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栴檀”来造房子,我们现在如果拿牛头栴檀,烧香的都找不到了。这种香不是一般性的香,不叫牛头栴檀,牛头栴檀是不得了的。这么好的木头用来造僧房,“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里面好的衣服、卧具床都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这个还了得,我们这个观世音寺就这样,我们功得就很大了,更不要说造这样子的寺庙,种种皆严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这书是书写,受持、读、背。
诵是背的意思,读是拿着本子读,读熟了就成诵,甚至不单单会背,而且会书写。
“若复教人书”就是你自己不会写,你出钱请别人写,也是可以的。
“及供养经卷”你不会写也不会读也不会诵,就把经书放在家里供着,香、花供着,都可以的。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葡,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熏油就是指香油的灯常常点燃了,就是在家供。
古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知道经书可以避邪,家里面请一本经书供养的,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个经书是不得了的。
有的朝圣的出家人就是把经书顶在头顶上,有的经书就是很小就像心经,写得很小的,有的就把经缠在发髻里顶在头上,有的就朝圣的时候朝普陀山或者朝五台山,就把《妙法莲花经》或者《大方广佛华严经》顶在头上走,这个古代都有,而且有一个出家师父这样顶着,后来文殊菩萨现出来见他,就这样供养经卷也是可以的。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佛还比喻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其福亦如是,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更不要说你又受持这个经典,同时你又会布施,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修六度,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嗔不恶口,恭敬于塔庙”,况复你这个人又持这个经典,又能够行六度,对人又能恭敬,又不嗔、也不说恶口,而且经常喜欢到塔庙里来绕塔,转经,礼拜诸佛菩萨,“谦下诸比丘”,对出家特别的谦下恭敬,“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远离贡高我慢的状态、心态,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嗔”,有人来问你,“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吗”?这样恶意的问难也不嗔恨。
“随顺为解说”还是心理调柔地随顺他的机为他作解说。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是赞叹,如果能持这个经又能够这样做,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马上一转就可以做;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但是见到有这样做的人,若见此法师,因为如果见到这样的人,这个人可以称为是法师。
《妙法莲华经》里很奇特,你不会讲解不要紧,你会读诵,是读诵法师,是读的法师;你会诵,是诵法师。哪怕我们升起高座不讲解,就诵《妙法莲华经》大家听着,他也是法师。会书写,是书写法师。你会受持这个经典,按照这个去修,那更是法师了。所以说我们自己做不到的话,能够见到这样的人,这个就被称为法师。
“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法会,以这个讲经的因缘,令世尊再现在前,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力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所以这次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来,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
这里“天华散”天华我们很难找到,人间很少有这个天华,在天台山有一种天华,是智者大师成道的时候天人撒下来的,有那个种子在。“天衣覆其身”,这个天衣,是特别好。真正的天衣很轻很轻,就好像没份量一样。
制作工艺特别好。我们在西藏、在印度有一种很好的衣料,有的师父就说,这个不是人做出来的,他这个不是骂人,其实是赞叹这个衣服,意思是鬼辅神工一样的,有的是鬼造的,有的是神造的。
“头面接足礼”我们平时礼拜的方法就叫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心、身对这个法师就当他是佛一样地看,那样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也就是说你能够见到这样子的,他不久能够诣道场。其实自己能够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你自己不久也能证得。
“道场”也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刚座一样,你不久就能成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里面其实包含两种意思,就像佛对地藏菩萨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众生听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当知是人离成佛不远。在这里也是这样。见到这样的法师,心生如佛想,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这个也可以理解成是我们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善缘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自己也离成佛不久,以后能证得无漏无为的菩提心,能够以此广利无量无边的人天。在这次讲经过程中,我们就有人说,让别人知道在这里讲经,他们当下就得到利益。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遇到这样的法师,就是他住过的地方,休息过的地方、走路散步过的地方,或者坐了一下,往地上躺了一下,乃至在这个地方说过一句偈、讲过一句法,在这样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起塔,“庄严令妙好”,留下这些标志,让别人见了之后,别人也结下这样一乘大法之缘,是结这样的法缘。这样的供养,即像供养佛法。
若坐若经行,这样的地方前面说如佛想,这是佛所给众生显现这样一种行为的地方。所以我们能够来庄严他的庙,能够来供养他,这样是结了一种佛缘。
下面说了:“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所有一切广大有缘的佛子,住在这样的地方,会得到佛一样的受用。
因为一乘大法与十方诸佛是同一体性的。我们住在这个法里,就像佛一样,得到佛的受用。虽然我们自己还是佛子呢!还是因地的,显现的还是凡夫,或者还有烦恼,但是我们住在这样的一乘法当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样的受用。
所以说有时候用狮子来比喻,狮子虽小,它吼起来也是其它野生动物害怕的。有时候也用大鹏金翅鸟的鸟蛋来比喻。这个鸟蛋很奇特的,这个蛋里面,金翅鸟就已经具足。只要壳子一出来,马上就会飞。
相比其它的鸟,出了壳之后还是光光的,毛还没有长好,蹒跚地走路,这金翅鸟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是这样。
入了佛的因地“佛子住此地”是诸佛的本地,成佛的因地,则会同于佛的受用“常在于其中”常住在这一乘法当中“经行及坐卧”。
希望我们这次听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后,要有这样的觉悟,既然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以种种的行,跟众生结缘,你要相信,我们的行住坐卧都在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当中。行住及坐卧,不离于其中,不离诸佛的果海,度我们众生的悲心,以慈眼看我们。不要觉得我们是孤单的,听完这个经一起来就忘掉了。
我们现在是想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我们诸位坐在哪里?“若坐若经行,不离于其中”。
我们在哪里?观世音菩萨的慈眼看着我们呢!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就是我们的皈依处,要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个时候你再迈着脚步往下走的时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里了,不管你是迈着脚步往哪里走,还是迈着脚步走出家里,你都知道你的家在哪。
你真正的家在哪?应该要知道!要把我们听经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和信心,有一个落实的地方,不要一起来之后就忘掉了。
我们坐在这里也好,起来也好,或走路也好,不管你走在哪里,要找到这个家,要找到这个大海。不是前面说的为求金银珠宝,入那个众生的业障海,要求皈依处,而入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这样我们就可靠了。
就象弥勒菩萨,他也是等觉菩萨,他常常背了一个口袋,把什么都装进去。我们现在就坐在弥勒菩萨的口袋里,就坐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海当中。所以,你不要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你常常要问自己在哪里,那你就有皈依处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到这里已经圆满了。
回向功德:
此解法华普门品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由于我们校稿的时间很少,会有很多疏漏,又很希望早一点与同修们同沾法喜,也就发表出来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