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智慧。
【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
妄想起來,實在講還不可怕,怕的是妄想不斷的去發展,妄想繼續不斷的延續,這個可怕。所以佛又教給我們,要把攀緣心斷掉;攀緣心斷掉,雖有妄想,妄想不會擴展。換句話說,妄想起來是有限的,有限好控製,有限容易斷,決定不能讓它繼續的增長。所以要把攀緣心斷掉,一切法裏頭不要攀緣,隨緣就好。世間人不懂隨緣的道理,用攀緣心過日子,日子過得非常辛苦。這也就是說,世間人放不下,名利放不下、財産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這是攀緣,所以日子過得好辛苦。你那個無明妄想不斷在擴張,不斷在發展,這個事情麻煩,果報就變成叁惡道,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深深相信因果報應,要深深相信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然能夠深信不疑,攀緣的念頭會息掉一大半。知道打妄想攀緣也是枉然,命裏沒有;命裏有的,不打妄想、不攀緣,它到時候就會來了。
因此,近代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的提倡《了凡四訓》,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感應篇》都不是佛經,老法師一生大力提倡,你要問什麼道理?道理就在這一句,明了因果報應,我們的攀緣心會息掉。袁了凡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什麼都不想。他與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對坐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禅師對他佩服得很,認爲他這個功夫很高。一般人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不太可能,問他:你的功夫不錯,這麼長久的時間不起一個妄念。了凡先生很老實,沒有承認自己有功夫,只說明: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要想也是妄想,所以幹脆不想了。雲谷禅師這一聽哈哈大笑,原來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爲什麼是個凡夫?他這個不想,只是因爲命裏頭算定。他清楚得很,哪一年,一年怎麼樣,一月怎麼樣,自己清清楚楚,照著命運去過日子,所以沒有妄念。這個凡夫我叫他做標准凡夫,他是標准的凡夫,正常的凡夫。我們不夠標准,我們是非常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是個標准凡夫。標准凡夫心清淨,相信命運、相信因果報應。所以雲谷大師給他開示,告訴他:命可以轉,命不是定的,你一生都沒有把命運改變,那你當然是凡夫。所以給他說明,改造命運的理論,改造命運的方法。了凡先生的《四訓》裏面,把這個就寫得很清楚,而且說明改造之後的效果,效果非常顯著,真的他就變了。所以你要肯改,你要懂道理、懂方法、肯去做,命運就改變了。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初學佛的時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這樣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你求,求不到、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你本身有障礙、有業障,你要忏除業障,障礙沒有了,感應就現前。章嘉大師給我講得簡單,《了凡四訓》裏面寫得詳細。現在錄音帶流通量很多,臺灣有些居士發心,要做叁百萬套流通,現在書也印出來了。那邊的同修催我,我過去講過的,我講得詳細,一共有二十多個帶子,現在同學們把這些錄音帶都已經做成文字。我是在前幾個月,上一次,叁個月前,我在這個地方,每天我在看這個稿子,裏面有些錯誤的地方給它改正,也補充一點意思進去。現在這個稿子完成,有不少同修拿到,他們要發心印送流通,好事情。想印光法師當年極力提倡,不是沒有道理。所以破除妄想心很重要,這個攀緣心。以截斷妄念之流,就是不讓妄念繼續的發展。
【此是能斷】
能斷就是金剛般若 的意思,就是受持的意思。
【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
教下用功的方法是修學止觀;淨宗修學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些手段都是能斷煩惱、能斷妄想、能斷妄念的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
這叫奉持。佛在經上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要求我們遵守的這些教訓,我們時時刻刻記在心裏,依教奉行,這叫奉持。所以念念不忘佛說,爲什麼?每天讀經。爲什麼要讀經?不忘佛說。所以經要念得很熟,時時刻刻能記得。
【念念不違如來】
前面說佛說,這個地方說如來,這個意思不一樣。如來講的是自性,也就是念念不違性德。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具足的,要念念不違自性。
【即是一心念佛也】
一心念佛這句是廣義的,這叫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狹義的。廣義的做不到,廣義就是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那叫一心念佛。這就說明,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念佛法門,是這麼個說法。我們淨土宗是狹義的念佛,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專求往生淨土,所以我們一心念佛,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
前面廣義念佛就是: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因爲它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自性,所以統統是一心念佛。統統一心念佛要知道,如果不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不能圓滿,這是真的。縱然開悟、明心見性,你也不過是證得圓初住的地位而已,別初地,距離圓教的佛果,還有很長的距離,所以他不能夠一生究竟圓滿。唯獨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一生究竟圓滿。到這個地方,只是講這個經裏面「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說了兩樁,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這底下的經文是不著境界相,不著境界相就是離心緣相,心緣就是執著,這是第叁個意思。
第六十六段裏面,不壞假名,示不著境界相持,不著境界相奉行。
經【須菩提,於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經文字字句句含義無限的深廣。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能在《金剛經》看出意思的人的確不多。爲什麼?他要真看出來,他就會做到,真的依教奉行。讀《金剛經》爲什麼不能奉行?裏面的意思沒有看出來。像這樣的句子問答,實在講,我們要是不聽講解,很難懂得。請看小注:
【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
因爲相不一樣,所以就給每一個現相都安一個名字,好稱呼它。但是要曉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這個你一定要懂得。所以你不可以執著,相不能執著,名也不能執著。名是假名,相是假相,相不是真的,剛才講了,刹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的。「《老子》雲:名可名,非常名。」可見得他懂得,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懂得假名,假名有沒有用?有用,但是不要執著,執著就錯。相是幻有,幻有有沒有用?也有用,不能執著。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執著,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事事無礙;一執著就變成事事都有礙,都不通了。
【體不變,相常變。體是本,相是末。】
體是什麼?真性、真心。我們淨宗講清淨心是體,這個不變的,我們要求的是求不變的。
【不應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是凡夫,那就錯了。迷相忘體,六道凡夫都幹這個事情,都是舍本逐末,都是迷相忘體,迷執在幻相上,以爲幻相是真實的,這個虧吃大了,苦頭吃多了,無量劫到今天沒完沒了。根源在哪裏?這兩句可以說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應著」,你不著才符合事實真相;你要是分別執著,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錯在這裏。
「離與不著,乍看似同」
離相、不著相,粗看好像沒有兩樣,「細審不同」,你要細細去思考它,這兩個字的意思並不一樣。
【各不相涉曰離】
不相涉就是我們常講不相幹,各個不相幹,那是離的意思。
【於顯用時而不爲其所縛,是爲不著。】
不著的意思在這裏,這個意思更深。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縛;不被它所縛就是:我正在用它的時候不被它所迷,這叫不著。我不是不用,天天在用,時時刻刻在用。名字相我也用它,境界相我也用它,我們身體是境界相,我用它。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我們生活不能離開它,時時刻刻都用上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是用它而不迷它,不被它所迷。怎麼不迷?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樣用,你說用得多自在、用得多開心;這就是經上所謂,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遊戲神通。因爲他不執著,所以就遊戲,遊戲是快樂、神通。我們凡夫當真,當真就苦。這就好比我們在戲臺上演戲,演戲都知道假的、空的。雖然在表演,表演得很快樂,心裏並不真的起煩惱,假的!必須知道,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度化衆生,都是在演戲。他自己知道他在演戲,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一點煩惱也沒有。我們所有一切衆生在六道裏頭也是在演戲,不知道是假的,把演戲當作真的,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不曉得是假的。幾時知道這是假的,你變成佛菩薩了,你就轉凡成聖,你就轉六道爲一真法界;一覺悟就轉,一迷就墮落。所以離跟不著,意思不一樣。
【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
有體、有用。明體就是明性,前面跟諸位講的,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體,根本智是無知、般若 無知。體得到之後要有用,必須大用。大用是什麼?無所不知,那就有體有用。我們今天搞錯了,我們今天下手學什麼?有知、求知,什麼都要知。到最後怎麼樣?什麼也不知道。你所知的全是錯誤,沒有一樣你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那個知叫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如果你體得到了,你的知見就正,就正知正見。因爲有用,所以不壞相,名字相不壞,我們用名字相;境界相不壞,我們用境界相,都變成了享受。享受裏頭不生煩惱,享受裏頭不迷、不邪、不染,在享受裏面顯示出覺正淨。否則的話,你覺正淨從哪裏看出來?從哪裏顯示出來?就在享受當中顯示出來。在享受裏頭,不迷,覺了;不邪,正了;不染,淨了。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整個的生活,是生活在覺正淨的境界之中,這就是聖,轉凡成聖。如果你對於名字、對於外面境界,你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你過的是六道輪回的日子。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問你,你爲什麼要學佛?我不想再過六道輪回的日子,我要過佛菩薩的日子,爲這個學佛。我不願意再搞迷邪染,我要過覺正淨的日子。迷邪染是苦,覺正淨是樂。學佛是離苦得樂,你是不是真的離苦、是不是真的得樂?是不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果然你天天快樂,你對了,你學佛有了受用,受用就是智慧現前,煩惱輕了、少了,一天比一天快樂,法喜充滿。
【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
相有受用,不著就是體,不著相就會歸自性。穿衣、吃飯會歸自性,一切工作會歸自性,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會歸自性。
【體會得但是塵多】
這是經文上面講的,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大千世界怎麼來的?無量微塵累積的。散掉了就是微塵,世界相就沒有了;聚積起來就現。可見得這個相是因緣所生,假相,根本沒有這個相;微塵聚就現這個相,散就沒有這個相。不要等到它散,你才曉得沒有,正在聚的時候就知道它是假相,它沒有,沒有叁千大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
依報是大千世界,正報是身。身是四大五蘊聚集現這個身相;四大五蘊散開、離開了,身相就沒有了。身有沒有?沒有。四大五蘊之聚散而已,哪有身相!大千世界有沒有?大千世界是微塵集聚的,微塵聚散現這個相,離了微塵哪來大千世界!這是教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相即非相;懂得相即非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