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叁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去做這個。把無始劫來堅固的自私自利、我執,把它化解,化沒有了。這個沒有了,《金剛經》是個標准,那你就是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經上說得很清楚,「菩薩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你現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可見得你真是菩薩,你是真菩薩,諸佛承認的,那個不假。

  【觀深,而後見理深。】

  理是真如自性。你觀深,有了深度,見理就深。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裏來的?就是他修觀深度不同,深度淺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觀深的就入地,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地,觀深,見理就深。

  【觀圓,而後見理圓。】

  理事都圓融、都圓滿,像《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見理深則觀愈深】

  這個觀是觀慧,你的智慧。看理、看事、看一切,看得透徹,看得清楚,看得深,看得遠。

  【見理圓則觀愈圓,如是展轉修習,智慧即展轉增明。】

  智慧增長,智慧從這兒來的。大家要記住,千萬不能誤會,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就從這兒來的。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就是覺悟。佛法講覺悟,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錯了,這就是始覺。能夠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就叫修觀。

  教下用功的方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止觀,修止觀。我們淨土宗用功的方法是老實念佛,就是用持名。前面講得很清楚,一般通途方法,修觀可以涵蓋一切法門,雖然許多法門裏頭用的名相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它是用的智心,就是智慧,是從這裏下手的;而念佛是從淨心下手的,是從清淨心下手的。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淨念」,念佛是淨念,修觀是智念。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這就說明念佛法門比修觀好,而且來得容易,容易成就。但是智念能夠幫助淨念。所以你明了,對於修淨念相繼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修淨念,爲什麼得不到淨念?原因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智念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使我們念佛得一心,障礙沒有了。

  【於不知不覺間,執情漸化,妄念潛消。遣執、斷念,妙用在此。】

  只要一直這樣去做,什麼都不必問,時間久了,自自然然的、不知不覺之間,智慧增長、煩惱減少,功夫在增進,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執是執著,情是感情。感情不是好東西,感情是迷,這個要知道。一切衆生受這個害、中這個毒,非常非常之深。以爲這個感情好、感情深,多好!六道叁途的病根,不知道拔除,還要培養它,你說糟糕不糟糕!

  佛法說到這個地方,有許多初學的人聽到就懷疑了,世間人在一起,要是沒有情、沒有愛的話,這個人生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叫你把情執舍掉,你都恐怖了、都慌了。其實佛講的話是真話,叫你舍掉虛情假意。你們今天認爲這是情執感情,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報紙上天天都有離婚的,天天都有打官司的,最初都是好得不得了;這就說明是假的,虛情假意。他對你怎麼再好,你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沒事情了!爲什麼是假的?他用的心是妄心,他不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沒有自私,沒有執著,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裏頭有真的愛,佛門不叫愛,換個名詞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愛,不是假的,真心,所以叫慈悲。世間人不是用真心,用假心、妄心,那個心千變萬化,所以靠不住,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你的生活就快樂了。人家要是對你好,曉得假的不是真的;人家對我不好,也不要恨他,假的不是真的,過幾天就好了,都不是真的!學佛開智慧就是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生活才快樂、才幸福。

  我們用真心,別人用妄心,不相幹。我這一生要出叁界、要成佛,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回,那有什麼法子,讓他去搞去,他不肯回頭,勸他不聽不肯回頭,那就讓他去做。反正我們跟他結了緣,等將來哪一天他回心轉意,再來度他,那不遲!這叫真的愛護他。現在不回頭就隨他去,讓他去受苦受難,苦難到受盡了,覺悟、回頭了,那時候再幫助他,這叫真正的慈悲。所以在不知不覺當中,執著、感情都要把它化掉,感情就化成慈悲,執著就變成智慧。妄念潛消,妄想雜念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本經的宗旨教我們遣執,遣是除掉,把執著除掉,把妄念斷掉。妙用在此,這個地方所說的,把具體遣執、斷念的方法教給我們了。

  【多讀大乘,以廣聞見。靜意覺照,領會精微。定慧在其中矣。】

  我們先說這一小段。大乘經不能不讀,大乘經怎麼讀法?諸位一定要懂得要領。先讀一種,在一種裏面得定,得清淨心,然後就可以選擇一些大乘經來讀。遍讀,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這麼多的精力,說實在話也沒有必要。爲什麼一開端不能多讀?一開端我們的心是亂的,你讀太多,你並不能了解經意。讀多了、讀雜了,反而會增長妄念,佛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那麼說,你記得很多,你的妄想執著很多。這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有解」,解是你廣學多聞;「無行」,你沒有真正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我們在這個經上知道了,依照金剛般若 的行是要離相,是要破執、斷念,這是行。在淨土宗裏面,行是老實念佛。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夠涉獵一切大乘經?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心裏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第二樣東西,這是功夫成片。也許有人問:這不就是一心不亂嗎?不是,不是一心不亂,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們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還在,只是見思煩惱不起作用。佛號功夫得力了,心裏面所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心裏沒有第二樣東西。這種功夫給諸位說,就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所以念佛人,講老實話,到這種功夫,你叫他去讀誦大乘,他不幹,他不要讀了。爲什麼不要讀?他要想學大乘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跟一切諸佛學。他哪裏在這個世間找這種麻煩,不幹!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話。

  讀誦大乘在古時候的標准,是得根本智以後。根本智,是《般若 經》上所說的般若 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後得智是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般若 無知,無所不知」,要先求無知。無知說實在話,心清淨,先修清淨心;因爲清淨心生智慧,前面不是念過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心生智慧。智慧生出來,你看一切大乘經很容易懂,一看就明了。所以這一部《大藏經》需要多少時間,從頭到尾把它看完?叁個月足夠了。但是你沒有得根本智,叁年也沒有用,叁十年都沒用。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你從頭到尾看,看上叁十年,你還是一塌糊塗,你什麼都不懂。可見得根本智重要。中國在古時候,無論是出家、在家,教學都從根本智下手;也就是說一定要培養你的清淨心。出家人五年學戒,就用五年的時間來培養清淨心,讀一樣東西,不講解,就是叫你讀,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心。因爲你不讀經,你會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用讀經的方法把妄想滅掉。不求解義,只是把經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念到能夠背誦,念得很熟。五年之後再聽講,再求解,它是分兩個階段。不是一開頭就求解,一開頭解不了,沒那回事情。

  世間的教學,從前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學生從七歲到十二歲,培養他根本智,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小孩天真,就利用他的天真,小孩要不誘導他,也胡思亂想。怎麼辦?讀書。古聖先賢這些書讓他背、讓他讀,從七歲念到十二歲。差不多在過去像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裏面挑選出來的,都背得透熟,都背熟了。天天在讀經背書,他的腦子裏不胡思亂想。以前那個社會,跟現在社會在教育觀念上不一樣,方法上也不一樣。一般聰明的子弟十叁歲入太學,入太學就是聽講解,過去所念的、小時候所念的,這個時候聽講解,他一聽就明了,就開悟了、就覺悟了。我們在曆史上看,許許多多未成年考取舉人、考取進士,成年是二十歲,不滿二十歲。不滿二十歲考取舉人、考取進士就分派到地方上當首長、當知縣、知府,他就能夠把這一個地方治理得頭頭是道。現在二十歲的人,他有這個能力嗎?因爲他明理,他通達人情事理,他有能力治理國家,這是教育的觀念跟方法不一樣。

  我遇到一個人,十九歲當縣長的,是在抗戰以前,張陵居士。以後學佛,我在臺北講經,夫妻兩個是每天晚上一定會到的,十九歲當縣長。這是在清末民初受的老教育,他能把一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現在的教育要回歸到從前,已經是不可能!沒有法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師講的,要提倡因果這個理論與事實,希望這個大時代的衆生起心動念,要想到確實有因緣果報。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在講堂也講過多少遍,這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而已,這叫事實的真相。發財有發財的因果,作官有作官的因果,確確實實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必去造業?印光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了凡四訓》,非常有道理。告訴你,一般普通人決定有命運主宰,只要你有念、有我,有我、有我所有,你就決定被命運支配。哪一天你把我忘掉,我所沒有了,你就超越命運。命運不能支配你,就沒有了、超越了。只要有我的念頭,有我所有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逃過命運的主宰。換句話說,你要遇到一個高明人給你算命,就會算得很准。你要是說無我、無我所,再高明的人都沒辦法,也沒有辦法給你算、給你看相,超越了,就是超越數量。

  這是說明讀誦大乘要有程序、有次第,不是我們現前就能夠做得到的。我們現前讀一部經,在一部經上得定,在一部經上得清淨心,得智慧就好了,智慧開了再多讀大乘。靜意覺照,領會精微。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體會經裏面的義理,不在文字。定慧在其中矣,可見得讀經目的很明顯,目的是修定修慧。

  【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種功行,皆得自在受用。】

  這是講佛法裏面,無論你學哪個宗派,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你只要抓到這個要領,你都會有成就,都能得受用。不但在佛法當中你得受用,

  【對一切世法,皆得進退裕如。】

  對一切世間法也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應付裕如,你有智慧、你有能力。

  【轉凡入聖,基於此矣。】

  轉凡入聖的基礎在這個地方。基是講基礎,從這個地方奠定根基。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