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5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五面,第十行,注解第二十四段看起:
【今曰断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断妄归真,便恍然大觉,了达万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无人我差别,则万念冰消。】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劝导我们要断除烦恼、要断除习气、要断除妄念,这些开示非常之多。究竟怎样断除?断除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这个地方说得清楚,是除其病,断除是断除其病。非除其法,法是指法相,法相不能断除,法相是自性变现出来,怎么能除?病在哪里?病在妄想执著。断除是除我们心里面的妄想执著,不是除外面的境界相,这是要搞清楚的。
断妄归真,只要把自己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断除,外面的境界相样样都真实,就归真;并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境界之外,别有真实,那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人家住的是真实法界,叫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轮回。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一真法界。离开妄想执著的人,在六道轮回里头也住一真法界。心念上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在一真法界里变成六道轮回,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断妄是断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心原本是清净的,原本是离念,没有妄念。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殊途同归就是归到无念、归到清净心。这是前面一再所说,智念不如净念亲切。一归真就觉悟,他为什么觉悟?觉悟也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起信论》上讲的话。本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现前;本无当然可以断除,它本来无。只要一断除妄想执著的病,本有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这就是恍然大觉,自然就现前。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底下说出来,了,了是明了,通达,明了通达,没有障碍,万法一如。到这个境界,你就证得如来。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你就证得清净法身。清净法身现前,就叫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证得诸法如义,你就是如来。诸法如义是什么?万法一如,诸法如了。如什么?如其性。法是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这叫一如。本是一真法界,六道、十界本是一真法界。
本无人我差别,由此可知,只要有人我的念头,一真法界不见了,诸法不如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有人我。《金刚经》上说得好,你有我见、我相;有我相,跟我相相对的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起来了。我、人、众、寿是妄想,不是真的。菩萨还要有我、人、众、寿,《金刚经》上讲「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没有四相。不但菩萨没有四相,就本经而论,经上告诉我们,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不著我相,著我相他就证不到须陀洹果。我们在《金刚经》上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小乘初果也得要离四相。由此可知,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果位,他的功夫都是离四相、离四见。菩萨有这么多等级,就是离相的功夫有浅深不同;离相功夫浅的地位就低,离相功夫深的地位就高,一个方法、一个原理、一个原则。纵然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是一个;无论你是念佛、你是参禅、你是持咒,你修什么法门,方法不要紧,原理原则是一个,统统是离相离念而已。如果不是在离相离念上下功夫,那就是不管哪个法门,你修得再好,你也出不了六道轮回;那么所修的变成什么?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变成这个东西,决定不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决定达不到万法一如,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必须要知道,佛与这些大圣大贤,在他们的境界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妄想差别,所以人家才能证果,这是我们从经上得到的消息。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得到这个消息。我们对於佛菩萨相信不相信?如果真正相信,那就得依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学离四相,去学离四见,那就对了。怎么个离法?我们在这个讲席里面讲得很多。事实的真相,就是本无四相、本无四见,我们果然肯定,深信不疑,则万念冰消,妄想、杂念自然就没有。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换句话说,你四相、四见还存在,还起作用。请看底下一段:
【必须多读大乘,亲近善知识,指示修学门径。】
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必须多读大乘,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经都搬出来读?如果我们这样体会就错了。多读大乘是多读一部大乘经,我奉劝诸位同修念《无量寿经》,三年当中一定要念满三千遍,叫多读!不是叫你什么经都读,那你就读乱掉了。读一部经,一门深入,你才能进得去。你要问什么道理?你想想,我们修行的目的在哪里?刚才讲了,原理原则在哪里?原理原则在离相离念,得清净心。你想想看,你念一部经心容易清净,还是念上几百部、几千部,你的心会清净?这一比不就晓得了吗?我们亲近善知识,你想想看,亲近一个善知识,心容易清净,还是亲近很多很多善知识,心容易清净?一个善知识教你走一条路;两个善知识,那一条路我不赞成,我教你走这条路;三个善知识,他们两个人都有问题,我叫你走这条路;四个善知识,把你摆在十字街头,无所适从,你走哪个好?没路可走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选一种,一门深入;善知识亲近一位,不可以多,多了就糟了。
现在人比起古人,环境的确有胜劣不同。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得经书方便,想要什么都是现成的,连想要一部《大藏经》都不难,都可以得到。从前人哪敢动这个念头,一部《藏经》是天大的大事。藏经从哪里来的?皇帝颁赠的。这个地方有大道场,有有道的高僧,有真正修行的人,法缘很胜,这才报到皇帝那里,皇帝批准颁赠一套《大藏经》,那是这个地方无上的荣耀。那个经本每个人顶在头上,顶戴来接受欢迎。往往一个省才只有一、二套《大藏经》,哪有那么多?现在在台湾这个环境,几乎每一个学佛人家里头都有一套《大藏经》,家家都有,摆在那里供养,没人看,摆回家去供养去了。从前得来不容易,希有之宝,看的人很多。你自己要想拥有一部经典,那就抄,你要不抄哪来?所以自己到寺庙藏经楼去借经来抄,通常一般藏经楼的经不可以出门的,你在藏经楼里面去抄,每天到里面去几个钟点,去抄经。现在在这一方面,我们比古人缘胜,胜过他们。可是在修学,亲近善知识,我们就远远不如古人。现在佛学院办得很多,佛学院里面课程很多、老师很多。我上过佛学院,我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介绍,净土好!下一堂课一个法师去上课,我在旁边听听,他就说净土是骗人的,老太婆教,那个不行!我听到这里,我听了很难过,学生听的这个法师说这个好,那个法师说那个好,所以学生学了四年之后,懵懵懂懂不晓得哪个好?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没有第二个老师。世法、佛法自古以来所讲的师承,真正拜一个老师,拜一个老师,就永远要听这个老师的话,这在现在没有了,我算是非常幸运,沾了那么一点点边。真正遇到善知识,跟他有缘,他也很喜欢教你,你也愿意接受他教导。这个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老师对学生三条戒律:第一条,只准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这是第一条戒。第二条戒,没有经过他许可的任何书籍,包括佛经,不准看,要经过他同意。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实在讲,我在亲近李老师以前,只亲近过章嘉大师三年,一个人。他对章嘉大师非常佩服,他说这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至於他是什么境界不晓得,但是身心清凉自在,这是决定可以肯定。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师,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你从前学的我不承认,你要做我的学生,今天起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你想想看,能接受,你就到我这儿来,我收你做学生,教你,不能接受呢?外面善知识很多,你随便亲近哪一位。我想了一想,还是接受,完全接受。接受之后,老师后头还有话,我教你五年;换句话说,五年之内你要决定遵守。五年之后,你可以去参学。参学就是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什么样的书你都可以看,就是完全开放,这个五年是决定不开放,要听他一个人的。
诸位想想什么道理?培养你的清净心,没有别的。听两个人,刚才讲两条路;听三个人,三条路,你自己没有主宰,你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所以完全听老师指导。五年以后,你身心清净,烦恼轻、智慧长,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老师如果不开放,那老师就有罪过,对不起学生;有这个能力开放。开放叫参学,参学是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听得再多都没有关系,你知道哪一个说得对、哪个说得不对,有能力辨别,这才叫你出去参学。参学成就后得智,在老师会下这个五年,老师的责任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 经》上讲的般若 无知。所以五年老师教导是要成就你无知,也就是此地讲的无念、无相,学的是这个。你根本智、无知成就了,般若 无知成就了,老师把门打开,让你去参学;参学成就什么?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参学得来的。
我们读《华严》,《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都知道。善财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无知,成就清净心。得清净心之后,善财童子,就劝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德云教他什么?念佛法门。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他统统去参访,他不妨碍,他自己有主宰;样样我都懂,样样不执著,那个文念得非常有味道。末后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谢谢你给我的成就,让我长智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