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智慧。
【更须破除攀缘心想,以截断妄念之流。】
妄想起来,实在讲还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断的去发展,妄想继续不断的延续,这个可怕。所以佛又教给我们,要把攀缘心断掉;攀缘心断掉,虽有妄想,妄想不会扩展。换句话说,妄想起来是有限的,有限好控制,有限容易断,决定不能让它继续的增长。所以要把攀缘心断掉,一切法里头不要攀缘,随缘就好。世间人不懂随缘的道理,用攀缘心过日子,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这也就是说,世间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财产放不下、亲情放不下,这是攀缘,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你那个无明妄想不断在扩张,不断在发展,这个事情麻烦,果报就变成三恶道,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报应,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够深信不疑,攀缘的念头会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缘也是枉然,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缘,它到时候就会来了。
因此,近代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一生极力的提倡《了凡四训》,提倡《感应篇》。《了凡四训》、《感应篇》都不是佛经,老法师一生大力提倡,你要问什么道理?道理就在这一句,明了因果报应,我们的攀缘心会息掉。袁了凡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对他佩服得很,认为他这个功夫很高。一般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太可能,问他:你的功夫不错,这么长久的时间不起一个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实,没有承认自己有功夫,只说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干脆不想了。云谷禅师这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是个凡夫?他这个不想,只是因为命里头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么样,一月怎么样,自己清清楚楚,照著命运去过日子,所以没有妄念。这个凡夫我叫他做标准凡夫,他是标准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们不够标准,我们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个标准凡夫。标准凡夫心清净,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云谷大师给他开示,告诉他:命可以转,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没有把命运改变,那你当然是凡夫。所以给他说明,改造命运的理论,改造命运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训》里面,把这个就写得很清楚,而且说明改造之后的效果,效果非常显著,真的他就变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运就改变了。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就这样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你求,求不到、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有业障,你要忏除业障,障碍没有了,感应就现前。章嘉大师给我讲得简单,《了凡四训》里面写得详细。现在录音带流通量很多,台湾有些居士发心,要做三百万套流通,现在书也印出来了。那边的同修催我,我过去讲过的,我讲得详细,一共有二十多个带子,现在同学们把这些录音带都已经做成文字。我是在前几个月,上一次,三个月前,我在这个地方,每天我在看这个稿子,里面有些错误的地方给它改正,也补充一点意思进去。现在这个稿子完成,有不少同修拿到,他们要发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师当年极力提倡,不是没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这个攀缘心。以截断妄念之流,就是不让妄念继续的发展。
【此是能断】
能断就是金刚般若 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
【作观、念佛,乃能断之方便。】
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学止观;净宗修学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这些手段都是能断烦恼、能断妄想、能断妄念的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说。】
这叫奉持。佛在经上所说的道理,所讲的方法,要求我们遵守的这些教训,我们时时刻刻记在心里,依教奉行,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说,为什么?每天读经。为什么要读经?不忘佛说。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时时刻刻能记得。
【念念不违如来】
前面说佛说,这个地方说如来,这个意思不一样。如来讲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违性德。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违自性。
【即是一心念佛也】
一心念佛这句是广义的,这叫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狭义的。广义的做不到,广义就是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如来,那叫一心念佛。这就说明,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是这么个说法。我们净土宗是狭义的念佛,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专求往生净土,所以我们一心念佛,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即是一生究竟圆满。】
前面广义念佛就是:不管哪个法门都是念佛法门,因为它念念不忘佛说,念念不违自性,所以统统是一心念佛。统统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不能圆满,这是真的。纵然开悟、明心见性,你也不过是证得圆初住的地位而已,别初地,距离圆教的佛果,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他不能够一生究竟圆满。唯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生究竟圆满。到这个地方,只是讲这个经里面「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说了两桩,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言说相;这底下的经文是不著境界相,不著境界相就是离心缘相,心缘就是执著,这是第三个意思。
第六十六段里面,不坏假名,示不著境界相持,不著境界相奉行。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经文字字句句含义无限的深广。读《金刚经》的人很多,能在《金刚经》看出意思的人的确不多。为什么?他要真看出来,他就会做到,真的依教奉行。读《金刚经》为什么不能奉行?里面的意思没有看出来。像这样的句子问答,实在讲,我们要是不听讲解,很难懂得。请看小注:
【凡一切法,皆有差别之相。就其差别,安立名字。】
因为相不一样,所以就给每一个现相都安一个名字,好称呼它。但是要晓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这个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执著,相不能执著,名也不能执著。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刚才讲了,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是真的。「《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可见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没有用?有用,但是不要执著,执著就错。相是幻有,幻有有没有用?也有用,不能执著。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执著,不执著什么事都没有,事事无碍;一执著就变成事事都有碍,都不通了。
【体不变,相常变。体是本,相是末。】
体是什么?真性、真心。我们净宗讲清净心是体,这个不变的,我们要求的是求不变的。
【不应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凡夫,那就错了。迷相忘体,六道凡夫都干这个事情,都是舍本逐末,都是迷相忘体,迷执在幻相上,以为幻相是真实的,这个亏吃大了,苦头吃多了,无量劫到今天没完没了。根源在哪里?这两句可以说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诉我们「不应著」,你不著才符合事实真相;你要是分别执著,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错在这里。
「离与不著,乍看似同」
离相、不著相,粗看好像没有两样,「细审不同」,你要细细去思考它,这两个字的意思并不一样。
【各不相涉曰离】
不相涉就是我们常讲不相干,各个不相干,那是离的意思。
【於显用时而不为其所缚,是为不著。】
不著的意思在这里,这个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缚;不被它所缚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时候不被它所迷,这叫不著。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时时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们身体是境界相,我用它。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我们生活不能离开它,时时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执著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么不迷?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用,你说用得多自在、用得多开心;这就是经上所谓,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游戏神通。因为他不执著,所以就游戏,游戏是快乐、神通。我们凡夫当真,当真就苦。这就好比我们在戏台上演戏,演戏都知道假的、空的。虽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乐,心里并不真的起烦恼,假的!必须知道,诸佛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度化众生,都是在演戏。他自己知道他在演戏,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点烦恼也没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也是在演戏,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戏当作真的,你说这糟糕不糟糕,这就错了,不晓得是假的。几时知道这是假的,你变成佛菩萨了,你就转凡成圣,你就转六道为一真法界;一觉悟就转,一迷就堕落。所以离跟不著,意思不一样。
【修行人先应证体,体明必须达用。】
有体、有用。明体就是明性,前面跟诸位讲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体,根本智是无知、般若 无知。体得到之后要有用,必须大用。大用是什么?无所不知,那就有体有用。我们今天搞错了,我们今天下手学什么?有知、求知,什么都要知。到最后怎么样?什么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错误,没有一样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个知叫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如果你体得到了,你的知见就正,就正知正见。因为有用,所以不坏相,名字相不坏,我们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坏,我们用境界相,都变成了享受。享受里头不生烦恼,享受里头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里面显示出觉正净。否则的话,你觉正净从哪里看出来?从哪里显示出来?就在享受当中显示出来。在享受里头,不迷,觉了;不邪,正了;不染,净了。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整个的生活,是生活在觉正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圣,转凡成圣。如果你对於名字、对於外面境界,你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你过的是六道轮回的日子。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要学佛?我不想再过六道轮回的日子,我要过佛菩萨的日子,为这个学佛。我不愿意再搞迷邪染,我要过觉正净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觉正净是乐。学佛是离苦得乐,你是不是真的离苦、是不是真的得乐?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果然你天天快乐,你对了,你学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现前,烦恼轻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乐,法喜充满。
【虽达用,终应会归於体,故又不可著相也。】
相有受用,不著就是体,不著相就会归自性。穿衣、吃饭会归自性,一切工作会归自性,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会归自性。
【体会得但是尘多】
这是经文上面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大千世界怎么来的?无量微尘累积的。散掉了就是微尘,世界相就没有了;聚积起来就现。可见得这个相是因缘所生,假相,根本没有这个相;微尘聚就现这个相,散就没有这个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晓得没有,正在聚的时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没有,没有三千大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报,自不执著了。】
依报是大千世界,正报是身。身是四大五蕴聚集现这个身相;四大五蕴散开、离开了,身相就没有了。身有没有?没有。四大五蕴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没有?大千世界是微尘集聚的,微尘聚散现这个相,离了微尘哪来大千世界!这是教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没有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