有作惡,我們也念佛,但是沒有解決問題,我們來生富貴,富貴之後就要作惡,作惡之後,死了入地獄。作惡的人比我們先到一步,念佛不徹底的人後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獄是同樣的。結果很懸殊了,所以這個正信非常重要。
先師夏老開示:“理明信深。”爲了能信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就須發起無上之心,參究淨宗的理體。《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兩句最重要的話。“是心是佛”,本心是佛,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就像截流大師的話,你本來是佛,但是現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這個心在念佛,這是修德。我們就是從我們本來是佛的這個心,生起了念佛。這個本來是佛的心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現在在念佛,不是從性德産生出修德來了嗎?這個在佛教的語言,叫從性起修,從你的性德上生起了修德。你起心念佛,念的是佛嘛!佛是什麼呢?佛不就是你的本心嗎?“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嘛!念的什麼?念的還是本心嘛!你修的是什麼?修的還是在…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