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

  上師與敵人皆是恩人

   仇敵對我們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利益的。若沒有所謂的仇敵、敵人的話,就不會有一個信念使我們想去修持忍辱,也不會有一個信念使我們想要修持慈悲,所以在西藏很多的修行人都說:“我之能夠修持得很好,上師跟仇敵是對我恩德最大的”。對于一切能傷害我們的外境或仇敵,若我們能對這些境界生起一點點修持,這跟我們在一個衣食飽滿的地方自己去觀想,自己去修持的功德相比較,能對真正的仇敵生起一分一秒修持的心,這個功德是更大的。

  這就是你的慈悲嗎?

   在西藏有一位巴楚仁波切,他有一位很會說話的弟子,這弟子有天在吹牛說:“慈心、悲心一點都不難,我已經生起很大的慈心悲心了”。雖然上師總是跟弟子說,這些話不是在嘴上說的,是要在心上去做的。然而弟子總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覺得自己已經很有慈悲心了。有一天這位自以爲慈悲具足的弟子往寺院東方的佛塔走去,將袈裟包在頭上晃蕩晃蕩的走著,一路上眼睛還東瞧西看的好不得意。上師此時正好衣著樸素的在繞塔,當弟子得意洋洋地繞塔時並沒有認出這繞塔的老人就是上師,過沒多久上師就趨前問他說:“這位師父呀!您在這裏做什麼呢

  ”弟子說:“我正在修慈悲呀!”上師說:“哦!是啊,”然後各自繼續去轉經,等繞了第二圈上師又碰到弟子時,師父又問弟子說:“這位師父啊!您在做什麼呢

  ”弟子回答:“我在修慈悲嗎!”二人又繞了第叁圈,碰面時師父又再問弟子說:“這位師父啊!您在做什麼呢

  ”這時弟子火大了並說:“我在修慈悲!你看不到嗎!”此時上師突然大笑起來說:“這就是您的慈悲啊!”當這弟子睜眼一看原來是他的上師時,當下生起了很大的慚愧心,並向上師頂禮和忏悔,這次的事件對弟子來說成爲很好的一次指引,也因此後來他成爲一個很好的修行人。

  回頭看看,總會有進步

   當我們修持慈悲的時候,常會發現好不容易有點慈悲心了,但是過一會兒嗔心又生起來,好不容易生起慈悲半分鍾,一下又沒有了。然而修持即是要把這樣的時間慢慢去延長慢慢的擴大,之後種種的嗔心、煩惱就會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煩惱都會自然的消失。若以一個月來做例子的話,從初一到叁十,我們拿來修慈悲的話,當下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步,但是當我們從初一修到叁十的時候,回頭去看到初一時的自己,會發現多少是有一些差別了,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不斷地去修持,不要過緊也不要完全不修,而要每天不斷相續地修。

  感同身受的眼淚也是功德

   另外我們要觀想自己希望得到的、欲求的,也是所有衆生希望得到的、欲求的;我們不願得到的、不欲求的,也是一切衆生不願得到的、不欲求的,透過這樣的思惟觀修,主要的對象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母親開始。還有第二種觀修是以微劣的衆生爲對象。對于第二類所謂困苦的衆生,我們可以這麼思維:這些衆生被煩惱驅使,所以使他們造作違法的事情,也可能他們本來就沒有衣服、食物,所以使得他會去偷去搶,造作一些不善的惡業,結果他們被抓了起來,在到了監牢之後,雖然接受了國家法律的逞罰,受到了法律的製裁,他們的煩惱卻仍然無法止息,因爲他原來就是因爲煩惱的心而造惡,現在又被法律逞罰,但是煩惱心裏面的苦還是存在的,他沒有辦法解決,他不能飛上天,也不能遁地,他非得承受這一切,在遭遇到這樣的結果時,他沒有朋友、沒有任何的依怙、依靠,只有依止他犯法的輕重而去遭受刑責,有些可能是死罪或是各種的罪刑,如此衆生完全不能自主,一切的行爲都是依著煩惱,被煩惱牽著走,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話,怎麼辦呢

  我們要去想、去感受他的苦、他的恐懼,對于這樣的一個衆生,我們用心去體會他(她)的苦,在思惟後,我們的心漸漸的就會生起一些慈悲,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流下了眼淚,如果能有這樣感同身受的一滴眼淚流下,是有極大的功德的。

  自己的心造自己的境

   一切的衆生都希望快樂而不希望痛苦,平常我們都不知道要這樣去思維,也不知道當我們希望快樂不希望有痛苦時其他的衆生也如同我們一樣,因爲我們不知道要這樣去思維,所以會産生誤解和各種過患,甚至無法修持忍辱與慈悲。

   在西藏有個比喻,肝髒不好的人他的眼睛所見的外境都會有顔色,是帶著有色的眼睛看著一切。因爲一切的苦樂都是我們心的造作,如果我們的心是充滿嫉妒嗔恨、希求、恐懼的,那外境的苦樂也會是煩惱的顯現,佛陀說過一個比喻,有一個小偷每天都在想著偷東西,當他出去看到的每一個人時,他也會以爲別人跟他一樣想著要偷東西。再進一步的比喻,假設有一個小偷在這個屋內,有天一位客人來訪,因爲是第一次來,所以特別新鮮,眼睛不停的看著佛堂的一切擺設,因爲這個主人常常當小偷,所以他會以爲這個客人的舉動是不是也想要偷他的東西呢,當客人在看瓷杯時,小偷主人會認爲客人在想偷這杯子。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假如我們是一個嫉妒心重的人,我們總會以爲別人的嫉妒心都很強,我們也會想別人又再嫉妒我了,而且認爲自己什麼都沒做,爲何別人都會嫉妒我?因此也會想要去跟別人據理力爭或者再打擊回去等等。如果自己是嗔心重的人,看到別人也都以爲他們嗔心很重,因爲我們帶著有色的眼睛,所以一切的事情、事業或行動都會不順利外,也會覺得每個人都好像要傷害我們,或者外境總是不順利。就好像我們用一個框框把自己匡住,然後無法從當中出離,這個框框不是真實的不是實有的,但是卻如堅硬的大地一般將我們捆縛。而唯一能出離的方法是我們必須修持自他交換。我們所欲求的也是別人的欲求,所不欲求的也是別人不欲求的,而我們做如是的思維後,慈悲心就會升起,慈悲心升起後我們就會看到自己的過錯,忍辱的力量就會生起。

  什麼是智慧

   但是智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要不停的思維觀察慈悲的利益是什麼?修持是什麼?好處是什麼?並且要看到一切煩惱的過患是什麼?這就是智慧的修持!另外修持慈悲的利益跟不修持慈悲的過患能夠如實了知,這也是智慧!至于方便法門便是如實的去修持自他交換,把自己一切的快樂回向給衆生,而衆生的痛苦讓自己承受,等等這樣的方法就是方便法門。

  細說五毒煩惱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就以嗔恨爲主來對修持慈悲跟煩惱進行說明,在此也做如是的解說,嗔恨的自性就是認爲我們被傷害了而産生不歡喜的心,這就是嗔恨,我慢就是對我們認爲比我們低下的人,生起輕*傲慢的感受,自認我比較好我比較高等的心。嫉妒往往發生在一個平等的對向上面,有一種比較,認爲雖然看來都一樣,但還是覺得自己比較好,或者大家對他比較好對自己比較不好,等等這種念頭這就是嫉妒。至于愚癡,就是很昏黯,什麼事都覺得沒什麼好也沒什麼不好,就這麼愚頓的安住著。一般我們的心就跟著五毒一直在流轉,因爲跟著它走所以我們的心沒有辦法甯靜,也因此各種希求、恐懼、痛苦就跟著來

  忍辱能使敵人成爲朋友

   舉例來說,我們因爲嗔心去罵了別人或說了別人,那麼對方就會回我們兩句,我們便又會回他兩句,而對方又說回四句了,反覆的爭吵這樣的紛爭就會一直擴大,而且不停看到對方的缺點跟錯誤,這樣子也永遠沒辦法平靜下來,如果對方比我們權力更大時,那就會造成我們更大的傷害,反之一位力量比我們薄弱的衆生,雖然他無法馬上對我們有所傷害,,但是這種仇恨的心理會一直在他心中延續,但是只要一有機會他便會來傷害我們,而這樣的傷害便是不斷的,佛陀曾經比喻對一只小狗假如我們從小便不斷打它罵它,因爲他還小無法對我們怎樣,但是等到有一天他長大了,一定會回過頭來咬我們,就好比說我們常常要摧毀敵人,要消滅敵人最終究的方法就是把他殺了,除此之外沒有讓我們心裏更痛快的,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消滅一個敵人時後面還會又出現兩個敵人,再接著四個敵人到最後全世界都變成我們的敵人,比如說德國的希特勒,他殺了許多他不喜歡的人,結果他並不快樂,反而要自我了斷生命,另外一方面當別人傷害我們時,而我們能好好修持忍辱,在現前我們好像失敗了或者什麼事都不能做了,但是這樣就會讓對方看出他們的缺失過患,並且在他們心裏會對我們産生歉意或尊敬的心,這樣到最後他可能變成我們的朋友。

  以慈悲心降服惡人

   而我們講的話他都會聽,也對我們産生尊敬跟歡喜的心,但是另外有一種情況,有一種大惡人他傷害了很多人,並且被五毒所牽引流轉,像這樣我們也可以站出來給予他懲罰,或者是法律上的製裁,我們是可以這樣做的,當我們這樣做時,首先我們的心裏要這樣想,像他這樣的大惡人,他傷害了這麼多人也造作了這麼多惡業,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去製止他好好跟他講,這樣就可以阻止他傷害別人或造更多的惡業,對自己以及他人都有好處,用這樣的心念我們就可以去改變一些行爲。

  降服自心,改變世界

   有一個人他就要上山,而這路上有很多荊棘芒草,會刺到他的腳,他就想如果可以用毯子把全部的地方都鋪上,這樣就不會刺到腳了,他就這樣鋪了毯子毛皮幾公裏,但是毯子毛皮都用完了,接下來要走的路又會被荊棘芒草給刺傷,他便開想使想辦法,想了很久他終于想了一個辦法,他就用一張皮裁剪成腳的大小包起來,這樣他走道哪裏都不會受到傷害,就如同你用牛皮將全世界包住一樣,所以一切的苦樂都是源自我們的心,要讓整個世界都變得非常寂靜跟快樂,降服自心非常重要。

  充滿惡意的心,製造敵人

   再說到貪嗔癡它的起因都是從很小小的開始,假如在這房子裏有一個人他心中充滿嗔恨不快樂,然…

《慈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