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出來問世尊,觀世音菩薩爲什麼有這樣子多的力量呢?佛就贊歎,“是觀世音菩薩,若有衆生聞其名號,是人離成佛不遠”,而且在很多的經典裏面都勸我們苦難衆生,特別是末法時代,衆生苦難多,障礙也多,應當多多的祈求稱念頂禮觀世音菩薩,在很多的經典裏多數都是這樣子講。佛把我們介紹給觀世音菩薩,讓我們要特別的誠信。

  “念念勿生疑”不要生起懷疑來,觀世音菩薩就講,你們要多念我本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清淨莊嚴的,具足一切樂的本性。我們現在生活的凡夫都是處在一切的苦的本性之中,怎樣才可以呢?所以觀世音菩薩從因一直到果。在《楞嚴經》裏著重的是講因,《妙法蓮華經》裏著重講果,在因地裏面怎樣子證得圓通?怎樣得到究竟的智慧,在果地裏面怎樣觀衆生的苦,觀世音觀世間的苦的這個聲音,然後以廣大的方便來度我們衆生。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按照這個文字來解釋,持地菩薩他是有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他在因地裏修行的時候專門平地,哪裏不平把它平定,用平地之行來使自己的心能夠平等。

  在《楞嚴經》自敘圓通上也有,“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現在是時”,就當時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與爾時,平地待佛”,當時國王設大齋供佛的時候,他就把那個地弄得很平的,站在路邊等著佛。

  “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是因平地爾證圓通故名持地”,他是常常喜歡修路鋪橋,做這些平地的工作,正好那個時候就遇到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

  國王請佛用齋,他就把佛經過的地方平得整整的,站在路邊上,佛路過的時候歡喜得不得了,佛就手摩其頭爲他授記,並傳給他這個法門。

  “您這樣子的平地的精神,當回光反照用來平心,如果心地平世界皆平,因這樣而證圓通”因這個而開悟的,因爲他平地的這個因,得佛教化開悟了,所以名字叫持地。“經聞觀音妙行,起座贊揚”,因爲他往昔在佛面前發過願,若有人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他首先出來贊歎其功德,所以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他也首先起來贊揚。

  “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有人或者非人等聞此品所講的、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業普門示現神妙圓通之力用者,當知是人,不與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以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方能得聞,是爲功德不少。所以首先出來贊歎。

  我們大家要知道,其實我們這幾天聽經下來應該有所收獲,從無盡意菩薩的狀態,問題很多很多現在應該找到一個答案,應該有所皈依了,因爲在這個講經典裏面有果有因,有事相上的、按照文字上的解釋的,也有實際修行當中應該怎樣去受持,所以希望你們能夠通過這幾天的講經,能有所領會,能夠把自己在心地持起來。

  “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個經主要是佛說的,無盡意菩薩發起,“佛說是普門品時”,所有在講普門品的時候,都是佛說時,我坐在上面是裝裝樣子的,背後是什麽,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啊?

  所以《妙法蓮華經》這個法是特別的奇妙,所以這個“一時佛在”,不是說當時佛在,而是遍一切時佛都在,我們的因緣成熟了,現在就入到這個妙法蓮華經法會當中來,聽這個《普門品》。

  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這個“衆”,是指所有能夠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人,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其中有八萬四千衆生,“衆”是很廣很廣的一個數字,在這個當中有靈性的,心領神會了。八萬四千是指什麼?因爲衆生的煩惱不超過八萬四千,總共就這八萬四千衆生。

  所以這些煩惱,用我們佛教裏面的一個名詞,煩惱都變成菩提了。“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發”可以說是覺、覺悟。“無等等”,所以真實的佛法是沒有比較的,他不與任何法相對待,所以佛法稱爲是不二法門。有的人拿哲學來作比較,有的人拿科學來作比較,因爲他都不懂佛法。他要懂佛法的話,他就知道哲學即是佛法,科學也是佛法,但是如果你一門就鑽在科學裏,不究竟。

  應該說佛法是究竟的科學,是究竟的哲學,他們不知道的人才會來跟他對比。佛法比任何法都平等對待,是法平等,遍一切處,等于一切處,無有高下,這是什麼法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身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法,那這個心是什麼意思啊

  那這個這個心在這裏就定了,我有心你們也有心吧,大家都有心吧,但是這個心是什麼心呢?所以要找出我們自己這個心,最值錢的心把他找出來,造惡業的心也是我們起心動念造的。

  所以有一次觀世音菩薩他跟舍利弗直接講,講這個心的時候,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什麼現出來的;乃至意識和意識的界是什麼現出來的;乃至能夠轉識成智這個智是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個大寶藏,寶藏在哪裏呢?所以通過聽經,我們要去認識它、修持它,念念不生疑,就好像真正地投到了觀世音菩薩的“福聚海無量”這個大海當中進去了,真正是在頂禮,把這樣的福德海聚頂在頭上。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八萬四千衆生全部覺悟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希望大家也要能夠覺悟過來,轉煩惱爲菩提,用我們平實的心,能夠悟到最無上、無等等心。所以這個“叁藐叁菩提心”就在我們這裏,我們自己要去找到它,怎麼找到它?所以就不能離開善知識,爲什麼阿彌陀佛這個佛像畫的手是伸出來的?我們大家知道,說是接引。

  怎麼接引呢?接引在哪裏?所以在淨土法門裏一遍又一遍說善知識,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伸到我們面前來的手,來指示你什麼。所謂的善知識,就是指示你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包括寺廟裏也是這樣,我們造寺廟、塑佛像、弘揚佛法也是爲了讓你覺悟你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才叫寺廟。

  如果不是在做這個,就變樣了、就不叫寺廟了。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是善知識,肯定也是做這樣的事情,否則就不是善知識。所以能夠把你的菩提心給發起來,這就是佛的心,所以爲什麼不翻釋過來呢?困爲它也是尊重,個特別的、意義很甚深的,也就是佛的心,八萬四千衆生皆發佛的心。

  佛說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會的大衆都得到利益,發無上心,學觀音行。我在講經過程中也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們這一次有錄像拍下來,如果有機會你們能得到這樣的光盤,希望大家多多的研究進去,學一個世間的學問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學一個幾年、十年、幾十年,我們的生死大事,把佛的如來藏先找出來,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莫有比他更大的。

  我們師父常常說,人生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己名,能夠不要辜負你自己的如來藏性。帶著他懵懵懂懂空手又回去。所以什麼叫到寶山而不要空手而回,寶山在哪裏呀?你們自己就是寶山,只不過我們把這個寶山顛倒過來造業,把我們的佛性做奴隸,認賊爲子。宣化上人講我們是錯用了心機。

  《普門品》是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印度高僧來到中國,他叫昙無忏,他將近在公元叁八五年到四叁叁年來到中國。當時是北梁的時候現在的甘肅省,受到當時的國王叫沮渠蒙遜的厚待,當時這個國王身體特別不好,有病纏身。昙無忏就教他誦這個《普門品》,他一誦不久,病馬上就好了,所以皇帝就大力推崇這個《普門品》,《普門品》就從《妙法蓮華經》當中有一個單行本出來,一直流傳到現在,特別在沿海地帶。

  那些漁民們出海之後都知道自己的(家史),我在岱山住了一年,知道打魚的人,幾乎家家都有死在海裏。有的父親死在海裏,兒子死在海裏,孫子還是死在海裏。縱使像我們這個時代,船也大了,機械的力量也好,但是還是不免有死在海裏面的,所以在沿海特別那些漁民,他們自己造作了殺生的惡業,同時又怕自己喪生失命,都去求觀世音菩薩。

  所以就稱這部經爲太平經。誦這個經就得太平了,沒有力量誦的就老太太在家誦,有的妻子在家誦,還有的幹脆到廟裏面去請出家人誦,回向給他們,一請就是幾十部、上百部甚至上千部,所以岱山這個地方每個出家人人都會背,包括居士也人人會背。所以特別地普遍。從沿海往內地,對普門品重視的程度是沒有像他們那樣子的。

  自從晉朝開始到現在,《普門品》流傳極廣,國外很多人都把普門品作爲日常誦本。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次講經的過程當中,對《普門品》能夠生起很大的信心出來,不退、不懷疑這樣一種信心,護持《普門品》。我也勸過大家,《妙法蓮華經》至少要去讀一遍,如果你們能把它奉爲終身受持,這是你的福德很大。

  《妙法蓮華經》當中,佛有這樣子的贊頌,“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爲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刹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頂到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于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璎珞,天衣、衆伎樂。然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爲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上面這個供養你看多殊勝,但是世尊說,如果在惡世的時候、末法的時候能夠持這個經。“則爲已如上”就像上面一樣的,具足這種供養。

  “若能持是經,則如佛現在”佛就在一樣的,我們現在這裏,只不過以這樣的的因緣,感受到佛又現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們頭上來了,作這樣一種法會,這樣一種因緣,在這個背後佛還是在的。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叁十二,高八多羅樹”。…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