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P3

  ..續本文上一頁

  “牛頭栴檀”來造房子,我們現在如果拿牛頭栴檀,燒香的都找不到了。這種香不是一般性的香,不叫牛頭栴檀,牛頭栴檀是不得了的。這麼好的木頭用來造僧房,“堂有叁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床臥皆具足”裏面好的衣服、臥具床都具足。“百千衆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禅窟,種種皆嚴好”這個還了得,我們這個觀世音寺就這樣,我們功得就很大了,更不要說造這樣子的寺廟,種種皆嚴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這書是書寫,受持、讀、背。

  誦是背的意思,讀是拿著本子讀,讀熟了就成誦,甚至不單單會背,而且會書寫。

  “若複教人書”就是你自己不會寫,你出錢請別人寫,也是可以的。

  “及供養經卷”你不會寫也不會讀也不會誦,就把經書放在家裏供著,香、花供著,都可以的。

  “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葡,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熏油就是指香油的燈常常點燃了,就是在家供。

  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知道經書可以避邪,家裏面請一本經書供養的,所以你們要知道這個經書是不得了的。

  有的朝聖的出家人就是把經書頂在頭頂上,有的經書就是很小就像心經,寫得很小的,有的就把經纏在發髻裏頂在頭上,有的就朝聖的時候朝普陀山或者朝五臺山,就把《妙法蓮花經》或者《大方廣佛華嚴經》頂在頭上走,這個古代都有,而且有一個出家師父這樣頂著,後來文殊菩薩現出來見他,就這樣供養經卷也是可以的。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佛還比喻像虛空一樣無邊無際。

  “其福亦如是,況複持此經,兼布施、持戒”更不要說你又受持這個經典,同時你又會布施,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修六度,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禅定,不嗔不惡口,恭敬于塔廟”,況複你這個人又持這個經典,又能夠行六度,對人又能恭敬,又不嗔、也不說惡口,而且經常喜歡到塔廟裏來繞塔,轉經,禮拜諸佛菩薩,“謙下諸比丘”,對出家特別的謙下恭敬,“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遠離貢高我慢的狀態、心態,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嗔”,有人來問你,“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嗎”?這樣惡意的問難也不嗔恨。

  “隨順爲解說”還是心理調柔地隨順他的機爲他作解說。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是贊歎,如果能持這個經又能夠這樣做,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馬上一轉就可以做;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但是見到有這樣做的人,若見此法師,因爲如果見到這樣的人,這個人可以稱爲是法師。

  《妙法蓮華經》裏很奇特,你不會講解不要緊,你會讀誦,是讀誦法師,是讀的法師;你會誦,是誦法師。哪怕我們升起高座不講解,就誦《妙法蓮華經》大家聽著,他也是法師。會書寫,是書寫法師。你會受持這個經典,按照這個去修,那更是法師了。所以說我們自己做不到的話,能夠見到這樣的人,這個就被稱爲法師。

  “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所以我們這次講經法會,以這個講經的因緣,令世尊再現在前,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所以這次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來,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

  這裏“天華散”天華我們很難找到,人間很少有這個天華,在天臺山有一種天華,是智者大師成道的時候天人撒下來的,有那個種子在。“天衣覆其身”,這個天衣,是特別好。真正的天衣很輕很輕,就好像沒份量一樣。

  製作工藝特別好。我們在西藏、在印度有一種很好的衣料,有的師父就說,這個不是人做出來的,他這個不是罵人,其實是贊歎這個衣服,意思是鬼輔神工一樣的,有的是鬼造的,有的是神造的。

  “頭面接足禮”我們平時禮拜的方法就叫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心、身對這個法師就當他是佛一樣地看,那樣想。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也就是說你能夠見到這樣子的,他不久能夠詣道場。其實自己能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你自己不久也能證得。

  “道場”也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剛座一樣,你不久就能成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裏面其實包含兩種意思,就像佛對地藏菩薩說的那樣,如果我們衆生聽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當知是人離成佛不遠。在這裏也是這樣。見到這樣的法師,心生如佛想,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爲,廣利諸人天”。這個也可以理解成是我們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善緣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自己也離成佛不久,以後能證得無漏無爲的菩提心,能夠以此廣利無量無邊的人天。在這次講經過程中,我們就有人說,讓別人知道在這裏講經,他們當下就得到利益。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遇到這樣的法師,就是他住過的地方,休息過的地方、走路散步過的地方,或者坐了一下,往地上躺了一下,乃至在這個地方說過一句偈、講過一句法,在這樣每一個地方,都應該起塔,“莊嚴令妙好”,留下這些標志,讓別人見了之後,別人也結下這樣一乘大法之緣,是結這樣的法緣。這樣的供養,即像供養佛法。

  若坐若經行,這樣的地方前面說如佛想,這是佛所給衆生顯現這樣一種行爲的地方。所以我們能夠來莊嚴他的廟,能夠來供養他,這樣是結了一種佛緣。

  下面說了:“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臥”。所有一切廣大有緣的佛子,住在這樣的地方,會得到佛一樣的受用。

  因爲一乘大法與十方諸佛是同一體性的。我們住在這個法裏,就像佛一樣,得到佛的受用。雖然我們自己還是佛子呢!還是因地的,顯現的還是凡夫,或者還有煩惱,但是我們住在這樣的一乘法當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樣的受用。

  所以說有時候用獅子來比喻,獅子雖小,它吼起來也是其它野生動物害怕的。有時候也用大鵬金翅鳥的鳥蛋來比喻。這個鳥蛋很奇特的,這個蛋裏面,金翅鳥就已經具足。只要殼子一出來,馬上就會飛。

  相比其它的鳥,出了殼之後還是光光的,毛還沒有長好,蹒跚地走路,這金翅鳥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是這樣。

  入了佛的因地“佛子住此地”是諸佛的本地,成佛的因地,則會同于佛的受用“常在于其中”常住在這一乘法當中“經行及坐臥”。

  希望我們這次聽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後,要有這樣的覺悟,既然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以種種的行,跟衆生結緣,你要相信,我們的行住坐臥都在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當中。行住及坐臥,不離于其中,不離諸佛的果海,度我們衆生的悲心,以慈眼看我們。不要覺得我們是孤單的,聽完這個經一起來就忘掉了。

  我們現在是想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裏,我們諸位坐在哪裏?“若坐若經行,不離于其中”。

  我們在哪裏?觀世音菩薩的慈眼看著我們呢!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就是我們的皈依處,要有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這個時候你再邁著腳步往下走的時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裏了,不管你是邁著腳步往哪裏走,還是邁著腳步走出家裏,你都知道你的家在哪。

  你真正的家在哪?應該要知道!要把我們聽經過程中産生的智慧和信心,有一個落實的地方,不要一起來之後就忘掉了。

  我們坐在這裏也好,起來也好,或走路也好,不管你走在哪裏,要找到這個家,要找到這個大海。不是前面說的爲求金銀珠寶,入那個衆生的業障海,要求皈依處,而入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這樣我們就可靠了。

  就象彌勒菩薩,他也是等覺菩薩,他常常背了一個口袋,把什麼都裝進去。我們現在就坐在彌勒菩薩的口袋裏,就坐在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海當中。所以,你不要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裏,你常常要問自己在哪裏,那你就有皈依處了。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到這裏已經圓滿了。

  回向功德:

  此解法華普門品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叁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由于我們校稿的時間很少,會有很多疏漏,又很希望早一點與同修們同沾法喜,也就發表出來了...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