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做这个。把无始劫来坚固的自私自利、我执,把它化解,化没有了。这个没有了,《金刚经》是个标准,那你就是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经上说得很清楚,「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你现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可见得你真是菩萨,你是真菩萨,诸佛承认的,那个不假。
【观深,而后见理深。】
理是真如自性。你观深,有了深度,见理就深。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就是他修观深度不同,深度浅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观深的就入地,初地到等觉这十一地,观深,见理就深。
【观圆,而后见理圆。】
理事都圆融、都圆满,像《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见理深则观愈深】
这个观是观慧,你的智慧。看理、看事、看一切,看得透彻,看得清楚,看得深,看得远。
【见理圆则观愈圆,如是展转修习,智慧即展转增明。】
智慧增长,智慧从这儿来的。大家要记住,千万不能误会,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就从这儿来的。知道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就是觉悟。佛法讲觉悟,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错了,这就是始觉。能够把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就叫修观。
教下用功的方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止观,修止观。我们净土宗用功的方法是老实念佛,就是用持名。前面讲得很清楚,一般通途方法,修观可以涵盖一切法门,虽然许多法门里头用的名相不一样,但是意思相同。它是用的智心,就是智慧,是从这里下手的;而念佛是从净心下手的,是从清净心下手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净念」,念佛是净念,修观是智念。净念比智念还要亲切,这就说明念佛法门比修观好,而且来得容易,容易成就。但是智念能够帮助净念。所以你明了,对於修净念相继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净念,为什么得不到净念?原因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智念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使我们念佛得一心,障碍没有了。
【於不知不觉间,执情渐化,妄念潜消。遣执、断念,妙用在此。】
只要一直这样去做,什么都不必问,时间久了,自自然然的、不知不觉之间,智慧增长、烦恼减少,功夫在增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执是执著,情是感情。感情不是好东西,感情是迷,这个要知道。一切众生受这个害、中这个毒,非常非常之深。以为这个感情好、感情深,多好!六道三途的病根,不知道拔除,还要培养它,你说糟糕不糟糕!
佛法说到这个地方,有许多初学的人听到就怀疑了,世间人在一起,要是没有情、没有爱的话,这个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叫你把情执舍掉,你都恐怖了、都慌了。其实佛讲的话是真话,叫你舍掉虚情假意。你们今天认为这是情执感情,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报纸上天天都有离婚的,天天都有打官司的,最初都是好得不得了;这就说明是假的,虚情假意。他对你怎么再好,你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没事情了!为什么是假的?他用的心是妄心,他不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没有自私,没有执著,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头有真的爱,佛门不叫爱,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爱,不是假的,真心,所以叫慈悲。世间人不是用真心,用假心、妄心,那个心千变万化,所以靠不住,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你的生活就快乐了。人家要是对你好,晓得假的不是真的;人家对我不好,也不要恨他,假的不是真的,过几天就好了,都不是真的!学佛开智慧就是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生活才快乐、才幸福。
我们用真心,别人用妄心,不相干。我这一生要出三界、要成佛,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那有什么法子,让他去搞去,他不肯回头,劝他不听不肯回头,那就让他去做。反正我们跟他结了缘,等将来哪一天他回心转意,再来度他,那不迟!这叫真的爱护他。现在不回头就随他去,让他去受苦受难,苦难到受尽了,觉悟、回头了,那时候再帮助他,这叫真正的慈悲。所以在不知不觉当中,执著、感情都要把它化掉,感情就化成慈悲,执著就变成智慧。妄念潜消,妄想杂念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本经的宗旨教我们遣执,遣是除掉,把执著除掉,把妄念断掉。妙用在此,这个地方所说的,把具体遣执、断念的方法教给我们了。
【多读大乘,以广闻见。静意觉照,领会精微。定慧在其中矣。】
我们先说这一小段。大乘经不能不读,大乘经怎么读法?诸位一定要懂得要领。先读一种,在一种里面得定,得清净心,然后就可以选择一些大乘经来读。遍读,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说实在话也没有必要。为什么一开端不能多读?一开端我们的心是乱的,你读太多,你并不能了解经意。读多了、读杂了,反而会增长妄念,佛这个经上这么说,那个经上那么说,你记得很多,你的妄想执著很多。这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有解」,解是你广学多闻;「无行」,你没有真正的功夫,没有修行的功夫;「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我们在这个经上知道了,依照金刚般若 的行是要离相,是要破执、断念,这是行。在净土宗里面,行是老实念佛。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够涉猎一切大乘经?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样东西,这是功夫成片。也许有人问:这不就是一心不乱吗?不是,不是一心不乱,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掉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还在,只是见思烦恼不起作用。佛号功夫得力了,心里面所想的就是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样东西。这种功夫给诸位说,就决定往生;不但决定往生,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所以念佛人,讲老实话,到这种功夫,你叫他去读诵大乘,他不干,他不要读了。为什么不要读?他要想学大乘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跟一切诸佛学。他哪里在这个世间找这种麻烦,不干!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读诵大乘在古时候的标准,是得根本智以后。根本智,是《般若 经》上所说的般若 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后得智是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说实在话,心清净,先修清净心;因为清净心生智慧,前面不是念过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生出来,你看一切大乘经很容易懂,一看就明了。所以这一部《大藏经》需要多少时间,从头到尾把它看完?三个月足够了。但是你没有得根本智,三年也没有用,三十年都没用。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你从头到尾看,看上三十年,你还是一塌糊涂,你什么都不懂。可见得根本智重要。中国在古时候,无论是出家、在家,教学都从根本智下手;也就是说一定要培养你的清净心。出家人五年学戒,就用五年的时间来培养清净心,读一样东西,不讲解,就是叫你读,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心。因为你不读经,你会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用读经的方法把妄想灭掉。不求解义,只是把经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念到能够背诵,念得很熟。五年之后再听讲,再求解,它是分两个阶段。不是一开头就求解,一开头解不了,没那回事情。
世间的教学,从前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学生从七岁到十二岁,培养他根本智,跟现代的教育不一样。小孩天真,就利用他的天真,小孩要不诱导他,也胡思乱想。怎么办?读书。古圣先贤这些书让他背、让他读,从七岁念到十二岁。差不多在过去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里面挑选出来的,都背得透熟,都背熟了。天天在读经背书,他的脑子里不胡思乱想。以前那个社会,跟现在社会在教育观念上不一样,方法上也不一样。一般聪明的子弟十三岁入太学,入太学就是听讲解,过去所念的、小时候所念的,这个时候听讲解,他一听就明了,就开悟了、就觉悟了。我们在历史上看,许许多多未成年考取举人、考取进士,成年是二十岁,不满二十岁。不满二十岁考取举人、考取进士就分派到地方上当首长、当知县、知府,他就能够把这一个地方治理得头头是道。现在二十岁的人,他有这个能力吗?因为他明理,他通达人情事理,他有能力治理国家,这是教育的观念跟方法不一样。
我遇到一个人,十九岁当县长的,是在抗战以前,张陵居士。以后学佛,我在台北讲经,夫妻两个是每天晚上一定会到的,十九岁当县长。这是在清末民初受的老教育,他能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在的教育要回归到从前,已经是不可能!没有法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师讲的,要提倡因果这个理论与事实,希望这个大时代的众生起心动念,要想到确实有因缘果报。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恶因一定有恶报。我们在讲堂也讲过多少遍,这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相而已,这叫事实的真相。发财有发财的因果,作官有作官的因果,确确实实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必去造业?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了凡四训》,非常有道理。告诉你,一般普通人决定有命运主宰,只要你有念、有我,有我、有我所有,你就决定被命运支配。哪一天你把我忘掉,我所没有了,你就超越命运。命运不能支配你,就没有了、超越了。只要有我的念头,有我所有的念头,你就没有办法逃过命运的主宰。换句话说,你要遇到一个高明人给你算命,就会算得很准。你要是说无我、无我所,再高明的人都没办法,也没有办法给你算、给你看相,超越了,就是超越数量。
这是说明读诵大乘要有程序、有次第,不是我们现前就能够做得到的。我们现前读一部经,在一部经上得定,在一部经上得清净心,得智慧就好了,智慧开了再多读大乘。静意觉照,领会精微。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体会经里面的义理,不在文字。定慧在其中矣,可见得读经目的很明显,目的是修定修慧。
【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种功行,皆得自在受用。】
这是讲佛法里面,无论你学哪个宗派,无论你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抓到这个要领,你都会有成就,都能得受用。不但在佛法当中你得受用,
【对一切世法,皆得进退裕如。】
对一切世间法也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应付裕如,你有智慧、你有能力。
【转凡入圣,基於此矣。】
转凡入圣的基础在这个地方。基是讲基础,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