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辭是什麼?我不學你這個法門。你的法門我懂不懂?懂。要每一個法門都懂,我並不學你的法門,我還是學我自己一個法門,念佛法門。你們能看出善財念佛,第一個人教他是念佛,我們講先入爲主,到最後一個,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這個參學很有味道。一個開頭,一個結束,這兩個最重要。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自己所修的,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當中無論參訪多少法門,樣樣都聽,樣樣都觀察,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來沒有改換過。我對於念佛法門相信,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是得《華嚴經》的啓示;文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善財是他的學生,哪裏有例外!所以善財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的確是其味無窮。
參訪善知識叫參學,自己沒有根本智就沒有資格參學;你到外面聽人家講,隨聽隨跟著人家轉,心被外境所轉,這種人不能參學,參學就壞了。真正有資格參學的,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這就有參學資格。不被外面境界轉,而能轉境界,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那就是廣學多聞。很多學佛的年輕人,在這裏産生了很大的誤會,認爲學佛一定是要廣學多聞,沒錯,四弘誓願上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是應當要學,那是參學。但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前面一句,你忘掉了,「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掉才能夠學無量法門。剛才講,煩惱斷掉了,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就是離念;煩惱沒有斷,不能學法門,學得愈多煩惱愈多。不能親近很多善知識,親近很多善知識,是非很多,中國古人常講「識人多處是非多」。心清淨,接觸人再多,心還是清淨,一點是非都沒有,那個可以,你有資格去接觸大衆。心被境界轉的,認識人多不好,有障礙。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時候,你煩惱就多。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煩惱;知道經多了,煩惱也多,所以經都不許知道。爲什麼教你學一部經,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經?真正好的老師限製你,不准你看一切經,爲什麼?生煩惱。佛在這個經上講空,在那個經上講有,釋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搞得我一塌糊塗,連佛都怪起來了。他不知道佛說空說有,說的對象不一樣,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他執著而已;那個人執著空,佛講有,破他執有的執著。佛有沒有說法?沒說法,破衆生執著而已,佛哪有法說!而是我們執著,聽說佛有就執著有,聽說佛空就執著空,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兩句非常非常重要,意思一點都不能錯會,錯會我們的虧就吃大了。
必須多讀大乘,諸位要曉得,一部經經熟之後會開悟。我們在《六祖壇經》裏面看到,法達禅師讀《法華經》,他讀了十年,見六祖的時候頂禮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拜完之後站起來,六祖就跟他說,你剛才禮拜我的時候,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他就承認了,法達很老實承認了。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讀《法華》叁千部。《法華經》很長,一天只能念一部,叁千部十年,念了十年《法華經》,別人沒做過,值得驕傲,所以禮拜頭不著地。六祖就考他,《法華經》既然念得這麼熟,《法華經》講的是什麼?他說不出來。讀是讀得很熟,《法華經》什麼意思不曉得。他反過來請教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沒有念過《法華經》,也沒有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就念給他聽,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給他一講,他就開悟。這個時候對六祖佩服,再拜頭著地了。你才曉得,一部經熟了,他心清淨、他心定,所以遇到高人幾句話一點,他就通達。如果你搞得很雜很亂,沒有辦法,遇到再高明的人對你都束手無策。我們今天學佛犯的過失在哪裏?搞得太多。俗話講,胸中裏面是垃圾堆,很糟糕;再高明的人都沒有辦法把你清除,把你清理出來,這就說明東西要專、要精,不能雜。諸位要記住,佛門有個原則,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不要以爲,我念好多才通,那你就完全想錯;一樣通了,一切都貫通。六祖沒有學過《法華》,《法華》通達。一聽就通,什麼道理?前面講了,萬法一如,他已經證得一如,所以一接觸就明了。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念《涅槃經》,《涅槃經》念得很熟,意思也不懂,她念,六祖給她講,她開悟了,見性證果。我們在古人這些學習當中,你要細心去體會,他爲什麼能做得到?我爲什麼做不到?我學雜、我學亂了。人家學的是專精,一門深入,他真入進去了。
希望我們記取這曆史的教訓,古大德成功的教訓,我們循著他這個路子去走,他走通了,相信我們自己一定也能夠走得通,這個非常非常重要。現代時代不一樣,師生的關系跟從前大大的不相同。李老師雖然對我們這幾個學生,還是循用古老的方法,但是已經放寬太多太多。我們現代人所謂是求知欲望很旺盛,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東西,我們不甘心、不情願。老師也知道,知道我們的想法是錯了,他那個法子才對,但是我們不甘心、不情願、不能接受。於是老師也就大開方便之門,這方便門怎麼開?只准學一部經,一部經學會之後才可以學第二部經,他給我們開這個方便門,可以多學幾部,但是一部學會才可以學第二部,一部沒學會不可以學第二部。什麼叫會?什麼叫不會?他老人家的標准是上臺講經,上臺講過,你可以學第二部。譬如我學《彌陀經》,我正式大座講過《彌陀經》,他才算你這部經學過;你沒有上臺去講過,不算學過,上臺講過一遍,你可以跟他再學第二部經,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古時候不如此,古時候真的就是一部經到底,至少是五年。這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我們今人就不如古人,緣分、福報都比不上。所以古人成就得快,成就數量多。現在雖然得到科技方便,我們在修學方面反而不如古人,成就慢,成就的人很稀少。
這是怎樣讀大乘,怎樣親近善知識,在此地也都提供諸位同修做一個參考。真正善知識到哪裏去找?沒有。善知識頭上又沒寫字,你怎麼會認識!愈是真正善知識,愈客氣、愈謙虛,他不承認;真有道德、有學問,你去親近他,他不承認。他說我沒有道德,我沒有學問、沒有修持,你在外面聽,聽誤會了,那是別人過分的贊歎,不是事實,多謙虛!假的善知識不一樣,處處標榜我就是善知識,你們來親近我就行了,我不比哪個差,那未必是善知識。於是善知識難求。在從前還有一個方法能找到,現在這個方法失效,找不到了。以前什麼方法?閉關的,住茅蓬的。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叩關向他請教,那是真正善知識。住山、住茅蓬、禁足的,這是真正善知識。這樣的人都是參學回來以後,也就是說他的根本智、後得智統統都得到了,得到爲什麼去閉關、去禁足?沒有人請他講經。弘法要有啓請的,不能說我到你這裏講個經,這個不可以,講不出去,那個話講得多難爲情,那就是自大傲慢,不可以的,一定要有人啓請。沒有人啓請怎麼辦?就閉關、禁足,自己自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待龍天推出,也就是等待機緣,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識。你參學的人去找這些人,這些人你去參訪,他給你解答的要是不滿意,或者是解答錯了,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那是真的。這是從前住山禁足閉關的標准,都是這個樣子。另外還有一個標准,也可以禁足、也可以去住山,是什麼樣的人?他不一定是智慧開了,禅宗裏面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他沒有到這個程度,但是他的福報太大了,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太大、名氣太大,拜訪他的人很多,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所以他可以宣布閉關、住山,把這些所有應酬都辭掉,這個可以,那個閉關真的是進修,他不是真有成就。這是大福報、大名聲的人,行!住山跟閉關只有這兩種人。
現在民主、自由、開放,沒有限製了。我出家受戒之後,有一個居士他有一個別墅在山上,我去看了很滿意,那個地方念佛倒挺好,他要供養我,我說好,我就去住山了。我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一下,被老師罵了一頓,老師才告訴我,住山跟閉關,剛才我講的,他說你有什麼資格?你是開了悟,還是名氣太大、應酬太多,那兩個條件都沒有,還是乖乖的到處參學。所以我才曉得,原來我沒有資格,但是我的師兄弟們,不少人都閉過關。我有一個師兄覺斌法師,過去做過槟城極樂寺的當家師,他圓寂在極樂寺,他跟我同屆,同一個老師出家的。他受戒之後就在南部閉關,閉關叁年。我到關房裏面去看過他,他給我講,佛教界裏面出些什麼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統統知道,我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我說你真厲害。在關房裏頭,到處打聽一些事情。他要看經,我收藏的經書很多,他向我借一部《中觀論疏》,線裝本十二冊,他帶到關房去了。到第二年,兩年了,我去看他,也把這本書順便要回來。書拿回來之後,十二冊他才看了第一冊,第二冊都沒動。
這就說明,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的性質不一樣,所以善知識也找不到,真難!這不得已,才想出第叁個辦法:找古人,這沒錯!今人,哪個是善知識?找不到。我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師,記住,跟一個人學。像我們這次講《金剛經》,我們找到江味農居士,我們所講完全根據他所說的,一家之言,這就沒錯。思想體系完整,章法結構整齊這就好了,這也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學一個經,當然要靠注解,找一個注解,依一個人,這樣才不會錯,這樣子假以時日當然有成就。一個老師會下奠定基礎,紮下根基,然後再去參學,心裏面智慧開了,就有能力辨別得失、辨別是非、辨別邪正,有這樣的能力,那就錯不了。
這兩句千萬不能誤會,四弘誓願裏面,煩惱斷掉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參學,就是善財的五十叁參。善財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就是修煩惱無盡誓願斷,他的煩惱是在文殊菩薩會裏斷掉的…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