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出来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这样子多的力量呢?佛就赞叹,“是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闻其名号,是人离成佛不远”,而且在很多的经典里面都劝我们苦难众生,特别是末法时代,众生苦难多,障碍也多,应当多多的祈求称念顶礼观世音菩萨,在很多的经典里多数都是这样子讲。佛把我们介绍给观世音菩萨,让我们要特别的诚信。
“念念勿生疑”不要生起怀疑来,观世音菩萨就讲,你们要多念我本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清净庄严的,具足一切乐的本性。我们现在生活的凡夫都是处在一切的苦的本性之中,怎样才可以呢?所以观世音菩萨从因一直到果。在《楞严经》里着重的是讲因,《妙法莲华经》里着重讲果,在因地里面怎样子证得圆通?怎样得到究竟的智慧,在果地里面怎样观众生的苦,观世音观世间的苦的这个声音,然后以广大的方便来度我们众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按照这个文字来解释,持地菩萨他是有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他在因地里修行的时候专门平地,哪里不平把它平定,用平地之行来使自己的心能够平等。
在《楞严经》自叙圆通上也有,“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现在是时”,就当时毗舍浮佛在世的时候,“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与尔时,平地待佛”,当时国王设大斋供佛的时候,他就把那个地弄得很平的,站在路边等着佛。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因平地尔证圆通故名持地”,他是常常喜欢修路铺桥,做这些平地的工作,正好那个时候就遇到毗舍浮佛在世的时候。
国王请佛用斋,他就把佛经过的地方平得整整的,站在路边上,佛路过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佛就手摩其头为他授记,并传给他这个法门。
“您这样子的平地的精神,当回光反照用来平心,如果心地平世界皆平,因这样而证圆通”因这个而开悟的,因为他平地的这个因,得佛教化开悟了,所以名字叫持地。“经闻观音妙行,起座赞扬”,因为他往昔在佛面前发过愿,若有人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他首先出来赞叹其功德,所以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他也首先起来赞扬。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有人或者非人等闻此品所讲的、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业普门示现神妙圆通之力用者,当知是人,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以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是为功德不少。所以首先出来赞叹。
我们大家要知道,其实我们这几天听经下来应该有所收获,从无尽意菩萨的状态,问题很多很多现在应该找到一个答案,应该有所皈依了,因为在这个讲经典里面有果有因,有事相上的、按照文字上的解释的,也有实际修行当中应该怎样去受持,所以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几天的讲经,能有所领会,能够把自己在心地持起来。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经主要是佛说的,无尽意菩萨发起,“佛说是普门品时”,所有在讲普门品的时候,都是佛说时,我坐在上面是装装样子的,背后是什麽,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啊?
所以《妙法莲华经》这个法是特别的奇妙,所以这个“一时佛在”,不是说当时佛在,而是遍一切时佛都在,我们的因缘成熟了,现在就入到这个妙法莲华经法会当中来,听这个《普门品》。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这个“众”,是指所有能够听闻到《妙法莲华经》的人,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其中有八万四千众生,“众”是很广很广的一个数字,在这个当中有灵性的,心领神会了。八万四千是指什么?因为众生的烦恼不超过八万四千,总共就这八万四千众生。
所以这些烦恼,用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个名词,烦恼都变成菩提了。“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发”可以说是觉、觉悟。“无等等”,所以真实的佛法是没有比较的,他不与任何法相对待,所以佛法称为是不二法门。有的人拿哲学来作比较,有的人拿科学来作比较,因为他都不懂佛法。他要懂佛法的话,他就知道哲学即是佛法,科学也是佛法,但是如果你一门就钻在科学里,不究竟。
应该说佛法是究竟的科学,是究竟的哲学,他们不知道的人才会来跟他对比。佛法比任何法都平等对待,是法平等,遍一切处,等于一切处,无有高下,这是什么法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那这个心是什么意思啊
那这个这个心在这里就定了,我有心你们也有心吧,大家都有心吧,但是这个心是什么心呢?所以要找出我们自己这个心,最值钱的心把他找出来,造恶业的心也是我们起心动念造的。
所以有一次观世音菩萨他跟舍利弗直接讲,讲这个心的时候,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什么现出来的;乃至意识和意识的界是什么现出来的;乃至能够转识成智这个智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大宝藏,宝藏在哪里呢?所以通过听经,我们要去认识它、修持它,念念不生疑,就好像真正地投到了观世音菩萨的“福聚海无量”这个大海当中进去了,真正是在顶礼,把这样的福德海聚顶在头上。
“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八万四千众生全部觉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希望大家也要能够觉悟过来,转烦恼为菩提,用我们平实的心,能够悟到最无上、无等等心。所以这个“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们这里,我们自己要去找到它,怎么找到它?所以就不能离开善知识,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佛像画的手是伸出来的?我们大家知道,说是接引。
怎么接引呢?接引在哪里?所以在净土法门里一遍又一遍说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伸到我们面前来的手,来指示你什么。所谓的善知识,就是指示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寺庙里也是这样,我们造寺庙、塑佛像、弘扬佛法也是为了让你觉悟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才叫寺庙。
如果不是在做这个,就变样了、就不叫寺庙了。善知识也是这样,如果是善知识,肯定也是做这样的事情,否则就不是善知识。所以能够把你的菩提心给发起来,这就是佛的心,所以为什么不翻释过来呢?困为它也是尊重,个特别的、意义很甚深的,也就是佛的心,八万四千众生皆发佛的心。
佛说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会的大众都得到利益,发无上心,学观音行。我在讲经过程中也说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这一次有录像拍下来,如果有机会你们能得到这样的光盘,希望大家多多的研究进去,学一个世间的学问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学一个几年、十年、几十年,我们的生死大事,把佛的如来藏先找出来,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莫有比他更大的。
我们师父常常说,人生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己名,能够不要辜负你自己的如来藏性。带着他懵懵懂懂空手又回去。所以什么叫到宝山而不要空手而回,宝山在哪里呀?你们自己就是宝山,只不过我们把这个宝山颠倒过来造业,把我们的佛性做奴隶,认贼为子。宣化上人讲我们是错用了心机。
《普门品》是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他叫昙无忏,他将近在公元三八五年到四三三年来到中国。当时是北梁的时候现在的甘肃省,受到当时的国王叫沮渠蒙逊的厚待,当时这个国王身体特别不好,有病缠身。昙无忏就教他诵这个《普门品》,他一诵不久,病马上就好了,所以皇帝就大力推崇这个《普门品》,《普门品》就从《妙法莲华经》当中有一个单行本出来,一直流传到现在,特别在沿海地带。
那些渔民们出海之后都知道自己的(家史),我在岱山住了一年,知道打鱼的人,几乎家家都有死在海里。有的父亲死在海里,儿子死在海里,孙子还是死在海里。纵使像我们这个时代,船也大了,机械的力量也好,但是还是不免有死在海里面的,所以在沿海特别那些渔民,他们自己造作了杀生的恶业,同时又怕自己丧生失命,都去求观世音菩萨。
所以就称这部经为太平经。诵这个经就得太平了,没有力量诵的就老太太在家诵,有的妻子在家诵,还有的干脆到庙里面去请出家人诵,回向给他们,一请就是几十部、上百部甚至上千部,所以岱山这个地方每个出家人人都会背,包括居士也人人会背。所以特别地普遍。从沿海往内地,对普门品重视的程度是没有像他们那样子的。
自从晋朝开始到现在,《普门品》流传极广,国外很多人都把普门品作为日常诵本。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次讲经的过程当中,对《普门品》能够生起很大的信心出来,不退、不怀疑这样一种信心,护持《普门品》。我也劝过大家,《妙法莲华经》至少要去读一遍,如果你们能把它奉为终身受持,这是你的福德很大。
《妙法莲华经》当中,佛有这样子的赞颂,“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顶到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上面这个供养你看多殊胜,但是世尊说,如果在恶世的时候、末法的时候能够持这个经。“则为已如上”就像上面一样的,具足这种供养。
“若能持是经,则如佛现在”佛就在一样的,我们现在这里,只不过以这样的的因缘,感受到佛又现出来了,观世音菩萨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们头上来了,作这样一种法会,这样一种因缘,在这个背后佛还是在的。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