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五面,第十行,注解第二十四段看起:
【今曰斷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斷妄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消。】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勸導我們要斷除煩惱、要斷除習氣、要斷除妄念,這些開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樣斷除?斷除的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這個地方說得清楚,是除其病,斷除是斷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斷除,法相是自性變現出來,怎麼能除?病在哪裏?病在妄想執著。斷除是除我們心裏面的妄想執著,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這是要搞清楚的。
斷妄歸真,只要把自己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斷除,外面的境界相樣樣都真實,就歸真;並不是離開我們這個境界之外,別有真實,那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實法界,叫一真法界,我們住的是六道輪回。一真法界在哪裏?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一真法界。離開妄想執著的人,在六道輪回裏頭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在一真法界裏變成六道輪回,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斷妄是斷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原本是清淨的,原本是離念,沒有妄念。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殊途同歸就是歸到無念、歸到清淨心。這是前面一再所說,智念不如淨念親切。一歸真就覺悟,他爲什麼覺悟?覺悟也是本來有的。馬鳴菩薩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起信論》上講的話。本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現前;本無當然可以斷除,它本來無。只要一斷除妄想執著的病,本有的般若 智慧就現前,這就是恍然大覺,自然就現前。覺悟的樣子是什麼?底下說出來,了,了是明了,通達,明了通達,沒有障礙,萬法一如。到這個境界,你就證得如來。大乘經上常講的清淨法身,你就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現前,就叫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證得諸法如義,你就是如來。諸法如義是什麼?萬法一如,諸法如了。如什麼?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
本無人我差別,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頭,一真法界不見了,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回。你要問,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爲你有人我。《金剛經》上說得好,你有我見、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對的是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全都起來了。我、人、衆、壽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薩還要有我、人、衆、壽,《金剛經》上講「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菩薩決定沒有四相。不但菩薩沒有四相,就本經而論,經上告訴我們,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不著我相,著我相他就證不到須陀洹果。我們在《金剛經》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小乘初果也得要離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薩五十一個果位,他的功夫都是離四相、離四見。菩薩有這麼多等級,就是離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離相功夫淺的地位就低,離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個方法、一個原理、一個原則。縱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個;無論你是念佛、你是參禅、你是持咒,你修什麼法門,方法不要緊,原理原則是一個,統統是離相離念而已。如果不是在離相離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個法門,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輪回;那麼所修的變成什麼?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變成這個東西,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決定達不到萬法一如,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必須要知道,佛與這些大聖大賢,在他們的境界裏面,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妄想差別,所以人家才能證果,這是我們從經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得到這個消息。我們對於佛菩薩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那就得依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學離四相,去學離四見,那就對了。怎麼個離法?我們在這個講席裏面講得很多。事實的真相,就是本無四相、本無四見,我們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則萬念冰消,妄想、雜念自然就沒有。還有妄想、還有雜念,換句話說,你四相、四見還存在,還起作用。請看底下一段:
【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
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須多讀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經都搬出來讀?如果我們這樣體會就錯了。多讀大乘是多讀一部大乘經,我奉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叁年當中一定要念滿叁千遍,叫多讀!不是叫你什麼經都讀,那你就讀亂掉了。讀一部經,一門深入,你才能進得去。你要問什麼道理?你想想,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裏?剛才講了,原理原則在哪裏?原理原則在離相離念,得清淨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經心容易清淨,還是念上幾百部、幾千部,你的心會清淨?這一比不就曉得了嗎?我們親近善知識,你想想看,親近一個善知識,心容易清淨,還是親近很多很多善知識,心容易清淨?一個善知識教你走一條路;兩個善知識,那一條路我不贊成,我教你走這條路;叁個善知識,他們兩個人都有問題,我叫你走這條路;四個善知識,把你擺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你走哪個好?沒路可走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大乘經裏選一種,一門深入;善知識親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
現在人比起古人,環境的確有勝劣不同。現在科技發達,我們得經書方便,想要什麼都是現成的,連想要一部《大藏經》都不難,都可以得到。從前人哪敢動這個念頭,一部《藏經》是天大的大事。藏經從哪裏來的?皇帝頒贈的。這個地方有大道場,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緣很勝,這才報到皇帝那裏,皇帝批准頒贈一套《大藏經》,那是這個地方無上的榮耀。那個經本每個人頂在頭上,頂戴來接受歡迎。往往一個省才只有一、二套《大藏經》,哪有那麼多?現在在臺灣這個環境,幾乎每一個學佛人家裏頭都有一套《大藏經》,家家都有,擺在那裏供養,沒人看,擺回家去供養去了。從前得來不容易,希有之寶,看的人很多。你自己要想擁有一部經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來?所以自己到寺廟藏經樓去借經來抄,通常一般藏經樓的經不可以出門的,你在藏經樓裏面去抄,每天到裏面去幾個鍾點,去抄經。現在在這一方面,我們比古人緣勝,勝過他們。可是在修學,親近善知識,我們就遠遠不如古人。現在佛學院辦得很多,佛學院裏面課程很多、老師很多。我上過佛學院,我上課的時候跟學生介紹,淨土好!下一堂課一個法師去上課,我在旁邊聽聽,他就說淨土是騙人的,老太婆教,那個不行!我聽到這裏,我聽了很難過,學生聽的這個法師說這個好,那個法師說那個好,所以學生學了四年之後,懵懵懂懂不曉得哪個好?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
古人親近一個老師,沒有第二個老師。世法、佛法自古以來所講的師承,真正拜一個老師,拜一個老師,就永遠要聽這個老師的話,這在現在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沾了那麼一點點邊。真正遇到善知識,跟他有緣,他也很喜歡教你,你也願意接受他教導。這個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老師對學生叁條戒律:第一條,只准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這是第一條戒。第二條戒,沒有經過他許可的任何書籍,包括佛經,不准看,要經過他同意。第叁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實在講,我在親近李老師以前,只親近過章嘉大師叁年,一個人。他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他說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至於他是什麼境界不曉得,但是身心清涼自在,這是決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師叁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師,他就把那叁年都否定,你從前學的我不承認,你要做我的學生,今天起從頭學起。這叁個條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這兒來,我收你做學生,教你,不能接受呢?外面善知識很多,你隨便親近哪一位。我想了一想,還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後,老師後頭還有話,我教你五年;換句話說,五年之內你要決定遵守。五年之後,你可以去參學。參學就是什麼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什麼樣的書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開放,這個五年是決定不開放,要聽他一個人的。
諸位想想什麼道理?培養你的清淨心,沒有別的。聽兩個人,剛才講兩條路;聽叁個人,叁條路,你自己沒有主宰,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所以完全聽老師指導。五年以後,你身心清淨,煩惱輕、智慧長,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老師如果不開放,那老師就有罪過,對不起學生;有這個能力開放。開放叫參學,參學是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聽得再多都沒有關系,你知道哪一個說得對、哪個說得不對,有能力辨別,這才叫你出去參學。參學成就後得智,在老師會下這個五年,老師的責任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 經》上講的般若 無知。所以五年老師教導是要成就你無知,也就是此地講的無念、無相,學的是這個。你根本智、無知成就了,般若 無知成就了,老師把門打開,讓你去參學;參學成就什麼?後得智,無所不知。「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參學得來的。
我們讀《華嚴》,《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大家都知道。善財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無知,成就清淨心。得清淨心之後,善財童子,就勸他出去參學,五十叁參。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教他什麼?念佛法門。五十叁位善知識,每一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他統統去參訪,他不妨礙,他自己有主宰;樣樣我都懂,樣樣不執著,那個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後一段「戀德禮辭」,戀德是謝謝你給我的成就,讓我長智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