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才能够教化九法界众生。
不但是佛法要悟;从前,世间法教学也讲求悟。现代的学校我不知道了,我小时候在学校念书,我们听老师跟老师在那里聊天谈话,某个学生悟性很高;我们还听到这个说法,老师还著重学生的悟性。教学的方法,如何启发他的悟性,从前教学目的在此地,诱导你开悟;开悟是智慧,不是教你去记一些常识,那个东西记得再多,看得再多,读得再多,没用!儒家在《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作老师教学生,你智慧没有开,你念得很多,记得很多,听别人讲得很多,这些东西你拿来教学生,这是错误的,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自己有悟处,自己有见地,没有大开圆解,没有圆悟、彻悟,这是悟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你真见到的,这才是教学真实的目标。
我们看底下,「为众生开此宝藏」,这句话很要紧。宝藏是什么?宝藏是众生的自性。佛菩萨教化众生,佛菩萨没有东西给众生,佛菩萨说我有东西可以传授给你,那是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佛菩萨。真的佛菩萨,我没东西给你,你所得到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佛菩萨为我们作增上缘,诱导我们开发自性。开此宝藏,「此」是众生,是众生本有的宝藏,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禅宗六祖惠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黄梅,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忍和尚给他什么东西?什么也没给,他自己觉悟的。悟了之后,他向忍和尚报告他的心得、 他的悟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在凡夫是清净的,看看畜生,畜生的自性是清净的;看看饿鬼,饿鬼自性也清净的;看看阿鼻地狱,阿鼻地狱那些众生自性还是清净的,没污染,本来清净。可见得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迷,是不觉。不觉就染了,就叫染污,不觉就叫迷。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跟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来无,现在有没有?现在也没有。如果你觉得现在也没有,你开悟了。不行!现在有。现在有,你在迷,你没悟。你一定要知道,迷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迷,现在也不迷,将来永远都不迷。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在这上建立信心,就有开悟的可能。到什么时候开悟?迷悟是一,迷悟不二,就跟前面讲的,说与不说是一不是二,迷跟觉悟是一不是二,就开悟了。迷是迷,觉悟是觉悟,两桩事情,你在迷,你没有悟。口里虽然说觉悟,心里还是迷惑颠倒,没有悟。诸佛菩萨、善知识帮助我们的,是他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自己明心见性,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这一契机就成功了。
「皆令回光反照」,所有一切法门,总不外这一个原则,叫你回头,叫你反照。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你看他说出他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怎么用功的?他是怎么见性的?他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这个方法。这里讲反照,在观音菩萨就是反闻。总而言之,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时,要知道回光反照。这一反照就见性;如果随著外面境界相,那就著相了。现在问题来了,怎么个反法?观音菩萨耳根听外面音声,如何能从音声再听回去?我们眼睛看到外面色相,怎么能从色相再回过头来?诸位要了解这个字里面的真实义,不是这个反;所谓反是换一个观念,是这个意思。前面不是有吗?都讲的这个修行纲领,修行的要领在作观,观是观念,把观念转过来。「我不会转」;《金刚经》念了,还不会转?《金刚经》上任何四句、一句经文,你如果能够受持,都能见性。这个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像我们此地念的,「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我们对这个身相,马上就转了,这叫反观。凡夫对这个身看得好重,神圣不可侵犯,坚固的执著,这是凡夫的妄想,错误的观念;反过来,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分别执著统统破掉,这叫反,反照是这个反法。如果你心里头念念贪图黄金、美钞、珠宝,天天想这些东西,《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贪心马上消掉了,这就叫反。《金刚经》上任何一句经文都能帮助你回光反照,反是这个反法,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反法。他能够将错误的观念,立刻就能够反过来归到正确的观念,这叫反闻。大乘佛法这是用功的原理原则,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叫觉?观念回过来就是觉,觉跟此地讲的反照是一个意思,那个念头要转得快。不转就随著烦恼去了,一转过来,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清净。
「不著一切相,而自见本性耳。」一回头就见性,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分,这个相分是幻相,刹那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了不可得,是这么一个相。「是名三十二相」,所现的虽然是幻相,是个连续相,不无作用,它有作用。什么作用?我们今天还没有见性,作用是用这个相来见性。已经见性的人,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那个作用是什么?为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绝对没有自己;如果还有自己,他四相没破。诸位要知道,如果还有自己,自度度他,还有个「自」在,还有个「他」在,你看,自是我相,他是人相,你就晓得,这样的菩萨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萨;换句话说,即非圆教初住菩萨,即非别教初地菩萨。他是什么菩萨?在圆教是十信位的菩萨,在别教是三贤位的菩萨,他是这一类的菩萨,四相没破的菩萨;换句话说,我在前面跟大家讲过,他是十法界的菩萨,他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前面讲即非菩萨,非一真法界的菩萨,但是可以说他是十法界的菩萨。十法界,四相没断、没破;四相要是破了,十法界没有了。永嘉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就是四相都破了。由此可知,你要著一切相,你就不能见性。著相修行,修得再好,十法界的菩萨,不是一真法界。在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他没有断烦恼,四相、四见都没断,他念阿弥陀佛,诚心诚意念,临终阿弥陀佛接引,把他拉上去了。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四相、四见马上就破掉。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特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是个特别的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一切法门,没有带业的,一定要不著一切相才行。
「众生自性,与佛同体,所谓一真法界是也。」后头这一句就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我们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个自性,不是两个自性,这桩事也很难懂。世尊在《楞严经》上有个比喻,那个比喻很好。他把自性比作大海,把我们每一个人比作大海里起的水泡。水泡不一样,很多小水泡都不一样。水泡依什么起来?依大海起来的。你依的那个自性是一个。什么叫明心见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就没有差别。几时这个水泡一破,就明心见性,就证得如来。没破,坚固执著这个水泡是自己,那个水泡是别人,不晓得是同一体,所以在这里面生分别、生执著,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斗争、残杀,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就冤枉!我们看佛的比喻,想想很有趣味,不晓得是一体。普贤菩萨修行,那个方法跟别的菩萨不一样,别的菩萨,刚才讲了,自度度他;我说个自度度他,你就要知道,四相具足,十法界的菩萨。普贤菩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的菩萨,所以普贤菩萨的修行不一样。他修行到最后,归纳成十大纲领,就是十大愿王。
礼敬,「礼敬诸佛」,诸佛是指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是诸佛,三世诸佛。过去佛,世尊在经上讲过,我们知道一些。现在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没有入般涅槃。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也是现在佛,没有入灭,我们也知道几尊。未来佛,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佛,你要是对这个人瞧不起,那你瞧不起佛,你这个礼敬诸佛怎么修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蚊子来叮你,一巴掌打死,打死一尊佛了,哪里叫礼敬诸佛呢?普贤行难修,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才行。跟那个自度度他的菩萨,那个菩萨好修,普贤行难修。说老实话,《华严经》可以讲讲,做不到,决定做不到,真平等,真清净。不但是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这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我们举例子说,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蜡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那是无情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众生,给它立一个名字叫佛性;在一切无情,就是植物、矿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是一个性。既然是一个性,都是佛,都是未来佛。我们对桌子要恭敬,对椅子要恭敬,那个恭敬不是叫你见到它给它磕头顶礼,那就变成神经都有问题了。这个恭敬就是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对它有恭敬,礼敬。普贤那个礼敬,的确是人天最佳的榜样。经书要对它礼敬,看的时候展开,规规矩矩的看,端端正正的看,看完把它合起来,放到书架、放到书橱,这对它恭敬。如果随便乱丢,在书上写字,现在这个书是普通的本子,印的数量很多,你可以在上面写,但是写得很潦草、很凌乱,不恭敬,要规规矩矩的写,端端正正的写,恭敬。不简单、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情与无情同一体,跟十方一切诸佛是同一体,这一体就叫一真法界。佛用种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证得自性,证得自性就是契入一真法界,就是《华严》上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若能自见本性,便是得见如来。】
如来就是自性。佛在本经,特别把如来的定义跟我们说出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四个字解释得太妙、太完美了。诸法是一切法,情与无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虚空,自然的一切现象,这都是法,一切法。如义,如是什么?如就是自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