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辞是什么?我不学你这个法门。你的法门我懂不懂?懂。要每一个法门都懂,我并不学你的法门,我还是学我自己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你们能看出善财念佛,第一个人教他是念佛,我们讲先入为主,到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这个参学很有味道。一个开头,一个结束,这两个最重要。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当中无论参访多少法门,样样都听,样样都观察,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没有改换过。我对於念佛法门相信,是从这个地方得到的,是得《华严经》的启示;文殊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善财是他的学生,哪里有例外!所以善财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华严经》的确是其味无穷。
参访善知识叫参学,自己没有根本智就没有资格参学;你到外面听人家讲,随听随跟著人家转,心被外境所转,这种人不能参学,参学就坏了。真正有资格参学的,像《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这就有参学资格。不被外面境界转,而能转境界,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那就是广学多闻。很多学佛的年轻人,在这里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认为学佛一定是要广学多闻,没错,四弘誓愿上念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是应当要学,那是参学。但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才能够学无量法门。刚才讲,烦恼断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离念;烦恼没有断,不能学法门,学得愈多烦恼愈多。不能亲近很多善知识,亲近很多善知识,是非很多,中国古人常讲「识人多处是非多」。心清净,接触人再多,心还是清净,一点是非都没有,那个可以,你有资格去接触大众。心被境界转的,认识人多不好,有障碍。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时候,你烦恼就多。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烦恼;知道经多了,烦恼也多,所以经都不许知道。为什么教你学一部经,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经?真正好的老师限制你,不准你看一切经,为什么?生烦恼。佛在这个经上讲空,在那个经上讲有,释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涂,连佛都怪起来了。他不知道佛说空说有,说的对象不一样,这个人执著有,佛就讲空,破他执著而已;那个人执著空,佛讲有,破他执有的执著。佛有没有说法?没说法,破众生执著而已,佛哪有法说!而是我们执著,听说佛有就执著有,听说佛空就执著空,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两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点都不能错会,错会我们的亏就吃大了。
必须多读大乘,诸位要晓得,一部经经熟之后会开悟。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读了十年,见六祖的时候顶礼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后站起来,六祖就跟他说,你刚才礼拜我的时候,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他就承认了,法达很老实承认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读《法华》三千部。《法华经》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华经》,别人没做过,值得骄傲,所以礼拜头不著地。六祖就考他,《法华经》既然念得这么熟,《法华经》讲的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读是读得很熟,《法华经》什么意思不晓得。他反过来请教六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没有念过《法华经》,也没有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念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给他一讲,他就开悟。这个时候对六祖佩服,再拜头著地了。你才晓得,一部经熟了,他心清净、他心定,所以遇到高人几句话一点,他就通达。如果你搞得很杂很乱,没有办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对你都束手无策。我们今天学佛犯的过失在哪里?搞得太多。俗话讲,胸中里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没有办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来,这就说明东西要专、要精,不能杂。诸位要记住,佛门有个原则,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不要以为,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错;一样通了,一切都贯通。六祖没有学过《法华》,《法华》通达。一听就通,什么道理?前面讲了,万法一如,他已经证得一如,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念《涅槃经》,《涅槃经》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给她讲,她开悟了,见性证果。我们在古人这些学习当中,你要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我学杂、我学乱了。人家学的是专精,一门深入,他真入进去了。
希望我们记取这历史的教训,古大德成功的教训,我们循著他这个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们自己一定也能够走得通,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现代时代不一样,师生的关系跟从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师虽然对我们这几个学生,还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经放宽太多太多。我们现代人所谓是求知欲望很旺盛,老师教我们学一样东西,我们不甘心、不情愿。老师也知道,知道我们的想法是错了,他那个法子才对,但是我们不甘心、不情愿、不能接受。於是老师也就大开方便之门,这方便门怎么开?只准学一部经,一部经学会之后才可以学第二部经,他给我们开这个方便门,可以多学几部,但是一部学会才可以学第二部,一部没学会不可以学第二部。什么叫会?什么叫不会?他老人家的标准是上台讲经,上台讲过,你可以学第二部。譬如我学《弥陀经》,我正式大座讲过《弥陀经》,他才算你这部经学过;你没有上台去讲过,不算学过,上台讲过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学第二部经,这就是大开方便之门。古时候不如此,古时候真的就是一部经到底,至少是五年。这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我们今人就不如古人,缘分、福报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数量多。现在虽然得到科技方便,我们在修学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
这是怎样读大乘,怎样亲近善知识,在此地也都提供诸位同修做一个参考。真正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没有。善知识头上又没写字,你怎么会认识!愈是真正善知识,愈客气、愈谦虚,他不承认;真有道德、有学问,你去亲近他,他不承认。他说我没有道德,我没有学问、没有修持,你在外面听,听误会了,那是别人过分的赞叹,不是事实,多谦虚!假的善知识不一样,处处标榜我就是善知识,你们来亲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个差,那未必是善知识。於是善知识难求。在从前还有一个方法能找到,现在这个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么方法?闭关的,住茅蓬的。打听哪个地方有闭关的,叩关向他请教,那是真正善知识。住山、住茅蓬、禁足的,这是真正善知识。这样的人都是参学回来以后,也就是说他的根本智、后得智统统都得到了,得到为什么去闭关、去禁足?没有人请他讲经。弘法要有启请的,不能说我到你这里讲个经,这个不可以,讲不出去,那个话讲得多难为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怎么办?就闭关、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待龙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机缘,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识。你参学的人去找这些人,这些人你去参访,他给你解答的要是不满意,或者是解答错了,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那是真的。这是从前住山禁足闭关的标准,都是这个样子。另外还有一个标准,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他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他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今天讲知名度太大、名气太大,拜访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闭关、住山,把这些所有应酬都辞掉,这个可以,那个闭关真的是进修,他不是真有成就。这是大福报、大名声的人,行!住山跟闭关只有这两种人。
现在民主、自由、开放,没有限制了。我出家受戒之后,有一个居士他有一个别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满意,那个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养我,我说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一下,被老师骂了一顿,老师才告诉我,住山跟闭关,刚才我讲的,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你是开了悟,还是名气太大、应酬太多,那两个条件都没有,还是乖乖的到处参学。所以我才晓得,原来我没有资格,但是我的师兄弟们,不少人都闭过关。我有一个师兄觉斌法师,过去做过槟城极乐寺的当家师,他圆寂在极乐寺,他跟我同届,同一个老师出家的。他受戒之后就在南部闭关,闭关三年。我到关房里面去看过他,他给我讲,佛教界里面出些什么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统统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说你真厉害。在关房里头,到处打听一些事情。他要看经,我收藏的经书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观论疏》,线装本十二册,他带到关房去了。到第二年,两年了,我去看他,也把这本书顺便要回来。书拿回来之后,十二册他才看了第一册,第二册都没动。
这就说明,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善知识也找不到,真难!这不得已,才想出第三个办法:找古人,这没错!今人,哪个是善知识?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师,记住,跟一个人学。像我们这次讲《金刚经》,我们找到江味农居士,我们所讲完全根据他所说的,一家之言,这就没错。思想体系完整,章法结构整齐这就好了,这也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学一个经,当然要靠注解,找一个注解,依一个人,这样才不会错,这样子假以时日当然有成就。一个老师会下奠定基础,扎下根基,然后再去参学,心里面智慧开了,就有能力辨别得失、辨别是非、辨别邪正,有这样的能力,那就错不了。
这两句千万不能误会,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断掉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参学,就是善财的五十三参。善财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就是修烦恼无尽誓愿断,他的烦恼是在文殊菩萨会里断掉的…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