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叁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四十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43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一面,第叁行:

  【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來藏真實義,故曰如來說。】

  這是解釋經文後面一句,「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爲什麼要用如來說,不用佛說?這幾句就爲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大乘法皆是世尊爲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就是真實相。真實相不但不容易說,實在我們凡夫也很難體會。我們在大乘經上,對於佛的說法,就是說法的方法,實實在在佩服他的巧妙,不能說的他也說出來了。這個說出來,古大德有個比喻,就像畫圖畫,他用的手法是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雲彩,雲彩當中露出一塊,不就把月亮顯示出來了嗎?世尊爲我們解釋諸法實相,手法很接近這個方法。實相說不出來,旁敲側擊把那個實相烘托出來,用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實相既不是相也不是非相,相是色相,是有相,非相是空。說明真相既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空,空有兩邊都不能說,那怎麼個說法?只可以說「相而非相,非相而相」,用這種方法說,讓我們從這裏面去體會。《心經》裏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在這個句子裏頭去體會。這種說法,實在講真的是一個字也沒說,一句話也沒說,所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在這裏面去體會。真正體會得了,所謂「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聽而無聞,無聞而聽」,那你就有點味道了,真正東西你才能夠領略幾分。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諸法一如。一就沒得說,二才可以說,一怎麼個說法?諸法是一切法、是萬法,萬法一如。所以這個「說」,確實有他的善巧,現在人講技巧。

  「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從這裏面去顯示出如來藏的真實義。《大佛頂首楞嚴經》裏面講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此經上講的如來,一如,都是一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世尊每每就一樁事情說出許多的名相,用意是叫我們不執著,叫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一接觸就明了、就悟入。這是佛教學的目標,是讓我們悟入實相。禅家講的是要求我們明心見性,這些方法都是教人明心見性的方法。我們爲什麼見不了性?實在說我們不善學,佛是善教,我們不善學。佛所教的是兩邊都不著,我們學的是不著這邊就著那一邊,一定要執著,這就不善學。所以學幾十年,學一輩子都不能見性,都不解如來真實義。過失在我們這一邊,佛那一邊的確沒有過失。我們想找佛的毛病,真是一點都找不到。所以說「如來說」。如來,世尊在本經跟我們解釋這個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就是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實在講就是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禅宗講的明心見性,本經所說的實相。請看底下一段:

  【佛經中常雲,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爲空無,性體之寂爲枯寂。故複名性體爲實相。】

  這也說明佛爲什麼使用許許多多不同的名詞術語。世尊知道凡夫的大病就是堅固的執著,他要是不執著,說老實話,修行證果很容易,哪裏要叁大阿僧只劫、無量劫,用不著。這個病,病根太深、太重,很難拔除,我們要曉得,就是著相,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無量劫來,雖然供養無數的諸佛如來,依然還在六道輪回,還要受這些苦難,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尤其是般若 經,若有絲毫的執著,不但不能解義,一定會錯解,一定會誤會,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性體空寂,大乘經上常說。《仁王經》上講佛菩薩的果位,用五種忍來標明,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都用忍來標明。顯示出世尊的說法,正如同在《華嚴經》上所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圓融無礙。可是這樣說法,當然有一部分人在這個說法裏面開悟了,可是還有一部分人聽了發生誤會,這個真有,不是沒有,把佛的意思錯會了。

  所以防人誤會性體之空,他講空,空是什麼都沒有,那叫空,佛說的空不是這個意思。佛說的空是什麼都有,不是沒有。什麼都有,爲什麼說它空?因爲它了不可得。本經末後,從比喻當中說「夢幻泡影」,你們想夢幻泡影有沒有?有,不是沒有;雖有,不可得。因爲它不可得所以叫它做空,不是沒有;把它當作「空無」來講,那錯了。性體之「寂」,把它當作枯寂來講也錯了。枯寂是什麼?枯寂是死的。而不知道佛法這個寂是活活潑潑的。寂是什麼?寂是淨、清淨,清淨到了極處。雖然清淨到極處,它不是死水,它是活水,它是流動的活水,活活潑潑,所以它顯示出大用無方。十方法界哪個地方有衆生求,佛菩薩立刻就感應。我們贊歎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如果是數字,千不多,太少了。觀音菩薩的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千是表法、表圓滿、表無量無邊,表這個意思。

  我們也求,求了不感應,天天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也不來顯給你看一下,這是什麼原因?你雖然有求,這當中有障礙,不是佛菩薩不應,是你自己有障礙。譬如我們白天,天天想看太陽,可是偏偏打一把傘,你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什麼原因?你自己有障礙,不是太陽不照你,是你有障礙把它障住了。這個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這個東西。所以離開妄想執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菩薩,統統都感應道交。爲什麼不把這個東西丟掉?這個東西害人害慘了,何必還這樣愛惜,舍不得把它丟掉!這是佛在經上常說,愚癡,顛倒,可憐憫者!佛講的這些話,就是說這樁事情,應該要舍棄的,偏偏不肯舍棄。所以障礙你無始劫到今天一切的願求,你求不到。我們曉得,把這個障礙去掉,就感應道交。「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成佛,這一生都能作佛,你想想看,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哪有求不到的,哪有沒有感應的?一定要知道去障礙要緊。寂不是枯寂,怕人家看到空寂兩個字發生誤會,所以又說體性叫實相。

  【實是真實有,非空無也。】

  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個空有什麼難懂?兩、叁歲小孩都懂。而佛說這個空義,小乘人不懂,大乘權教菩薩也不懂。我們今天在此地懂了沒有?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我們今天確實是這個樣子。真的要是明白了,你一定入境界。我們今天是似懂非懂,並沒有徹底的明了。

  【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

  這個相怎麼顯現?有體就有作用。相之顯現,昨天跟諸位報告了,波動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變現出來的。如來果地上一真法界,它動的幅度最低,動得最慢,它那個波動很微小,動得很慢,顯示出那個法界永恒不變。在十法界裏面,菩薩這個波的振動比佛法界要大,幅度要大,時間要快。聲聞、緣覺法界比菩薩法界又要來得快速,又要來得大。由此可知,振動時間最快速、幅度最大的是叁惡道衆生,叁惡道衆生那個心念極不平。這個現象,實在講我們自己要是冷靜的去觀察,不難發現。不要觀察別人,觀察自己,自己有的時候心很平靜、很清淨,起念頭的時候也很微細。如果遇到外面環境刺激,或者生歡喜心了,或者瞋恚了,我們講心跳脈膊那個速度就快,幅度也大,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能夠體驗得出來。在緩慢的時候、平靜的時候變化小,就在我們自己一身,當我們心情很平和的時候、很清淨的時候,這個變化就小,就緩慢。當我們生歡喜的時候,手舞足蹈,或者發脾氣發怒的時候,那個變化就大,人的相貌都變了。這是我們很容易體驗得出來的,就是這麼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道理!

  佛法的行門上,總綱領就是修定。不管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都是修禅定。絕對不是說唯有禅宗才修定,現在就有很多人誤會,認爲不是參禅就不是修定,大錯特錯!八萬四千法門,實際就是講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什麼?都是修定。他用參究的方法修定,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樣,所得到的效果相同。我們淨宗所講的事一心不亂,就等於禅宗的禅定,禅宗講得定。理一心不亂等於禅宗裏面的破本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所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實際上一樁事情。教下用止觀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盡管不同,都是修戒定慧。依照那個方法去做,就是戒,戒就是如法,守規矩,依照方法去做,那就是持戒;依照方法去修,功夫得力了,一定就能得定;得定之後能開悟、能見性,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這個寂不是枯寂,枯寂就變成死定,那有什麼用處!不起作用。

  諸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大乘經上常用比喻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龍象,就是大象。我們看大象,到動物園去看看大象,所有動物裏面,大象好像是在定中,它很穩重、慢慢的。它不像其他的動物蹦跳得很快,好像心不定,象好像都在定中一樣,用這個做比喻。諸佛菩薩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都是定,可見得那個定不是盤腿面壁,所有一切活動都在定中,都沒有離開定,那才叫甚深禅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就是這個意思;叫自性本定。這是換一個名詞,怕人産生誤會。

  【說名爲實,顯其妙湛總持,常恒不變,雖空而非無也。說名爲相,顯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雖寂而常照也。】

  這個解釋還是有相當的深度,解釋得非常之好,這是解釋實相。說到「實」,顯示自性妙湛總持;妙湛總持不動尊,也是在《楞嚴經》上的。「湛」是比喻像水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從水面就看到水底,這水清,湛是清淨的意思。妙湛是清淨到極處!形容我們真心自性。正是六祖見性的時候所說,他老人家第一句話就講,「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沒染汙。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現在有沒有…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