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隨滅隨起」,沒有東西,猶如空花。空花,佛在經中常常用這個比喻,空中確實沒有花,什麼時候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害病了,就看到空花,諸位害過眼病的人,就有這個經驗,看到空中會有花,看到燈上會有個圓影,眼睛害毛病就有圓影,空中就現花。好眼睛的人看不到,空中沒有花,燈上也沒有圓影。這是說明假的不是真的,你看錯了,是你的幻覺。

  「幻有無實」,幻覺好像是有,實實在在沒有。諸位要曉得,實實在在講沒有這個身,不但沒有這個身,也沒有這個心。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沒有!起心動念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這都是有爲法,《金剛經》後頭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但這個身沒有,我們能夠思惟想像、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沒有,這給你說的是真相,給你講的是事實。你現在生活得這麼痛苦,活得這麼可憐,原因在哪裏?你把幻有不實的東西當作真有,無量無邊的苦惱就從這個地方生的,冤枉不冤枉!本來沒有的事情,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過苦日子,你要是豁然明白,那你就得大自在!這才曉得事實真相,然後你在這個世間,天天玩耍,天天遊戲,遊戲神通,快快樂樂,永遠沒有苦了。爲什麼?你過的是一如不二的日子,一如不二是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你把你自己提升了,過佛菩薩的日子,不再搞六道輪回了。「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真的沒有關系,因爲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知道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就覺了,所以念不怕,怕你不覺。覺了,你就是佛菩薩;不覺,你是生死凡夫,就在這一念之間,衆生跟佛的差別一念之間。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歸源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徹底明了事實真相,只有一條路,確實沒有二路。這一條路是什麼?離念而已。這個離念難,太難!所以佛開方便門,爲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爲我們開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裏面:

  【念佛一法,尤爲斷念方便之方便。】

  一切諸佛贊歎這個法門,不是沒有道理,不是隨便贊歎。諸佛如來智慧已經究竟圓滿,他哪有隨便贊歎、哪有錯誤贊歎,他說的話決定真實。這才曉得,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裏面第一法門,它是斷念方便之方便,所以它是究竟方便、徹底方便。它方便在哪裏?

  【不念他念而念佛,這就是方便的方便,亦是轉換一個念頭。】

  他沒有斷念,他把念頭轉了。所有一切念頭我都不念,我就念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什麼就現什麼,念佛就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十法界,剛才講,那個相在那裏變化,無量相變化,變化的因就是念頭,因爲念頭不同,所以形相不同。他專念佛,他就變成佛的相;念菩薩,就變成菩薩相;念貪就變餓鬼相,餓鬼是悭貪;念瞋恚、念嫉妒,就是地獄相;念是愚癡就是畜生相,念什麼就現什麼相。所以念佛,是把念頭轉到第一殊勝:念佛。

  【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

  宗門教下法門無量,總而言之,不外止觀這個原則,念佛比修止觀還要來得親切。爲什麼?下面說了:

  【蓋作觀,可說是智念。】

  修止觀、修禅定,禅定是般若 ,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知道,中國禅宗所修的是般若 波羅蜜,不是六度裏頭的禅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一開頭就說出它的宗旨,「大衆總修般若 波羅蜜多」,一開口就說出來了,中國的禅宗是修般若 。所以禅宗以《金剛經》印心,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所以止觀是智念,把念頭轉成智慧了。一切言說相、名字相、境界相他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他是智念。

  【念佛是淨念】

  念佛不是智念,是淨念。

  【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我們過去這個念頭是汙染的、是不清淨的,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雜念、染念都換過來,變成淨念。所以這個法門叫淨宗。

  【一心念之】

  念佛的秘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秘訣。怎樣得到一心?這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的,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叁、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淨就是不疑、不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就成功了。

  【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治是對治,把從前那些雜亂的念頭統統改過來,改成純一之念。所以它親切,這個法門殊勝。

  【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

  從字面上來翻譯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從字面上翻成中國話,阿彌陀佛就翻成無量覺。

  【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無有一法不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也。】

  覺個什麼?覺悟到本性本來無念、本來不染,本無分別執著,這本來無的,那你就真的覺了。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沒覺,你還在迷。幾時在一切法裏面都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常講的,你真的放下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覺了。「故曰,更親切。」更親切到這裏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確實比智念來得親切,也就是說比修止觀、修禅來得親切、高明。法門如是的殊勝,多少人錯過了,你要問爲什麼錯過?他不知道,所以不識貨。金剛寶石從眼前過,把它當作碎玻璃,沒看在眼裏,不知道那是無價之寶,真的是當面錯過,非常可惜。

  【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

  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贊歎,道理就在此地。修其他的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一定要到念而無念,才得受用、才算是成就。念跟無念還是二不是一,你就不得成就,你就得不到受用。換句話說,你過的日子還是生死凡夫過的日子,你不是佛菩薩。如果你真的到念而無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那恭喜你,你過的是菩薩的生活、是佛的生活,那個沒有話說。在凡夫真難,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分別、都是妄想、都是執著,理擺在面前做不到。念佛這個法門,行!沒到這個功夫,沒到這個功夫就帶業!只要你信願行這叁個條件具足。我真正相信,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個地方真的有極樂世界,真正有阿彌陀佛,真正有許多念佛人都到那裏去往生,我真正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信具足了。我願意去,我願意舍棄現前的六道輪回,我願意舍棄現前的十法界,要有這個願。有很多人學禅,禅是明心見性,又有一些人學密,即身成佛,這是什麼?十法界放不下,明心見性、即身成佛都在十法界。淨宗的眼光遠大、志氣宏偉,十法界叫我作佛、作菩薩,不要!我都把它放棄,我都不稀罕它,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去見阿彌陀佛。六道、十法界統統放下,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有那麼一點財産算什麼,你的財富能夠跟大梵天王比嗎?差遠了!大梵天王,經上講「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做得到,他有,你有多少七寶?銀行保險箱那麼一點點大,我看裝一箱就不得了,那算什麼!人家那個七寶,大千世界來裝,都放得下,你迷那麼一點點就太可憐!一定要統統放下,放下了,你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佛力加得上。你不肯放下,抗拒,佛力想加持你,你障礙了,佛力加不上,統統放下了,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接引往生。你的功力要好,接引往生隨時可以去,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可以去,不一定要等命終,隨時能去得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是帶業往生,前面講念而無念,沒有能夠融成一體,沒這個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把你提拔到阿惟越致菩薩,此地講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菩薩?圓教初住地位。圓教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江味農居士這個講法,我並不贊成。爲什麼?因爲他講那個地位太低了。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還有退轉。阿鞞跋致是不退轉,不退轉應該是什麼菩薩?八地,八地菩薩叫不動地,永遠不退轉。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是一樣的,阿鞞跋致是《彌陀經》上說的,阿惟越致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意思都一樣,翻譯的不相同。淨宗許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七地以上,這個講法我想想很有道理,不過分,如果不是七地以上,諸佛菩薩那樣的贊歎,好像有點過分,他才是圓初住,贊歎就過分了,七地菩薩的話,那贊歎沒有話說。我們從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應當肯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這個話不是我們沒有理由,隨便在這裏推想的,因爲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裏面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跟佛都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體質相同,皆是紫磨金色身。相貌相同、一切受用相同、智慧神通道力相同,居然跟佛差不多。你要曉得,初地菩薩跟佛是差太多了;七地、八地跟佛差不多,我們點頭相信,真是差不多,靠得很近,初住差太多了。

  這是我們細細去想,我們根據經典。世尊滅度之前,爲我們後學說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無量壽經》這是法,根據經典裏面所說的,不像是圓初住,真的很像是圓教八地菩薩,他的一切跟佛就差不多,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這樣子,這個我在講堂上多次跟諸位宣講,絕對不是自己能力,是享阿彌陀佛的福,阿彌陀佛把我們提拔上去享福。如果不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我們自己往生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信的地位,這個要知道,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圓教,那個地方最低的地位是初信位的菩薩,憑自己功夫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是初信位的菩薩,阿彌陀佛拉一把,把我們拉到八地菩薩那兒去了,這個要知道。所以到那個地方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四十八願加持的。這個便宜占大了,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無量法門裏面統統沒有,你去查《大藏經》,你查不到,唯獨這個法門,所以它…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