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3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一面,第三行:
【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来藏真实义,故曰如来说。】
这是解释经文后面一句,「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为什么要用如来说,不用佛说?这几句就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大乘法皆是世尊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是真实相。真实相不但不容易说,实在我们凡夫也很难体会。我们在大乘经上,对於佛的说法,就是说法的方法,实实在在佩服他的巧妙,不能说的他也说出来了。这个说出来,古大德有个比喻,就像画图画,他用的手法是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云彩,云彩当中露出一块,不就把月亮显示出来了吗?世尊为我们解释诸法实相,手法很接近这个方法。实相说不出来,旁敲侧击把那个实相烘托出来,用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实相既不是相也不是非相,相是色相,是有相,非相是空。说明真相既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空,空有两边都不能说,那怎么个说法?只可以说「相而非相,非相而相」,用这种方法说,让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在这个句子里头去体会。这种说法,实在讲真的是一个字也没说,一句话也没说,所谓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真正体会得了,所谓「见而无见,无见而见」,「听而无闻,无闻而听」,那你就有点味道了,真正东西你才能够领略几分。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诸法一如。一就没得说,二才可以说,一怎么个说法?诸法是一切法、是万法,万法一如。所以这个「说」,确实有他的善巧,现在人讲技巧。
「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从这里面去显示出如来藏的真实义。《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讲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此经上讲的如来,一如,都是一个意思,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世尊每每就一桩事情说出许多的名相,用意是叫我们不执著,叫我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一接触就明了、就悟入。这是佛教学的目标,是让我们悟入实相。禅家讲的是要求我们明心见性,这些方法都是教人明心见性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实在说我们不善学,佛是善教,我们不善学。佛所教的是两边都不著,我们学的是不著这边就著那一边,一定要执著,这就不善学。所以学几十年,学一辈子都不能见性,都不解如来真实义。过失在我们这一边,佛那一边的确没有过失。我们想找佛的毛病,真是一点都找不到。所以说「如来说」。如来,世尊在本经跟我们解释这个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诸法一如。诸法一如,实在讲就是净宗讲的理一心不乱,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本经所说的实相。请看底下一段:
【佛经中常云,性体空寂。因防人误会性体之空为空无,性体之寂为枯寂。故复名性体为实相。】
这也说明佛为什么使用许许多多不同的名词术语。世尊知道凡夫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著,他要是不执著,说老实话,修行证果很容易,哪里要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用不著。这个病,病根太深、太重,很难拔除,我们要晓得,就是著相,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无量劫来,虽然供养无数的诸佛如来,依然还在六道轮回,还要受这些苦难,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尤其是般若 经,若有丝毫的执著,不但不能解义,一定会错解,一定会误会,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性体空寂,大乘经上常说。《仁王经》上讲佛菩萨的果位,用五种忍来标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都用忍来标明。显示出世尊的说法,正如同在《华严经》上所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圆融无碍。可是这样说法,当然有一部分人在这个说法里面开悟了,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听了发生误会,这个真有,不是没有,把佛的意思错会了。
所以防人误会性体之空,他讲空,空是什么都没有,那叫空,佛说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说的空是什么都有,不是没有。什么都有,为什么说它空?因为它了不可得。本经末后,从比喻当中说「梦幻泡影」,你们想梦幻泡影有没有?有,不是没有;虽有,不可得。因为它不可得所以叫它做空,不是没有;把它当作「空无」来讲,那错了。性体之「寂」,把它当作枯寂来讲也错了。枯寂是什么?枯寂是死的。而不知道佛法这个寂是活活泼泼的。寂是什么?寂是净、清净,清净到了极处。虽然清净到极处,它不是死水,它是活水,它是流动的活水,活活泼泼,所以它显示出大用无方。十方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求,佛菩萨立刻就感应。我们赞叹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如果是数字,千不多,太少了。观音菩萨的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千是表法、表圆满、表无量无边,表这个意思。
我们也求,求了不感应,天天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不来显给你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你虽然有求,这当中有障碍,不是佛菩萨不应,是你自己有障碍。譬如我们白天,天天想看太阳,可是偏偏打一把伞,你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什么原因?你自己有障碍,不是太阳不照你,是你有障碍把它障住了。这个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这个东西。所以离开妄想执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菩萨,统统都感应道交。为什么不把这个东西丢掉?这个东西害人害惨了,何必还这样爱惜,舍不得把它丢掉!这是佛在经上常说,愚痴,颠倒,可怜悯者!佛讲的这些话,就是说这桩事情,应该要舍弃的,偏偏不肯舍弃。所以障碍你无始劫到今天一切的愿求,你求不到。我们晓得,把这个障碍去掉,就感应道交。「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成佛,这一生都能作佛,你想想看,其他的那都是小事,哪有求不到的,哪有没有感应的?一定要知道去障碍要紧。寂不是枯寂,怕人家看到空寂两个字发生误会,所以又说体性叫实相。
【实是真实有,非空无也。】
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个空有什么难懂?两、三岁小孩都懂。而佛说这个空义,小乘人不懂,大乘权教菩萨也不懂。我们今天在此地懂了没有?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我们今天确实是这个样子。真的要是明白了,你一定入境界。我们今天是似懂非懂,并没有彻底的明了。
【相是炽然显现,非枯寂也。】
这个相怎么显现?有体就有作用。相之显现,昨天跟诸位报告了,波动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现象变现出来的。如来果地上一真法界,它动的幅度最低,动得最慢,它那个波动很微小,动得很慢,显示出那个法界永恒不变。在十法界里面,菩萨这个波的振动比佛法界要大,幅度要大,时间要快。声闻、缘觉法界比菩萨法界又要来得快速,又要来得大。由此可知,振动时间最快速、幅度最大的是三恶道众生,三恶道众生那个心念极不平。这个现象,实在讲我们自己要是冷静的去观察,不难发现。不要观察别人,观察自己,自己有的时候心很平静、很清净,起念头的时候也很微细。如果遇到外面环境刺激,或者生欢喜心了,或者瞋恚了,我们讲心跳脉膊那个速度就快,幅度也大,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能够体验得出来。在缓慢的时候、平静的时候变化小,就在我们自己一身,当我们心情很平和的时候、很清净的时候,这个变化就小,就缓慢。当我们生欢喜的时候,手舞足蹈,或者发脾气发怒的时候,那个变化就大,人的相貌都变了。这是我们很容易体验得出来的,就是这么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道理!
佛法的行门上,总纲领就是修定。不管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修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都是修禅定。绝对不是说唯有禅宗才修定,现在就有很多人误会,认为不是参禅就不是修定,大错特错!八万四千法门,实际就是讲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什么?都是修定。他用参究的方法修定,我们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相同。我们净宗所讲的事一心不乱,就等於禅宗的禅定,禅宗讲得定。理一心不乱等於禅宗里面的破本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所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实际上一桩事情。教下用止观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尽管不同,都是修戒定慧。依照那个方法去做,就是戒,戒就是如法,守规矩,依照方法去做,那就是持戒;依照方法去修,功夫得力了,一定就能得定;得定之后能开悟、能见性,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这个寂不是枯寂,枯寂就变成死定,那有什么用处!不起作用。
诸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大乘经上常用比喻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龙象,就是大象。我们看大象,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所有动物里面,大象好像是在定中,它很稳重、慢慢的。它不像其他的动物蹦跳得很快,好像心不定,象好像都在定中一样,用这个做比喻。诸佛菩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都是定,可见得那个定不是盘腿面壁,所有一切活动都在定中,都没有离开定,那才叫甚深禅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就是这个意思;叫自性本定。这是换一个名词,怕人产生误会。
【说名为实,显其妙湛总持,常恒不变,虽空而非无也。说名为相,显其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虽寂而常照也。】
这个解释还是有相当的深度,解释得非常之好,这是解释实相。说到「实」,显示自性妙湛总持;妙湛总持不动尊,也是在《楞严经》上的。「湛」是比喻像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从水面就看到水底,这水清,湛是清净的意思。妙湛是清净到极处!形容我们真心自性。正是六祖见性的时候所说,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讲,「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没染污。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现在有没有…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