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名字就錯了。近代南洋的同修,都知道弘一法師。本林還有弘一大師題的字,在客廳挂著一副對聯。弘一大師常常寫字送給人,他後面題的名字不一定,隨時想個什麼名字,就題個什麼名字,所以後人把他所寫的字,題的名字統統收集起來,大概有七、八十種名字。這七、八十種名字都是他,他爲什麼用這麼多名字?就跟此地一樣,不要執著名字相,知道是這個人就行了,他叫什麼名字都可以,何必要執著?執著就錯了,破執著。佛對於一樁事情用許許多多法相名詞,就是教我們破執著的,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要懂他的意思,要體會他的意思,那就對了。這是說法的善巧,這是他高妙之處。我們要懂,說性也不能執著性,說真心也不能執著真心,說真如也不必執著真如;總而言之,曉得他所說的是一切萬法的體性,現在哲學名詞所說的一切萬法的本體,是講這個東西。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說的是這個東西。爲什麼講個實相?因爲佛既然說相,「意謂性不同相之虛妄」,相是虛妄的,相是刹那不住的,所以它是虛妄的;但是性跟相不一樣,性是真實的,它不是虛妄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的只有一個,它本身不會變,變出來的虛妄相,千變萬化、刹那不住。說實相的意思,就是區別跟一切幻相不一樣,生滅的幻相不相同,所以叫它做實相。我們看到實相這個名稱,就曉得它是從體性那一邊說的,不是從現相說的。
【須知佛經中,一言一名,無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從此面達彼面,不致取著一面。】
會讀經的人,會聽經的人,他所體會的的確不一樣。從前李老師常常教我們,學佛的人頭腦,他比喻,要像水晶琉璃球,透明的、圓圓的,學佛才管用!那個四四方方的木頭頭腦沒有用處,轉都轉不動的,學佛一定是學呆了。學佛要活潑、要靈巧,看經聞法才能體會到裏頭的妙義,那的確叫意在言外。佛句句話,每用一個名詞,都可以說是啓發我們的悟性。我們爲什麼不悟?就是李老師講的,我們用四方木頭腦子來學佛,那就不能悟了。這個比喻就是分別執著,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分別執著具體顯現的,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成見。他先有個成見,這個東西麻煩了;換句話說,他已經有個標准,已經有個框框在那個地方,你不合適的,他不接受,這個就沒有法子。所以爲什麼叫你聽經?聽經是如此,看經也是如此。不但聽經、看經是如此,你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一切活動裏面,都要懂得這個道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心緣相就是決定沒有成見,心地幹幹淨淨的一塵不染來接受,這才能夠觸動悟門,讓你真的開解領悟。一有成見就不行,特別是大乘佛法,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萬萬不可以有成見。聞一知十、舉一反叁,你就得受用。所以說可以從這一面體會到那一面,這就不著相、透徹了。
中國的文字,過去我在此地也曾經講過幾次,是充滿了智慧的符號,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他們用的文字都比不上中國文字,這個符號裏含著很深的意思。譬如我們前面所講的,上一次給你講的,「想」,一想,心裏頭就有相;你看我們那個想字,心上有個相,一想就有相。「思」,思就有界限,就有分別;一有分別,你心裏就劃界限。所以文字裏面充滿智慧,你看到這個符號會覺悟。早年我在臺北講經,有一個同修常常到我的講堂來,聽了不少年。以後他的工作轉到臺中,在臺中遇到一個女孩子,他有意思結婚,寫一封信給我,問我好不好?我回他一個字,我寫了一個明信片寄給他,就寫了一個「婚」字,你們想想那個「婚」字是什麼意思?見到女人,頭就昏了。我寫了一個大字寄給他,他以後就不結婚,一直到現在還沒結婚。其實我並不是叫他不結婚,我也不是叫他結婚,也不是叫他不結婚,叫他了解這個字的意思,了解這樁事情的意思。結而不昏,那就行!所以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婚禮一定太陽落山之後舉行,沒有在光天化日之下結婚的,沒有這個道理。你們去讀古禮,去讀《禮記》,是在夜晚,舉行婚禮是在夜晚,點著燈的時候,不可以在太陽底下。中國許許多多東西非常之美,你讀起來真有味道,但是現在都不講求,像現在禮沒有了,禮沒有了就天下大亂。中國過去是道德仁義禮,最高的是道,道沒有了講德;德沒有了講仁;仁沒有了講義;義也沒有了,那只有用禮來維系;禮沒有了,那就亂了,就亂世。所以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
【性本非相】
性確確實實不是相,性能現相。
【而能現起一切相】
性體是空,它作用不空。
【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爲真實也。】
體一定現相,一定有作用,但是它現的相,相是動的,相是有變化的。所以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這個動靜也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動的幅度,現在人講振動。近代的科學家,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實在是很聰明。早一代的科學家認爲真的有物質存在,他們用分析的方法,就是佛常常在小乘經裏面講的析空觀,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質分析到空,才明了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過去科學家也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質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一直往下分,總以爲有一個基本的物質存在。現代的科學家進步了,他們的觀察證明沒有物質存在。物質的現象是什麼?波動的現象,光波、電波,叫波動的現象。從這裏面産生的幻覺,絕非實有。這跟佛經所講的愈來愈接近,這是用科學儀器發現的。佛給我們講的,實實在在是一種波動的現象。相宗所說的無明不覺,無明就是波動;所謂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不覺就是波動,所以心動了。動就會現相,不動就沒有相,動就會現相;叁細相那個動得很微細,到六粗的時候那個幅度就大了。由此可知,佛爲我們說的一彈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滅,是阿賴耶的叁細相。我們現前身心這種相,動的幅度比叁細相不曉得超過多少倍,沒法子計算。所以我們感官的世界,感覺得好像都是真實的,都不是假的,其實全是虛幻不實的。我們看到大乘經上,《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哪裏來的?就是阿賴耶的叁細相。換句話說,也是一個連續相,連續的相,但是他那個相比我們這個相,就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生滅這個現象太快,振動的幅度太大;他那個幅度很微細,所以你看到的相永遠常住,好像永遠不會變,他那個幅度小,動的幅度小,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懂。譬如,我們人跟天比,跟忉利天比,忉利天振動的幅度就比我們小,所以他的壽命就長,他們那邊人就不容易衰老。忉利天跟夜摩天比,夜摩天振動的幅度就更小,所以壽命比忉利天長,人比忉利天更年輕,就是這麼個道理。你從這個道理,你去觀察六道,你去觀察十法界,那個事實真相就不難明了;明白這個道理,回過頭來再一看,看華藏世界、看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回什麼事情,也都能通達了。可以從此面達彼面,不至於取著一面,就這一觀察,面面都通、都明了了。
【經文「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句,正顯此義。】
經文上這一句就是顯示這個深義,這個意思的確非常深、非常廣,我們從這裏去領會。實在講,能說得出來太有限了!說出這一點,幫助大家去看、去觀察,幫助大家去體會,面面體會。就是在一個人一生當中,這是最容易比較出來的,我們幾個人常常在一起的,有些人很容易衰老,兩年沒見面老很多,有人就很不容易衰老,特別是我們那些同學們在一起,常常見面的。你仔細再去研究原因,是什麼?與心地的清淨、煩惱有關系,煩惱多的人就容易衰老,煩惱少一點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煩惱就是振動那個波,煩惱的幅度很大,心清淨振動就比較輕,沒有別的道理。你要真的明白這個,你修清淨心,讓你的心振動幅度盡量低、盡量緩慢,那你就延年益壽。不要吃補東西,那個補東西是騙人的,沒有那回事情。那個價錢那麼高,你口袋的鈔票都被人騙跑掉了,不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是清淨心,少煩少惱,必須要曉得煩惱不能解決問題。我有好多事情不能不煩,那是傻瓜,你煩能解決問題嗎?果然解決問題,那你那個煩是正確的,煩解決不了問題。什麼能解決問題?心清淨解決問題,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怎能解決問題!世法尚且如此,學佛你就曉得了,你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學佛,你永遠不會開悟,你永遠得不到功夫成片。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讓心恢複到清淨,這個佛法一看、一聽,就明了、就通達,從這一面就透過那一面,面面都通,意思都明了。歸根結柢,清淨心重要。《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無住,清淨心就生起來;「而行布施」,那就是用清淨心來應付一切的事情,而行布施就是這個意思。用清淨心生活,用清淨心工作,用清淨心待人接物,那叫而行布施。今天時間到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