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他才能夠教化九法界衆生。

  不但是佛法要悟;從前,世間法教學也講求悟。現代的學校我不知道了,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我們聽老師跟老師在那裏聊天談話,某個學生悟性很高;我們還聽到這個說法,老師還著重學生的悟性。教學的方法,如何啓發他的悟性,從前教學目的在此地,誘導你開悟;開悟是智慧,不是教你去記一些常識,那個東西記得再多,看得再多,讀得再多,沒用!儒家在《禮記》「學記」裏面,就講得很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作老師教學生,你智慧沒有開,你念得很多,記得很多,聽別人講得很多,這些東西你拿來教學生,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自己有悟處,自己有見地,沒有大開圓解,沒有圓悟、徹悟,這是悟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你真見到的,這才是教學真實的目標。

  我們看底下,「爲衆生開此寶藏」,這句話很要緊。寶藏是什麼?寶藏是衆生的自性。佛菩薩教化衆生,佛菩薩沒有東西給衆生,佛菩薩說我有東西可以傳授給你,那是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佛菩薩。真的佛菩薩,我沒東西給你,你所得到是你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佛菩薩爲我們作增上緣,誘導我們開發自性。開此寶藏,「此」是衆生,是衆生本有的寶藏,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禅宗六祖惠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黃梅,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忍和尚給他什麼東西?什麼也沒給,他自己覺悟的。悟了之後,他向忍和尚報告他的心得、 他的悟處,「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清淨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在凡夫是清淨的,看看畜生,畜生的自性是清淨的;看看餓鬼,餓鬼自性也清淨的;看看阿鼻地獄,阿鼻地獄那些衆生自性還是清淨的,沒汙染,本來清淨。可見得染汙不是真的,染汙是迷,是不覺。不覺就染了,就叫染汙,不覺就叫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跟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無,現在有沒有?現在也沒有。如果你覺得現在也沒有,你開悟了。不行!現在有。現在有,你在迷,你沒悟。你一定要知道,迷不是真的,自性裏頭本來沒有迷,現在也不迷,將來永遠都不迷。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在這上建立信心,就有開悟的可能。到什麼時候開悟?迷悟是一,迷悟不二,就跟前面講的,說與不說是一不是二,迷跟覺悟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迷是迷,覺悟是覺悟,兩樁事情,你在迷,你沒有悟。口裏雖然說覺悟,心裏還是迷惑顛倒,沒有悟。諸佛菩薩、善知識幫助我們的,是他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自己明心見性,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一契機就成功了。

  「皆令回光反照」,所有一切法門,總不外這一個原則,叫你回頭,叫你反照。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你看他說出他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怎麼用功的?他是怎麼見性的?他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用這個方法。這裏講反照,在觀音菩薩就是反聞。總而言之,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要知道回光反照。這一反照就見性;如果隨著外面境界相,那就著相了。現在問題來了,怎麼個反法?觀音菩薩耳根聽外面音聲,如何能從音聲再聽回去?我們眼睛看到外面色相,怎麼能從色相再回過頭來?諸位要了解這個字裏面的真實義,不是這個反;所謂反是換一個觀念,是這個意思。前面不是有嗎?都講的這個修行綱領,修行的要領在作觀,觀是觀念,把觀念轉過來。「我不會轉」;《金剛經》念了,還不會轉?《金剛經》上任何四句、一句經文,你如果能夠受持,都能見性。這個話真的是一點都不假。像我們此地念的,「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我們對這個身相,馬上就轉了,這叫反觀。凡夫對這個身看得好重,神聖不可侵犯,堅固的執著,這是凡夫的妄想,錯誤的觀念;反過來,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分別執著統統破掉,這叫反,反照是這個反法。如果你心裏頭念念貪圖黃金、美鈔、珠寶,天天想這些東西,《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心馬上消掉了,這就叫反。《金剛經》上任何一句經文都能幫助你回光反照,反是這個反法,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這個反法。他能夠將錯誤的觀念,立刻就能夠反過來歸到正確的觀念,這叫反聞。大乘佛法這是用功的原理原則,宗門裏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觀念回過來就是覺,覺跟此地講的反照是一個意思,那個念頭要轉得快。不轉就隨著煩惱去了,一轉過來,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清淨。

  「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一回頭就見性,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分,這個相分是幻相,刹那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了不可得,是這麼一個相。「是名叁十二相」,所現的雖然是幻相,是個連續相,不無作用,它有作用。什麼作用?我們今天還沒有見性,作用是用這個相來見性。已經見性的人,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那個作用是什麼?爲了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絕對沒有自己;如果還有自己,他四相沒破。諸位要知道,如果還有自己,自度度他,還有個「自」在,還有個「他」在,你看,自是我相,他是人相,你就曉得,這樣的菩薩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換句話說,即非圓教初住菩薩,即非別教初地菩薩。他是什麼菩薩?在圓教是十信位的菩薩,在別教是叁賢位的菩薩,他是這一類的菩薩,四相沒破的菩薩;換句話說,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他是十法界的菩薩,他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薩。《金剛經》的標准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前面講即非菩薩,非一真法界的菩薩,但是可以說他是十法界的菩薩。十法界,四相沒斷、沒破;四相要是破了,十法界沒有了。永嘉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四相都破了。由此可知,你要著一切相,你就不能見性。著相修行,修得再好,十法界的菩薩,不是一真法界。在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他沒有斷煩惱,四相、四見都沒斷,他念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念,臨終阿彌陀佛接引,把他拉上去了。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四相、四見馬上就破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十方一切諸佛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是個特別的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其他的一切諸佛刹土、一切法門,沒有帶業的,一定要不著一切相才行。

  「衆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後頭這一句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自性,這樁事也很難懂。世尊在《楞嚴經》上有個比喻,那個比喻很好。他把自性比作大海,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大海裏起的水泡。水泡不一樣,很多小水泡都不一樣。水泡依什麼起來?依大海起來的。你依的那個自性是一個。什麼叫明心見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就沒有差別。幾時這個水泡一破,就明心見性,就證得如來。沒破,堅固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那個水泡是別人,不曉得是同一體,所以在這裏面生分別、生執著,引起許許多多的誤會、鬥爭、殘殺,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冤枉!我們看佛的比喻,想想很有趣味,不曉得是一體。普賢菩薩修行,那個方法跟別的菩薩不一樣,別的菩薩,剛才講了,自度度他;我說個自度度他,你就要知道,四相具足,十法界的菩薩。普賢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不是十法界的菩薩,所以普賢菩薩的修行不一樣。他修行到最後,歸納成十大綱領,就是十大願王。

  禮敬,「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是諸佛,叁世諸佛。過去佛,世尊在經上講過,我們知道一些。現在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沒有入般涅槃。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也是現在佛,沒有入滅,我們也知道幾尊。未來佛,每一個衆生都是未來佛,你要是對這個人瞧不起,那你瞧不起佛,你這個禮敬諸佛怎麼修的?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蚊子來叮你,一巴掌打死,打死一尊佛了,哪裏叫禮敬諸佛呢?普賢行難修,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才行。跟那個自度度他的菩薩,那個菩薩好修,普賢行難修。說老實話,《華嚴經》可以講講,做不到,決定做不到,真平等,真清淨。不但是所有一切有情衆生是佛,無情衆生也是佛,這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爲我們舉例子說,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蠟臺善知識,香爐善知識,那是無情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衆生叫佛性,無情衆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衆生,給它立一個名字叫佛性;在一切無情,就是植物、礦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是一個性。既然是一個性,都是佛,都是未來佛。我們對桌子要恭敬,對椅子要恭敬,那個恭敬不是叫你見到它給它磕頭頂禮,那就變成神經都有問題了。這個恭敬就是擺得整齊、擦得幹淨,這對它有恭敬,禮敬。普賢那個禮敬,的確是人天最佳的榜樣。經書要對它禮敬,看的時候展開,規規矩矩的看,端端正正的看,看完把它合起來,放到書架、放到書櫥,這對它恭敬。如果隨便亂丟,在書上寫字,現在這個書是普通的本子,印的數量很多,你可以在上面寫,但是寫得很潦草、很淩亂,不恭敬,要規規矩矩的寫,端端正正的寫,恭敬。不簡單、不容易!爲什麼?因爲情與無情同一體,跟十方一切諸佛是同一體,這一體就叫一真法界。佛用種種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證得自性,證得自性就是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上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

  如來就是自性。佛在本經,特別把如來的定義跟我們說出來,「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四個字解釋得太妙、太完美了。諸法是一切法,情與無情,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自然的一切現象,這都是法,一切法。如義,如是什麼?如就是自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